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大工匠

航空大工匠

他叫王剛,銑工高級技師,現任航空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班長,先後獲得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40多項殊榮。在航空數控加工生產一線,他刻苦鑽研數控銑切技術,破解了一系列數控加工生產技術難題,創造了數以萬計飛機零件無一件廢品的紀錄。(劉珺、周頌雪)

航空大工匠

俗話說,“鉗工怕鑽眼,銑工怕銑扁”。一直以來,易變形的薄壁零件銑削加工一直是領域內的最大難點。尤其在航空領域,零件越來越薄,大型薄壁件銑削加工更加成為一種挑戰。

作為銑工高級技師和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專家,王剛加工的零件堪稱完美。由王剛創造的0.005毫米以上的銑削加工精度和0.002毫米的鉸削、鏜削加工精度處於全國機械加工行業最高水平。

航空大工匠

王剛正在專注地操作數控機床。

航空大工匠

1999年,20歲的王剛以優異的成績從沈飛高級技工學校畢業,走進數控加工廠。在這十八年的時間裡,王剛不斷提高自我要求,挑戰極限。王剛說,每次承擔緊急任務,都會加班加點努力去完成;每當解決掉技術上的難題或是優化一項技術都會產生成功的自豪感。

航空大工匠

王剛在參加工作之初,每天早上5點就來到單位,有時深夜才離開。同事們說:“什麼時候去車間找王剛,都看見他像一張弓似的彎腰趴在車床邊忙活,不幹完活,他都捨不得去吃飯。”

每個月300多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對於王剛來說早已習以為常。

航空大工匠

從走上工作崗位那天起,王剛就立志“要成為工廠裡挑起大梁的好工人”。每天起早貪黑鑽研技術,絕不放過每一個磨礪自己的機會。正是因為王剛的刻苦鑽研,讓他迅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熟練地掌握了數控銑切加工技藝,很快成長為廠裡的一名生產骨幹。

航空大工匠

除了上班時間,王剛利用休息時間研究資料,一有時間就上銑床臺試驗,各種切削、鏜削、鉸削方式,裝夾方式和走刃路線,他都試了個遍。最終解決了銑削加工中零件剛性差、變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質量難以保證的技術難題。

航空大工匠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不斷有人提出,數控機床完全可以替代人力。毋庸置疑,數控機床確實可以減輕大量的人力勞動,而且還不會犯錯誤。一般性的操作,交給機器沒問題。但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數控機床使用的次數越多,精度也會隨著下降,還有一些特殊角度,沒有列入計算機程序,機器也做不出來。高級技師的手工操作,精度會遠遠超過數控機床。高精度和異型的構件,最終也都要由高級技師手工完成。

航空大工匠

在中國傳統匠人文化中,絕活兒是手藝人的鐵飯碗,是不能輕易外傳的。可是,要想推動航空工業的技術進步,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帶領大家共同進步,共同創新,才能闖出另一番天地。

2010年,沈飛公司第一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王剛班”成立,王剛擔任班長。這對於剛過而立之年的王剛來說,他的肩膀又扛起了新的使命。

航空大工匠

在班組建設中,王剛不斷追求卓越,推行和創新了許多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了班組生產安全標準化建設,推行了“零缺陷”質量管理辦法。作為團隊帶頭人,王剛深知分享與創新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源動力,他白天利用班組會把自己多年總結積累的加工絕活與大家分享,晚上通過社交軟件與班組成員進行經驗交流,共同研究技術、探討方法,毫無保留地把他的“專利”技術傳授給了同事和他的徒弟。

航空大工匠

他叫吳學文,是王剛的徒弟,兩個人在一起工作十年了,說起他眼中的師傅,吳學文用了“無保留、要求嚴、愛學習”這三句話、九個字就全都概括了。

航空大工匠

吳學文正在與師傅交流操作經驗。

航空大工匠

正是王剛“毫無保留、要求嚴格、督促學習”的管理辦法,讓王剛班的工友一個又一個從初級工、中級工晉升到技師、高級技師,王剛班也一躍成為沈飛公司技師以上員工最多的班組。在某型號生產研製關鍵階段,王剛帶領他的年輕團隊創造了全部產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蹟,這在沈飛研製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航空大工匠

在王剛的帶領下,“王剛班”先後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安康杯”競賽優秀班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班組成員累計7次奪得全國、省市技能大賽冠軍。

航空大工匠

初戰告捷的團隊越戰越勇,佳音頻傳。經過不斷的努力,班組員工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省市技術能手等各類榮譽稱號的次數超過了班組總人數,並且每名員工都擁有兩個以上崗位的操作技能;徒弟吳學文、吳剛不但成長為專家型技能人才,還被授予瀋陽市勞動模範、瀋陽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航空大工匠

2011年,“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應勢啟動,這是沈飛公司為王剛搭建的又一個大顯身手的舞臺。工作室在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同時,也大幅提升產品生產效率。據統計,工作室累計減少產品加工工時兩萬餘小時,避免廢品損失200餘萬元,節約產品材料成本400餘萬元,自制工裝、輔助夾具、工具260餘件(套),節約工裝工具成本600餘萬元;申請了12項國家專利,創新成果轉化405項,共完成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480餘項,創造經濟價值2億多元。

航空大工匠

“哪裡有技術難題,哪裡就有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是王剛在成立這個工作室時做出的承諾。

航空大工匠

一項項技術創新,一項項工藝改進,都記錄著王剛和班組員工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航空大工匠

午休時間,王剛和同事打起了檯球,這是王剛讓自己放鬆的最好方法。

航空大工匠

三十多年前,王剛的家就住在沈飛附近的村子裡,村旁就是飛機跑道,王剛是看著飛機起落長大的。那時候,一有飛機起降,王剛就會從屋子裡跑出來,看著起起落落的飛機,怎麼也看不夠。王剛說,他對飛機有感情,對沈飛有感情,對航空事業更有感情。

如果說,翱翔在天空的戰機是捍衛祖國藍天的利刃,那麼,鍛造這利刃的便是身懷絕技的大國工匠。他們雖然沒能在天空翱翔,卻一直走在捍衛祖國藍天的大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