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本書作者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整本書跌宕起伏,那麼龐大的撤退工作在他的筆下變的脈絡清晰,剋制的筆調依然充滿畫面感,看書的過程中幾乎屏息旁觀那九天九夜的英吉利海峽,這是一場大撤退,但也是一場奇蹟,永不服輸並不一定是死戰到最後一刻,懂得在合適的時間保存實力是另一種智慧。

如果你是看完電影再來看這本書,可能會有點落差。畢竟小說改編成電影,挺難的,我已經看過許多好好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之後,給人感覺都是這是什麼鳥。諾蘭立足於小說背景,節選了一些人物重點刻畫描寫。相對於小說層出不窮的人物以及多條線索,電影是從三條線出發。我覺得電影很棒,推薦你去看,至於為什麼很棒,那是影評了。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作者為了這本書,真的是煞費苦心。訪談大量的軍官,士兵,百姓。並且查閱了大量資料。看小說背後長長的鳴謝名單就能感覺到,作者是花費大量心血的。

我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是一場戰爭,但是作者比較平靜描寫,也非常寫實。沒有去刻畫德國軍隊的兇殘,英國軍隊的英勇。語言非常幽默,尤其是在一些細節描寫上。比如士兵們洗劫了商店,收穫香菸美酒之後的興高采烈;比如戰勝者和被俘者的對話。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1940年5月24日,二戰初期,四十多萬英法盟軍被逼退到法國敦刻爾克港附近的弗蘭德斯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隊只在十英里之外,兩軍之間幾乎毫無屏障。然而被圍困的部隊終究獲救了。到了僅僅十一天之後的6月4日,超過三十三萬八千名士兵在史上最偉大的拯救行動中安全撤回英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

當5月26日撤退已成定局的時候,人們依然對於能否安然離開存有疑慮,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一軍團擠在內陸和大海之間的一道狹長走廊,只有奇蹟才能拯救英國遠征軍。最早的計劃中從二十日起將以每天2000人的速度載回所有“米蟲”,接下來從22日起計劃大約一萬五千名基地人員撤離,最後才是大批軍隊冒險撤退的可能。撤退行動剛開始時,丘吉爾認為可以拯救三萬人。事實上在5月26日下午6:57這項代號“發電機行動”開始的時候,英國海軍總部只有129艘渡輪、近海商船、斯固特和小型船隻可以使用,這是一次極其艱鉅的行動。

德國空軍持續轟炸、無合適的船隻停泊點、兵多舟少、渡海路線的曲折、德國魚雷潛艇的威脅。。。從5月27日到6月3日,這一場浩浩蕩蕩的撤退有賴於加來的死守為撤退爭取的時間:“你們每多堅持一個小時,都會對英國遠征軍產生莫大幫助。”他們跟德國的坦克與斯圖卡對戰三天,一英寸一英寸的慢慢敗退;有賴於堅守撤退走廊沿線各個據點的部隊:“看見天空中的濃煙了嗎?那就是敦刻爾克,朝那裡前進!”;有賴於萬眾一心的英國普通民眾:“5月30日小型船隻前仆後繼地橫越英吉利海峽參與撤退救援。”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每一個數字都是生命,在這場撤退中絕大多數英軍已撤離,同時帶走數量龐大的法軍,在1940年夏天,他們是英國僅剩的、受過訓練的部隊,這不是戰爭的結束,這是戰爭的開始。

書中動人片段很多,印象最深的有兩處,一處是大撤退剛開始時“當第七衛兵旅移防周邊防線東北角的菲爾訥時,士兵們瞥見蒙哥馬利將軍在市集上佇立。在那難得一見的瞬間,將軍放下平常狂妄自大的姿態,頹唐地站著,看起來既疲憊又無助。第七衛隊經過時,士兵們猛然立定,整齊劃一地朝蒙哥馬利“向左看”致敬。將軍立刻挺起胸膛,回敬一個威武的舉手禮”還有一處發生於最後那夜法國最後的那批守軍中:“當盧卡斯將軍準備離開時,上千名法國士兵排成四列立正站好。他們顯然會被拋下,再無逃脫機會,但是沒有一個人打亂隊形。他們肅穆地站著,一動不動,鋼盔上映照著閃爍的火光。”

“敦刻爾克最重要的意義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它是一塊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象徵人類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截止敦刻爾克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按希特勒設想的進行。德軍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從低地的中立國穿插,越過阿登山區。英法聯軍被打蒙了。德軍的進度之快,連德軍自己的參謀部都沒想好下一步的目標。

撤退是門技術活,相對於進攻,撤退的難度更大。不僅是協調問題,涉及各方面的調度。需要有人先撤,有人殿後,還需要有人破壞設施。第五縱隊在這種時候作用巨大,英法聯軍內部存在各種各樣的謠言,例如德軍偽裝成牧師和修女(我隱約感覺到作者的無奈,難道那麼多德軍都偽裝成法國修女了),秘密潛入法國搞破壞等等。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總之,到了五月底,沒投降也暫時沒有淪陷的英法聯軍撤到了敦刻爾克地區,被壓縮在小小區域內。

德軍方面的顧慮:

有人說敦刻爾克是二戰的轉折點,我只能說,如果這樣說二戰的轉折點也太多了……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等。如果德軍全殲了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希特勒不一定能笑到最後,但丘吉爾肯定很難受。

有一個觀點是希特勒故意放走了英國軍隊,為了讓英國體面投降。個人覺得這個觀點有點扯,那希特勒這個故意做的實在是太不專業了,以至於很難看出他是故意的。

我覺得德軍之所以進展緩慢,有兩個原因,書中都提及了。

一個是自告奮勇的戈林大元帥,他向希特勒保證自己的空軍可以把英法聯軍解決。並且提到不要讓榮譽落入普魯士貴族之手。這涉及德軍內部的矛盾,德軍的主力是原來的國防軍,裡面的軍官多數是保守傳統英勇善戰的普魯士貴族。而希特勒呢,其實是一個奧地利人。你懂的。

更主要的,節約坦克。德軍的進展固然順利,問題是坦克就算從柏林開到敦刻爾克去郊遊也會損失不少。更何況打仗,希特勒還等著要坦克施行巴巴羅薩計劃(即入侵蘇聯)。

敦刻爾克撤退的成果

從現在看,德國損失大了,放走的三十多萬人後來從諾曼底回來了,狠狠插了德國一刀。英國的這個轉進太成功了,把自己的軍隊撤回來了,還順帶救走了十萬法國士兵。

但從當時看,德國覺得自己贏了,三十多萬聯軍幾乎是損失了所有裝備,狼狽逃回英國。

從戰術上來說,德國未必輸了,但是從大戰略上來看,德國虧大發了。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一些印象深刻的細節

一個很搞笑的細節,指揮官命令防空炮兵軍官把多餘的炮兵疏散到沙灘上,但是命令傳達成了所有炮兵撤退到沙灘上。服從命令並且自作聰明的炮兵軍官做了一個推斷,所有炮兵都撤退,那肯定是不需要防空炮了,於是把所有重武器銷燬後興高采烈去報道……

另一個類似的,鑑於敦刻爾克的吃水線,以及避免沉船堵塞。指揮官向船隻下達不要靠太近的命令,最後也傳達成了敦刻爾克已經淪陷。於是當天夜裡救援船隊都撤退了。

還有一個一筆帶過的話題,親衛隊(就是黨衛軍)中一名軍官下達了殺戮命令。文中說的是濃濃美國腔的英語。其實,多半就是加入黨衛軍的美國人。大家一般不會提及,在美國參戰之前有很多德裔美國青年去加入德國軍隊。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關於外國作品

我覺得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像敦刻爾克這個詞,英語和法語的拼寫不一樣,但是翻譯過來之後就很難體現這點不同。還有文中的親衛隊也可以翻譯成黨衛軍,黨衛軍大家耳熟能詳,而近衛隊就體現不出SS的特點。另外,外國人寫作其實和中國人一樣,喜歡用典故,文中也會出現馬恩河奇蹟之類的歷史名詞。

如果可以,最好是看英文原版。

《敦刻爾克》讀後感:這一次的大撤退堪稱二戰中的奇蹟!

以上,關於敦刻爾克。一本寫實而不失風趣的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