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記者話年味」廈門的鄉下,懷舊的年味

文 / 圖 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 記者 陳懷安

現在過年就像一次意外之旅——回到出生成長的地方,重走回憶滿滿的村路,遇見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玩伴。

每年春節,我大都是在廈門度過,今年也不例外。回到距離島內 20 多公里的集美區灌口鎮,回到山腳下的雙嶺村寨內社(嘉福寨)。要描繪家鄉這個小村落,腦袋裡總是跳出 " 遺世獨立 " 這個詞,在我童年成長的記憶裡它確實如此。

以 " 寨 " 為名,聽起來就有幾分 " 匪氣 ",更有些鄉野粗獷的味道。寨內原名嘉福寨,早在明朝嘉靖之前為兵寨,後來改為民寨,村民不斷遷居,才改稱 " 寨內 "。寨的正後方,有一條薛氏小嶺路,穿山而過貫通到漳州長泰的山重古村。這條青石壘成的石階小嶺路,據說始建於唐宋時期,是山重村的生命補給線,情牽灌口與山重的人緣、親緣、神緣。小時候我們常沿著石階爬,數萬級石階蜿蜿蜒蜒,通往深山,好不容易到了山頂卻又往另一側山下去,從不知道石階盡頭在哪裡。卻有一個光著膀子的男子,總是在某個大清晨出現在我們村裡,挑著野豬肉、山羌、山雞,沿路叫賣,又在太陽西落時踏上石階入山而去。這讓小孩子們感到十分神秘,為何他來自陰暗的山林?後來知道,這男子就來自山重村,那已經不是廈門市。山重村民生活補給,就靠這條石階古道。而石階盤繞而過的這座山,叫 " 釘頂尾山 ",是集美轄區的最高峰,海拔 963 米。" 釘頂尾 " 閩南話意思就是釘子尖端的末梢,釘子尖端還不止,可見山是有多險。

可惜,近幾年這條路已經沒人走,已經湮沒在荒草之中。山重村因為開發,開山平地,交通四通八達,早已不再需要依賴步行翻山越嶺。有個叫 " 十里 × 山 " 的地產項目廣告做得十分響亮,日趨取代大家對山重村的印象。小嶺路就這樣失去了生命力,石階年久失修,現在我們想要再去攀爬也已經不得其門而入了。

我們寨內社就是這樣相對孤立,依山而居,人口少以致家家戶戶都熟識,吃的水是從山上引的山泉水,雖然不再農耕也一定要種幾壟蔬菜自己吃,生活習慣十分傳統。這一定不是大家所認識的廈門,也許是 " 假的廈門人 "。

雖說都是廈門人,但從小在廈門鄉下成長和在廈門島內成長,是截然不同的體驗。我們上鎮裡買菜,要說 " 去灌口 ";上廈門島內,要說 " 去廈門 ",總是不把自己當一家人。後來才知道,島內很多地方也是如此,五緣灣一帶的居民,到市中心也叫 " 去廈門 "。

直到現在才好些,村裡大家已經更習慣說 " 上島內、回島外 ",把自己當廈門人,充分的自豪感。廈門城市的快速發展,正快速拉動島外郊區的進步,快速改變村民生活的同時也快速地改變村民的觀念。

從杏林大橋出島,沿著集灌路一路往北,走到安仁大道,這就到了灌口鎮。以前村民走這一條路,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自從去年集灌路改造完成高架快速路後,從杏林大橋到高速公路杏林收費口驅車不到 10 分鐘,再不到 5 分鐘就到灌口。房地產業者立馬大肆宣傳 " 島內外半小時生活圈 ",房價隨之水漲船高。

324 國道改道,新 324 國道複線灌口段正好橫穿雙嶺村而過。國道 324 複線項目橫跨島外四區,對於優化全市路網結構、推進島外城市化和漳廈泉同城化具有重要意義。灌口到海滄只需幾分鐘,到漳州、泉州也都更近了。

這種交通升級帶來的生活變化,只有居住在島外的人感受才深。從因為鄉下偏僻而自怨自艾、恨不得立馬全村被徵地拆遷,到變得珍惜擁有一畝三分地的難得。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村民的複雜情緒應該會慢慢變清晰。每逢節假日鄉下一景,就是住家門口橫七豎八的小汽車以及鄉道上探幽尋味的市區轎車。春節期間更是車滿為患。因為大家漸漸發覺農村的好處,農村的水更甜,農村的菜也更甜,農村的夜晚睡覺也更香甜。

生活一直在變好,大家的幸福感卻一直在變淡。曾經大年除夕的那頓飯是一年當中可以吃得最好的,那時候總覺得大家還沒概念年味是什麼,卻把年過得有滋有味。現在的過年,則是一年到頭見不上面的人可以坐在一起,感嘆時代的變化,嘆息時光的匆匆,回味早些年的艱苦但又簡單的美好,這就是年味。

「新春走基层 记者话年味」厦门的乡下,怀旧的年味
「新春走基层 记者话年味」厦门的乡下,怀旧的年味
「新春走基层 记者话年味」厦门的乡下,怀旧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