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3個成功案例講述——農業需要新思路,農業也有大未來

案例一:“蘆筍夫妻”創業創新點:打時差、做延伸產品

用13個成功案例講述——農業需要新思路,農業也有大未來

2010年,韓志強和妻子宋青紅返鄉創業種植蘆筍,面積達20多畝,不僅僅賣萵筍還是產業化,生產萵筍苗,年入60多萬元。

別人一般都上市需要70、80天,因土地肥力,他的萵筍產品則是60天深受市場青睞,價錢還高於同行。

為什麼韓志強蘆筍的產品深受市場和採購商的喜愛呢?

因為,韓志強夫婦採用綠色種植,種地用的都是土雜肥,這樣的肥料最養地。為了多用土雜肥,宋青紅免費幫養鴨戶清理養殖棚。這樣,別人眼中的垃圾,在她這兒就變成了“寶貝”。

近年來,因為蘆筍長得好,能賣上好價錢,前來慕名請教的人不少。於是,韓志強乾脆賣起了蘆筍苗生意,有時候親自到田間指導,20多年的種植經驗,使他成為小有名氣的蘆筍種植專家。

案例二:80後把愛好做成事業,玩轉“多肉植物園”創新點:微信營銷、產業化經營

用13個成功案例講述——農業需要新思路,農業也有大未來

2014年,80後徐華明迷上了憨態可掬的多肉植物,把家裡和孃家的陽臺都養滿了多肉植物,張力見老婆興趣濃厚,便想不如把愛好當事業來做。

2015年5月,夫妻倆便在城區開了一個小小的門店,經營多肉植物,目前他們擁有200平米的多肉植物大棚,生意特別火爆。

他們的銷售渠道就是個人微信。在銷售中,夫妻倆通過微信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認識到多肉植物,結識了許多有同樣愛好的朋友,除了本地的愛好者,還有不少外地打工的把多肉植物寄存在這裡。就這樣熟人帶新人,店裡只要一進貨,當天就可以賣完。

未來,他們繼續創新未來還要拓展多肉植物業務,幫人佈置多肉植物花園、多肉植物陽臺,最好開一家多肉植物主題店。

案例三:銀行副行長投入億元做生物動力莊園的創新點: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柳淑芬曾在銀行系統任職13年,並擔任了支行副行長,成為人人羨慕的金領。但優越的生活環境並沒有埋沒她自主創業的夢想。2001年,她辭去公職,轉行開始與丈夫一起經營鋼材、焦炭、煤炭等大宗貨物的貿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柳淑芬看準了上班族對安全食品的關注。讓她萌發了自己做“有機種植”的念頭。後來她多次勸說丈夫放棄做大宗物資流通及投資洗煤廠等項目,一起轉行當“農民”。

2012年上半年,夫妻倆在嵐山區碑廓鎮開始了國內進行生物動力農業。期間幾經失敗,投入億元資金,但沒有放棄自己的有機種植事業。

同時,柳淑芬夫婦還耗資千萬引進臺灣和行業內幾十畝專家,並通過土壤改良,提高種植物產量,全部實現藥物零殘留,並率先在國內開展生物動力農業的實踐,金星農業還在微生物有機肥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目前,柳淑芬夫婦的1000多畝生物動力農業莊園,該莊園裡按照自然規律種植的的瓜果蔬菜日常百噸,深受市場和用戶喜愛及認可。

案例四:“碩士夫妻”回鄉養豬的創新點:把自己變成專家

黃智,1988年生人;賀慧,1990年生人。兩人均為湖南農大2015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帶著20萬元養了140頭寧鄉花豬,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田園生活。

養豬對於黃智夫婦來說都是從零開始、滿滿學習和實踐。與豬們生活在一起,每天的觀察、摸索、總結,加上自己原本的專業知識,現在,黃智已經會給豬看病、配藥、打針,自稱“半個獸醫”。他還試著在豬食中添加中藥材,給花豬防治疾病,增強抵抗力,減少藥物殘留。

案例五:80後夫妻回鄉種植蜜柚的創新點:建品牌、玩眾籌

用13個成功案例講述——農業需要新思路,農業也有大未來

80後劉國武2006年從深圳大學土木工程管理專業畢業,曾在深圳路橋集團工作了3年,隨後回鄉接手了父親的建築工程隊,創辦和興建設工程公司,事業順利。然而,他在2011年卻選擇了二次創業,涉足農業種植業。

劉國武的選擇得到妻子鄧露明的支持,她是深圳大學2006屆中文系的畢業生。

兩人經過考察,將種植基地選在老家新樂村,這裡四周森林環繞,沒有任何汙染企業,經過土壤檢測,發現這裡還是富硒山地,土壤硒含量均值為1.2毫克/公斤。

劉國武夫婦一方面堅持工程公司的經營,一方面收購附近200畝柚園,作為前期管理開發,轉型創業由此展開。

接受過新思維的劉國武對互聯網特別痴迷。劉國武夫婦還把已經註冊"興瑞紅柚"商標的柚果銷售瞄準電商平臺等新的銷售渠道、並與京東、易果網等生鮮電商平臺合作,還開設微店。

未將將藉助互聯網開闢眾籌模式,柚果成熟時,客戶可以前來採摘、包裝,體驗農家樂趣,進一步推動基地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

由於柚園發展已經進入綜合發展階段,今年,劉國武將結束建築工程業務,將建築公司整體轉讓,專心經營他的現代農業企業。

案例六:臺灣夫婦大陸做生態農業的創新點:延伸出系列產品

用13個成功案例講述——農業需要新思路,農業也有大未來

臺灣夫婦,美國塔夫茨大學畢業的臺灣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郭中一和臺北科技大學在臺灣從事幼兒英語教研達20年的莊蕙瑛在夫妻出生地——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出資4000萬,承包小團山上的200畝荒山,打造香草農莊。

郭中一夫婦做農莊的理念是:所有植物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做自然生態農莊,另外,堅持“用設計取代人力” 充分利用生態農莊自身的生物鏈,儘量減少人為的干預。他和家人自學樸門農法,效仿大自然運作模式,農莊並沒有大面積種植單一的作物,而是根據地質和各種作物間的關聯去創建一個自然的生態鏈。

同時,郭中一夫婦還做出香草衍生品。

由於該農莊中種植了20多種經濟作物,絕大部分是香草類,教授夫婦將香草加工成各種產品,並將香草的作用應用到極致,比如:香草枕頭、香草魚丸等香草系列產品受用戶瘋搶。

其妻子莊蕙瑛教授,以香草魚丸為突破口,獨創香草香腸,這種新穎綠色食品頗受遊客的喜愛。而園區的百里香烤全雞更是供不應求,清蒸香草鱸魚、香草茶、香草甜點、香草飲料等也是讓人念念不忘,還有香草盆景、香草包或精油、香草面霜、手工皂,每件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這裡絕對是觀香草、吃香草、買香草最好的地方。

一個以香草為主題,集生態農業、觀光休閒、科普農業教育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生態農莊從此屹立於世。

案例:IT夫妻返鄉創業的創新點:用互聯網思維

張瑞亞,1999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經貿專業,丈夫龔神頻是她的大學同學,湖南嶽陽人。2011年兩人在中洲鄉組織周邊農戶成立了岳陽縣福盛蔬菜專業合作社,開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其實,早在2005年龔神頻與人合夥創辦一家互聯網公司,有員工38名,從事網絡廣告、互聯網營銷和電子商務等,年收入近百萬,真正成了IT界的弄潮兒。

看重食品安全,龔神頻夫婦毅然決定賣掉公司資產返鄉創業。

畢竟,龔神頻夫婦受過互聯網思維的薰陶,也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創新精神。比如採用多功能薄膜從而提高蔬菜產量,同時還獨具創新在冬天種出辣椒,採取差異化市場策略,辣椒賣出高價還被市場哄搶。

未來,龔神頻夫婦將於農村淘寶合作,主抓網上銷售乾菜、醃菜等特色農產品,並做好新鮮蔬菜同城配送工作,通過多渠道方式將岳陽縣的綠色農產品推出去。

案例八:90後小夫妻種無公害蔬菜的創新點:體驗營銷

90後大學生呂世超和孫健結婚後決定不做白領做農民。並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後,小兩口租地、蓋大棚、買種子。

因不懂技術,他們播種了第一批種子。沒想到,幾個月後損失慘重:一整棚黃瓜全部爛掉,小白菜被蚜蟲吃光,西紅柿只開花不坐果。

於是,通過學習和實踐,他們組建了技術和管理團隊,通過傳統農家肥與現代科學管理模式相結合找到了破解方法。

因為賣相不好,蔬菜上市後小兩口又面臨賣難問題。2014年,呂世超夫婦在丹東客來多市場租了一個攤床,專門推銷自家的蔬菜。同時,她把農場的種植情況拍成照片打印出來,張貼給大家看,並組織感興趣的人去農場現場觀摩,提高消費者對無公害蔬菜的認知與信心。

目前,呂世超夫婦有4000多個客戶群,其農場還獲得有機農業認證和有機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案例九:企業高管賣掉房子做農業,一年賺80多萬的創新點:時間差

梅萬付是蕪湖縣花橋鎮花橋村人。1999年從淮南聯大畢業後,他從業務員做起,很快升為區域經理、銷售總監、公司副總。2005年結婚後,雖然夫妻倆的薪水頗高,在溫州還買了房,但考慮到在外面只是替別人打工,況且老人只有他一個兒子,在妻子的建議下,2007年兩人決定回鄉創業。夫妻倆先在本村周圍流轉了154畝土地種植無籽西瓜,加上購買農資、投資基礎設施,第一年就投入了70萬元。

除了提高產量外,梅萬付夫婦還善於打“時間差”,種出市場上沒有的農產品,從而獲得市場青睞。2013年,梅萬付成立了蕪湖縣能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31家農戶開展蔬菜種植業,給他們提供種子選育、生長管理及產品銷售一條龍服務,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之路。

目前,梅萬付夫妻倆已經流轉了538畝土地,其中大棚地有220畝,2014年共產蔬菜478萬斤,年產值630多萬元,扣除各項費用後,去年純收入79萬元。

案例十:“80後”夫妻搞飛防的創新點:差異化

“80後”姚文凱夫婦種了300多畝水稻,還養了100畝的小龍蝦,家裡有收割機、拖拉機,還成立了合作社。

有自己本身就是種田大戶,姚文凱發現現在農村打藥很不方便,而且很難找到打藥的勞動力,覺得未來飛防需求會比較大。

於是,姚文凱夫婦學習學習飛防技,並拿到了飛防類證書還購買了一家植保無人機,幫助用戶做統防統治作業。

除了本村的飛防業務外,姚文凱還接受外區的飛防訂單,雖然風餐露宿、起早貪黑,整天在田間風吹日曬,辛苦歸辛苦,但收穫也頗豐。1200多畝小麥每畝作業費7元錢,兩天時間夫婦倆收入近3000元。

案例十一:蕉農夫妻變身:年入40萬的創新點:跨界休閒農業

玉姨和恩叔是一對從蕉農轉型為火龍果種植達人的夫婦,也是麻涌鎮火龍果種植“吃螃蟹”的人,現在年收入40萬元。

對麻涌人而言,香蕉不僅是當地的特產香蕉,是當地人重要的收入來源,種植香蕉的人數也非常多,因此就會遇到香蕉難賣的情況,玉姨和恩叔一直想轉型。

於是2005年,玉姨和恩叔開始試種火龍果,玉姨和恩叔親手嫁接的火龍果苗,一年後雖然成功結果了,但是果子實在太小,效益自然也不好。

歷時7年摸爬滾打,夫妻倆在前期種植的基礎上,多次改良土質、加強肥水管理,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管理,他們種植的火龍果碩果累累。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一小片”擴大至80多畝,從而開辦了麻涌首個火龍果園。

種植業還是比較單一,玉姨和恩叔想跨界休閒農業。在火龍果園內種植四季都能採摘的芒果,並飼養了一些龜、魚,種植一些蔬菜,搭建小木屋,發展農家菜餐飲等,由單一的火龍果園向吃喝玩樂休閒農莊轉型,從而玩轉多元化農業生態園。

案例十二:開著寶馬做農業的夫妻的創新點:設施農業

年過六旬的林琨壬是新加坡一家上市公司負責人。2014年4月,他們實地考察後決定在明祖陵鎮投資2000萬美元做一個農業科技項目,由此過上了“開著寶馬種地”的生活。

據瞭解,林琨壬夫婦的項目用地2000畝,主要建設高標準智能溫室約200畝,高效設施農業約1500畝,種有中草藥、新加坡有機蔬菜、果品、花卉等,配套農業觀光和休閒採摘設施,產品30%出口新加坡,70%內銷,還擬在南京等大中城市建立有機農產品直營店。

案例十三:80後蔬菜種植夫妻年入50萬的創新點:互聯網思維

用13個成功案例講述——農業需要新思路,農業也有大未來

魏正輝是一個農民,高中畢業後選擇南下創業起初選擇了電子行業,一步步從基層做起慢慢成為了一名技術人員,通過不斷的學習新技術,漸漸的成為了一名SMT工程師,因為技術和閱歷的提高,魏正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自己的努力下小有成就。

2012年,魏正輝夫婦打算利用其自己家鄉的土地,做互聯網菜農,兩年時間不管種什麼最後都失敗了,魏正輝在經歷了這些挫折後,認為只有安全綠色的蔡就有市場,因此魏正輝通過個人掌握的技術加上不斷的學習新技術,最終建立起了自己的菜園。並不滿足的魏正輝,發動了當地的村民和自己一起創業,併成立了新的農業種植公司,採用大棚技術和可溯源體系確保產量和質量。

魏正輝的做法就是藉助蔬菜大棚技術“巧打時間差,錯峰上市”,主攻武漢10月份到次年4月份的市場空當期。他的大棚裡早春主要以黃瓜、豇豆、薯尖、紅菜薹為主,面積達200畝以上,鋼架大棚300個。晚秋主要以秋豇豆、茄子為主,面積達150畝以上。目前,主栽品種不僅面積成規模,且產量也可觀。當下,憑藉技術,魏正輝種植事業年入50多元。


觀點:

夫妻檔創業也屬於合夥創業,風險依然存在。除非2個人意志堅持,否則很難長期堅持。因此,夫妻檔創業或者單人創業還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1、返鄉創業要從自身出發,擅於藉助當地資源。

返鄉創業者對自己家鄉最熟悉,因此結合當地特色,在做創新,才不會入坑。

2、做農業有錢沒用,必須要有學習的決心。

看過太多的案例,絕大部分農業跨界創業者或者返鄉創業者都倒在技術上。因此,農業缺錢是其次,關鍵要學習技術的決心。

3、不要放棄自己資源和經歷。

農業跨界創業或者返鄉創業有什麼優勢?以前的經歷。因此,我們要藉助自己經歷或者思維來做農業。

4、要有耐心,否則不跨界幹農業。

跨界做農業2個結果:1)失敗;2)等待失敗。因此,想要返鄉創業者或農業跨界創業者必須要有耐心,沉得住氣,否則就別跨界了。

5、“夫妻檔”做好分工才是關鍵。

夫妻返鄉創業,分工是關鍵。兩個人的優勢或劣勢都不一樣,各自做自己的擅長的事情,或許成功概率會更高。

留一個問題:你認為返鄉創業會成功嗎?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我們的文章就趕快來關注我們吧,精彩文章持續更新中!

一起轉發分享,讓更多人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