戰亂中的流離(三)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於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戰亂中的流離之玉石:

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以玉器雕刻成的工藝品,它以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利用翠玉天然的色澤雕出白菜的形狀。翠玉白菜不只一棵,但最著名的一棵就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翠玉白菜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

戰亂中的流離(三)

翠玉白菜

東坡肉形石,高5.73cm,寬6.6cm,厚5.3cm,重0.52公斤。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現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塊天然形成的石頭,屬瑪瑙質玉髓,其礦物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都有一種想咬它一口的衝動,因為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它與“翠玉白菜”、“毛公鼎”並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戰亂中的流離(三)

東坡肉形石

玉螭紋觿(xī),戰國玉器,玉是新疆的和田玉。這件玉器,表面微微泛出褐紅,這是傳世玉器的特色。長6.7釐米、寬6.0釐米、 厚0.6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螭,其實是龍的一種。戰國時代的螭很有特色,透露著幾分虎的形態,所以又可叫做“螭虎之龍”。近似於龍紋,卻又與龍紋不同。尤其是面部與爪子描述,更加趨近於走獸的風格。觿其實是一種解繩結時所用的器物,古人好禮,但衣服確不如今日便捷,為了保證衣物不會意外的脫落,系衣服的時候往往會打死結,這時候,便可以用觿來解釦了。當然,這是觿最早的用途。後來,觿慢慢的變成了一種配飾。

戰亂中的流離(三)

玉螭紋觿

玉荷葉杯,宋明時期玉製用皿長15.2釐米,寬5.9釐米,高9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杯狀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雙 陰刻線刻劃葉脈。葉梗在底部彎繞一圈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變化外,還具有器足與器把的實際功能。而此設計與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出土的一隻白玉荷葉杯相似,只是本器的手法更見成熟。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花葉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風采。

戰亂中的流離(三)

玉荷葉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