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史上第一家私人醫院——愛人醫院爲薌城醫院前身

漳州史上第一傢俬人醫院——愛人醫院為薌城醫院前身

現代人常用“愛人”來稱謂自己的配偶,可在九十年前,它還是漳州一家醫院的名字。注意的是,它還是漳州的第一傢俬人醫院,後來才成為薌城醫院。漳州收藏愛好者馮水國驚喜地發現了“愛人醫院”的老照片,並向記者展示,訴說漳州第一傢俬人醫院的歷史。

這張照片裡的醫院大樓至少有兩層樓高,整體為西式風格。在一二層樓交接處的大樓門口上方,懸掛的兩塊招牌,其中上面的是“愛人醫院”,下面為“慶祝國慶”。一樓大門口建有四根柱子,正中心一個小孩坐在兒童椅上,小孩的兩邊再站著7個穿著白大褂、打著領結的醫務人員,其中兩個各扶著一面“愛人醫院”的旗幟。在照片的最下方,則有鋼筆字註明標該院院長醫學士吳大能,主任醫師辛清波,醫師顏倉淮,以及學生吳永祺。

在馮水國收藏的一份概述中,對這個“愛人醫院”有詳細的介紹:大致內容是所在地福建省漳州公園邊,本院於民國十四年得天主堂教會之贊助,開始籌備,民國十五年創立,址在福建漳州公園邊,內設病床三十架(特等病床六架,頭等病床八架,普通病床十六架)。由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科專門學校之醫學士吳大能出任院長,聘請辛清波為主任,顏蒼淮為醫師,分設內外科、眼科、花柳科、耳鼻咽喉科、小兒科、產婦科等,並設藥局、手術室、醫療器械具,畢業學生十餘名。當時,又兼任崇正中學校醫。民國二十六年,抗戰開始敵機在漳濫炸時,吳院長擔任漳州市西區救護隊隊長、龍溪西醫公會理事長。併兼任龍溪中學校醫。至民國三十年五月間,吳院長因積勞成疾致腹膜炎逝世。至此,醫院遂告停辦。

概述中的“所在地福建省漳州公園邊”,即現在天主教堂一樓大地電影正對面、漳州中山公園西門左側。另據田豐的《漳州古城首善之街—— 教堂》一文中,對“愛人”醫院也有所提及,創建人吳大能,天主教徒。20世紀30代初,愛人醫院曾舉辦醫學圖片及標本展覽,向民眾進行預防疾病的科普宣傳,為閩南首舉,一時轟動漳州城。1953年7月,愛人醫院改為漳州市立醫院(今薌城醫院),1958年7月搬遷延安北路。舊址現建成文化館和宿舍。此外,中華民國十八年三月三十日,概述中的學生吳永祺22歲時,在愛人醫院修業期滿且考核成績合格,成為愛人醫院第一個畢業生。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漳州市第一傢俬人醫院頭銜,原本應花落早於“愛人醫院”十年的漳州仁愛醫院。就是後來,因為醫院名字相近,還有不少人將兩家醫院混為一家。據《漳州文史資料》一書記載,仁愛醫院由菲律賓支會撥款銀元四萬元興建的。但1915年落成後,時適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爆發,醫療器材和藥品尚未購備,醫生亦未派來,因而擱置未用。不過,當時崇正小學開始分設男女兩校----女校設於天主堂左邊;男校因學生數日增,原址不夠用,乃商借未開辦的仁愛醫院(今公園小學原校舍)為校舍。(源於《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漳州檔案”欄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