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銀」聯合創始人李昊:AI評估體系可降低銀行40%以上壞帳率

“闪银”联合创始人李昊:AI评估体系可降低银行40%以上坏账率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仲琦 馮櫻子 北京報道

多年以來,我國中小銀行相對於大銀行來說,由於資產規模較小、服務效率低下,相同規模的物理網點給其帶來的成本壓力更大。如何轉型提升競爭力,一直是中小銀行探索的目標。

9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2018中國銀行家論壇”上,北京閃銀奇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閃銀”)聯合創始人李昊為中小銀行開出藥方:“通過人工智能評估體系,可以幫助銀行實現秒量級快速精準的評估決策,能夠平均降低70%以上的欺詐風險,以及40%以上的壞賬率。”

中小銀行轉型之痛

近年,銀行傳統息差收入持續下降,特別是中小銀行相較大銀行的淨利差收窄壓力更大。據原銀監會統計,2015年以來,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的淨息差下降趨勢顯著快於大型商業銀行。中小銀行面臨轉型求生,但在轉型過程中,中小銀行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

從運營管理的角度來看,銀行傳統網點辦理業務由於通常需要填寫繁瑣的單據,大大降低了其櫃面業務辦理效率,“排隊等候時間長”廣受詬病。另外傳統商業銀行物理網點人力運營成本也往往居高不下,一名櫃員人均年成本約10萬元,這與一臺智能設備價格差不多,但智能設備的服務能力卻提升約80%。而中小銀行由於資產規模較小,相同規模的物理網點給其帶來的成本壓力更大。總的來說,因為服務效率低、運營成本過高,一些中小銀行不得不削減傳統網點規模。

目前,中小銀行主要還是以存貸利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同時,由於大多數中小銀行的平臺較小,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儲備不足,也使得一些中小銀行在開展投行、私人銀行、資產管理等創新型金融業務時受到制約。

從獲客的方面看,中小銀行的優質貸款客戶資源明顯處於劣勢。對於大型銀行來說,大量的物理網點集中在一線城市和重點城市,即使現在受到互聯網金融衝擊其優勢有所下滑,但在積累優質客戶資源方面仍具有優勢。反觀中小銀行,不但營業網點有限,而且區域特性明顯,在高端客戶積累上也非常有限。因此中小銀行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在獲得優質客戶和服務方面處於劣勢。

對於銀行來說,風險管控歷來是生命線,而中小銀行的傳統風控手段較弱是不爭的實施。中小銀行的客戶主要以小微企業為主,但由於小微企業往往可能沒有完整準確的財務報表,也缺乏足夠可供抵押的資產,相較於大型企業,銀行的調查審核成本較高。另外,個人客戶的風險模型需要經過大量數據樣本訓練,才能夠較好地進行風險評估。中小銀行由於發展規模較小,發展時間較短,數據的積累缺乏充足的時間和資本,針對數量龐大的中小型客戶群體,其本身傳統的風控手段有待強化。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突破發展的瓶頸急需科技加持。”李昊說。在當前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可以從金融科技創新中找到新動力。具體說就是利用金融科技,同時發揮中小銀行決策效率高、地域化的優勢,探索適合中小銀行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科技提升競爭力

“選擇跟科技公司合作的銀行越來越多”李昊說道。“如花旗銀行與LendingClub合作,在信貸服務不足的社區中提供相關服務;富國銀行應用EyeVerify的眼紋識別技術,為企業客戶提供獨一無二的安全體驗;桑坦德銀行購買美國金融科技平臺Kabbage服務,提升其在英國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競爭力。”

據麥肯錫統計,全球排名前100的銀行中,有52%的銀行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來強化自己的數字化能力。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後,建行、民生、興業、平安、招商和光大6家銀行陸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工、農、中、建、交分別與京東、百度、騰訊、阿里、蘇寧達成了戰略合作等舉措,個人信貸業務在大銀行和科技巨頭的整合下迅速發展。

“在金融科技的競爭中,大銀行無論是研發能力還是資金實力又或是合作方的科技積累都要遠遠強過中小銀行,一方面中小銀行的成本居高不下這是內憂,另一方面他們面臨的攪局者更多,這是外患。” 李昊指出。

李昊分析,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分別為內部研發、合作和收購。據普華永道一份報告分析,近年銀行與金融機構合作和內部研發的投入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而在採用收購方式方面,金融機構對於收購態度比較謹慎。該報告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內,金融機構更傾向於通過加強“內部研發”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來實現創新。

從中小銀行的自身情況看,顯然內部研發和收購不適合中小銀行。中小銀行應該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建設數字化平臺,引進金融科技公司專業人才和技術,進行某一區域的合作。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的影響正處於起步階段,在目前的發展階段,可以說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上與大型銀行的差距相對較小,如果合理運用體制靈活和本土區域的優勢,將業務優勢與金融技術結合,實現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將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已經開始著眼比較前沿的科技,通過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提高客戶服務質量,也有助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強化安全性等,在技術、流量和場景方面,金融科技公司通過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積累和佈局,已經建立起優勢。

據李昊介紹,2013年“閃銀”依託海量互聯網信息,基於數據挖掘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打造了國內首個人工智能評估體系,幫助銀行實現了秒量級快速精準的評估決策。基於該評估結果,“閃銀”智能匹配個人用戶和機構快速高效的完成交易。數據顯示,“閃銀”風控系統能夠平均降低70%以上的欺詐風險,以及40%以上的壞賬率。

現在“閃銀”的用戶量已經超1.6億,不僅在國內,還覆蓋其他國家,“閃銀”早在2016 年就進入了巴西市場,為巴西七大銀行提供技術和獲客支持,到 2017 年,“閃銀”和兩家印度尼西亞本土企業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服務於當地的金融機構和消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