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關東軍爲何不南下,一直死磕東三省?

顏丶顏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小悖論,就是隻要駐紮在東北的日軍都叫關東軍,日本無論如何也不會把東北的日軍全部撤離,至於關東軍的精銳,在二戰期間也被調到其他戰場了,並非死磕東三省。

關東軍人數處於動態變化

關東軍的人數從來都是處於動態變化中,儘管日俄戰爭後,日本就獲得了在遼東半島的駐軍權,但是直到1919年才設立關東廳,建立關東軍,直接隸屬天皇。

在九一八事變之時,關東軍正規軍只有一萬多人,非正規軍一萬多人,關東軍總兵力也就兩萬多人。

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在東北地區加強兵力配置,1931年關東軍就已經有三個師團,(抗戰初期日本一個甲級師團2.5萬人左右),1932年達到6個,在1933年到1936年之間,關東軍在東北始終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到1937年開始增加到7個師團,隨著全面抗戰爆發,關東軍人數也劇烈上升,1938年增加多9個,1939年增加到11個,1940年增加到12個,1941年開始為了應對可能發生了日蘇戰爭,日軍在東北囤積了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85萬,號稱百萬。

武漢會戰,中國戰場已經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關東軍已經達到85萬,但那是在1941年的巔峰時期,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關東軍的人數也就5個師團10來萬人,對於東北這麼大地盤來說,用十萬人來守根本就不夠用,一旦東北軍出關,那也得二三十萬, 所以在此階段,關東軍不僅不能外調,甚至還要增加,到1938年的時候,關東軍就已經達到9個師團,相比於全面抗戰前,幾乎提升了將近一倍。

這個時候,武漢會戰結束,日本兵鋒所及,能夠快速佔領的地方,基本也都佔領了,在深入中國內地後,所需要的兵力也遠遠不是日軍所能承受的,這個時候關東軍一共9個師團,抽調一部分加入內陸戰場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從大環境上來說,沒有南下的必要。

關東軍在抗戰初期承擔防禦蘇聯的任務

從戰略上來看,日本人還是很清晰的,意識到中日問題從來都不是中日就能解決的,想要徹底解決中日問題,必須完成日蘇問題。

因此,日本當時不可能不防禦蘇聯,當時蘇聯正在進行內部肅清運動,因此,無暇東顧,要不然日本在東北的壓力會更大。所以,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更加意識到關東軍的作用。

在中國抗戰戰場進入相持階段後,關東軍反而不是南下,而是對北上躍躍欲試,在1939年更是爆發了諾門坎事件,日蘇進行了一次針鋒相對,蘇聯損失多少有待商榷,但是日軍卻表示這是陸軍建軍以來最大之失敗。

伺候,日軍整軍備戰,在1941年達到31個師團85萬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精銳大部分都被抽調走了

但是關東軍並非一直增加,在1941年日蘇簽訂了中立條約,蘇聯承認偽滿洲國政權,日軍隨即就在太平洋上和美國搞事情,1941年底發動偷襲美軍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儘管戰爭初期,日本佔得先手,但是在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戰敗,被迫轉入戰略防禦,一直到1943年,為了挽回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失敗,日本開始從關東軍抽調兵力投入到和美軍的作戰中。

所以,關東軍並不是鐵打的營盤不流水的兵。

然而這些被稱為日本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不但沒能改變局勢,反而成為美軍的炮灰。


史論縱橫


要搞清一個知識點,即關東軍並非一開始就是個龐然大物,也並非始終是“總軍”級別,這支部隊的所轄總兵力是不斷變化的,也恰恰反映了二戰日軍的編制擴大曆程。關東軍正式成軍始於1919年,前身是1905年所設之“關東都督府陸軍部”,下轄陸軍一個師團、六個獨立守備隊(大隊級)以及炮兵隊和憲兵隊。



(九一八事變時司令本莊繁中將)

日軍常備師團的非戰時編制只有12000人,因此這時候的關東軍兵力是有限的。無論是1928年炸死張作霖時期還是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期間,就這麼點兵力,16000人上下。

勘誤,“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關東軍的主力第2師團並非特別調來,而是恰好輪值,因為日軍為了培訓各個常備師團,對關東軍所轄這個師團採取輪換制,仙台師團趕上了而已,並非什麼傳說中故意調來的“耐寒”部隊。





(偽滿洲國成立司令武藤信義)

這個時候的關東軍只是一個“軍”的級別,並且只以一個師團為基幹,老大稱為“關東軍司令”。到發動侵略東北的戰爭時,由於各地東北軍、義勇軍紛紛抵抗多達30萬人,關東軍吃不消,拼命要求東京增加援兵,到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時,關東軍已經擴充到四個師團、四個獨立混成旅團和二個騎兵旅團,總兵力超過10萬人,才有能力發動對熱河及長城沿線的進攻,以及鎮壓各地的抗日勢力。

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關東軍下轄(第1、第2、第3、第12)四個師團、兩個獨立混成旅團、兩個騎兵旅團和5個獨立守備隊(旅團級)、一個飛行團。



(南次郎)

“七七事變”爆發後,關東軍曾抽調部隊南下增援,僅到達平津地區就有關東軍的兩個獨立混成旅團,進攻山西時又抽調第2和第5旅團及兩個支隊組成的“蒙疆兵團”協助板垣第5師團的進攻(比如有名的堤不夾貴支隊),司令官是東條英機。上述南下的總兵力接近30000人,約佔關東軍此時總兵力的30%,所以說“死磕”東北也是不準確的。臺兒莊大捷後,新任華北方面軍第二軍司令東久邇宮親王深感兵力不足,再次向日軍大本營請援,關東軍又從第2師團等部抽出約10000人加強第二軍。

1938年初關東軍開始升格為“方面軍”級別(名字不換),開始增設第三(多田駿)和第四(中島今朝吾)這兩個軍的番號,至1938年7月調整完畢,兵力已達9個師團。升格的主要因素第一是警戒蘇聯,因為日軍高層始終擔心蘇聯會出兵助戰;第二是東北抗日主體已演變成“東北抗日聯軍”,戰鬥力和凝聚力遠甚之前的鬆散義勇軍,日本人把“滿蒙”看成維持戰爭的生命線,當然要玩了命的維持“治安”。



(諾門坎戰敗時司令植田謙吉)

當年7月發生“張鼓峰事件”,你說蘇聯戰略試探也好,說牽制關東軍不能南下也好,總之東京大本營神經的不行,發瘋般向東北增兵。至1939年“諾門坎戰役”後達到高潮,關東軍又新設了兩個軍的編制以及若干獨立警備隊,主力部隊增加到12個師團。(諾門坎戰敗,司令官植田和參謀長磯谷雙雙被撤)

因此武漢會戰期間,關東軍確實沒有抽兵南下,但集中用於“討伐”抗聯的部隊高達30萬人,這也是東北抗聯最艱苦的時期,也足以證明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作用。但日軍一度從關東軍調來精幹軍官,比如武漢會戰期間的岡村寧次和後來的橫山勇。





(升為總軍時司令梅津美治郎)

1941年6月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在日本高層糾結於“北上”還是“南下”之時,關東軍開始做進攻蘇聯的兵力集結準備,並舉辦關東軍特別大演習“關特演”,按日軍參謀本部的對蘇作戰計劃,關東軍需要增兵至25個師團(從本土調入7個、從關內調入4個,還需要從關內調動1個師團為總預備隊),但是中國關內戰場打的熱火朝天,日軍可以抽出的兵力有限。最要命的還是戰略資源問題,此時關東軍的儲備糧食僅夠16個師團使用二個月,汽油夠用五個月,彈藥尚不足一個會戰份,日本人確實有點力不從心。

看看地圖很清楚,從蘇聯遠東打到歐洲部分有多麼的遙遠,缺乏糧食和汽油的日軍如何與裝備遠優於中國軍隊的蘇聯紅軍作戰?況且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宣佈鋼鐵和石油禁運,日美談判正在進行中,所以日軍大本營思來想去,給出了進攻蘇聯的三個先決條件:1、遠東蘇軍大幅減少;2、德軍攻陷莫斯科;3、日美談判取得進展。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三個條件都未得到滿足,於是日本人決定“南下”了,如果再得不到石油等資源,中國戰場的日本軍隊都得趴窩。



(投降時總司令山田乙三)

實際上這一時期,日蘇之間陷入“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的怪圈,蘇聯人擔心日本趁火打劫,日本人害怕蘇聯藉機宣戰,因此關東軍增兵仍在繼續,並且修建了大批要塞。到1942年10月,關東軍正式升格為“總軍”級別,增設下屬的方面軍建制,老大改稱“關東軍總司令”,兵力突破24個師團和若干守備隊接近85萬人,這是關東軍兵力的峰值,我們通常認為的關東軍兵力強大其實是這一時期,它既沒有向太平洋戰場大規模投入,也沒有成建制增援關內,以對蘇作戰為第一要務。

然而從1943年初開始,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走下坡路了,同時納粹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使日本徹底放棄了對蘇作戰,關東軍主力師團大批調赴南洋;1944年為執行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關東軍又抽調第6軍和第20軍約20餘萬人南下關內戰場,這已經是“死磕”華北和華中了;到1945年隨著太平洋戰場的慘敗,關東軍又被抽走13個師團和所有重武器部隊,要麼遠赴南洋諸島送死,要麼轉運回國準備“本土決戰”。



(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此時的關東軍雖經大力補充,卻全都是新兵或超齡兵部隊,師團番號基本都是30以後甚至100以後,儘管維持著24個師團約75萬人的架子,其實外強中乾,連武器裝備都不充足,早已不是什麼“皇軍之花”了。

關東軍也不算被蘇軍“殲滅”的,蘇聯紅軍進攻東北僅一週後日本即宣佈投降,只來得及幹掉了8萬多人,大部分是投降的,所以才俘虜了59萬餘人遣送西伯利亞,死在冰天雪地6萬多,也是活該。

(關東軍司令部)


度度狼gg


在抗戰時期,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最多的時候有120多萬人,即使到了二戰末期,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吃緊,也有近70萬的關東軍不南下,一直死磕在東三省。究其原因,除了蘇聯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

日本關東軍事是日本陸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老牌部隊。它在1904年日俄戰爭時期,因侵佔我國的遼東半島並改名為“關東州”,而被命名為“關東軍”。在小鬼子的陸軍中,關東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有“皇軍之花”之稱。它極盛時有120多萬人,即使二戰末期也有近70萬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關東軍侵佔中國東北全境。1939年,日本選擇了“北上”戰略企圖與法西斯德國東西夾攻蘇聯,但在諾門坎戰役被蘇軍狠揍,從而放棄了“北上”戰略,選擇了“南下”戰略。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的主力被調往到太平洋戰場,並且後來基本成為了美軍的炮灰了。1945年,蘇軍百萬雄師進攻東北,70萬日本關東軍不堪一擊,於8月22日,近60萬的關東軍投降。

在二戰末期,日本太平洋戰場吃緊,在東北70萬的關東軍不南下,一直死磕在東三省,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蘇聯的威脅,1939年關東軍發動了諾門坎戰役,被蘇軍狠揍了一頓,當時蘇聯很生氣,但礙於當時德軍才是蘇軍的大敵,而沒有撕破臉,但日本深知蘇聯一旦騰出手一定會收拾自己,並且此戰也顯示了蘇軍強大的戰鬥力,讓日軍也很忌憚,因此他們不僅保留了足夠數量的軍隊防範蘇軍,而且還修建了許多要塞和地堡來防禦。

二是當時日本將中國東三省視作其糧食基地和資源基地,並且還有近百萬的日本僑民,為了保證這個戰爭後方基地以及日本僑民的安全,必須要在東三省廣袤的土地上留下足夠數量的軍隊來維護穩定。三是想南下也南下不,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的主力被調往到太平洋戰場,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在二戰末期,看似關東軍有70萬人,其中至少有25萬人直接從日本僑民中抽調而來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並且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甚至直接抽調偽軍的武器戰備,戰鬥低下,想南下也南下不了呀!



在1945年,近60萬的日本關東軍投降後,這些俘虜被蘇軍帶到了西伯利亞,進行勞動改造。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這些曾經凶神惡煞的小鬼子被調教成了溫順的小綿羊,並且爽的一批,最後無數人留在那片他們曾經奮鬥過的土地上。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這也算報應吧!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關東軍,最初是日本駐紮在大連的3個師團,總兵力不到3萬人,關東軍的成就還是拜張學良張少帥所賜,1931年九一八事變一槍不放,他爹張作霖苦心經營多年、碩果累累的東北拱手相讓給了日本,次年2月整個東北相繼淪陷。關東軍受於張少帥所留下的“禮物”,由最初不到3萬人的部隊瞬間發展到了百萬人的精銳部隊部隊,從此囂張跋扈,還多了個“皇軍之花”的稱號,張少帥可以說“功不可沒”。

日本窺視東北已有多年,從日俄戰爭開始就想把東北佔為己有,東北肥沃的土地不僅可以解決日本島國資源匱乏的問題,特別是糧食,還可以為日本提供戰略物資保障,是一塊很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關東軍一直重兵盤踞東北,不容有失,一方面也是為了應對蘇聯人的威脅,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讓日本人記憶猶新,見證的蘇聯人的實力;還有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東北抗聯、儘快把東北殖民化,以達到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關東軍早已派不少部隊入關參與不少戰役,例如參與了九一八事件的熊本師團和京都師團,七七事變後都被調入華北戰場,一直充當侵略中國的先頭部隊,都參與了南京戰役、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都有關東軍的身影。所以說關東軍沒有南下,這個問題是不成立。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由於南下作戰的部隊節節敗退,日本兵源嚴重不足,1943年下半年後,關東軍主力全線調往太平洋戰場作戰,但並沒起到什麼作用,在海陸空全面劣勢的情況下,南下作戰的關東軍在美軍強大的火力下幾乎全軍覆沒,剩下的大都龜縮回了日本本島,從此一蹶不振,此時的關東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以致於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亂中組建的70萬的關東軍猶如待宰的羔羊,不堪一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還有一部分關東軍仍在負隅頑抗,最終被蘇軍一一消滅殆盡,關東軍也就此滅亡。



賽門軍略


西安事變的時候,不僅國內的派系急得上躥下跳的,國外的某些勢力也急得跳腳。這其中以蘇聯最為關心蔣介石的死活,罵張學良罵的最狠。當時蘇聯的《真理報》用名為抗日,實為投機的評語概括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蔣介石的軍事行動。

吃瓜群眾表示一臉懵逼啊?中國人民的抗日跟蘇聯和共產國際有啥關係?屎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犯得著要跳腳罵娘麼?其實這是跟當時的國際形勢有聯動關係的。




1936年11月25日,也就是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前的半個月,日本的廣田弘毅內閣加入了希特勒主導的《反共產國際協定》。這個協議一經簽署,屎大林就坐不住了。當時他想出了兩套應對措施:

首先是儘量求和,哪怕解散共產國際,蘇聯都是可以妥協的,力圖爭取跟日本和德國都簽訂互不侵犯或者中立條約;

其次是支持第三方勢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對付希特勒可以跟英、法合作;至於對付日本,屎大林環視了一週,發現還是蔣介石最靠譜。於是就有了蘇聯《真理報》痛斥張楊之兵諫,立捧蔣介石的社論。

再看日本方面,當年日本國內爆發了二二六兵變,激進的少壯派崛起。他們主張打中國、打蘇聯,總之就是對外開戰,凡是日本陸軍能摸得著的土地,通通都要打。關東軍處在進攻中蘇都有利的位置,於是在日軍之中,關東軍就被抬到了最高的位置。司令官也都是資格偏老的人來擔任,比如武藤信義、植田謙吉等人。



植田謙吉時期

在植田謙吉就任司令官之前,關東軍的規模都不大。但由於防備蘇聯的需要,仍然維持了七個甲級師團的規模(一、二、四、七、八、十一、二十師團)。因為日本國內還有留守的任務,所以各師團人員並不是滿額,只有一萬人左右。七個師團總計七萬人左右,再加上獨立旅團、守備隊等。

關東軍共計約十萬人。

這個時期的關東軍主要還是以防禦蘇聯,圍剿抗聯為主,其實是一支警備部隊。但隨著德日簽署防共協定後,尤其是日本全面侵華後,關東軍的定位開始了轉變

用當時日本海軍的親英美派代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米內光政大將的話說:蘇聯是人類的公敵,北進蘇聯是日本的主要國策之一。因此我極力主張陸軍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地對蘇聯發起攻擊,試探一下蘇聯佈防在兩處的軍事虛實,為以後的全面進攻蘇聯作準備



米內光政的言論,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日本高層的心態。就是要挑起對中國的戰爭,逼迫國民政府投降。在拿下中國後,以中國大陸為基地對蘇聯全面開戰!此時的關東軍,主要任務是對付蘇聯,而不是中國關內的國民政府。

日軍的這個計劃,蘇聯方面也很清楚。屎大林給遠東蘇軍指示,讓蘇軍威懾關東軍,並且給予了一定的物資援助中國抗戰。於是關東軍的主力就被蘇軍牽制在了東北,沒有大舉南下參加關內的會戰。這期間只是在中國派遣軍兵力吃緊的時候派出了第二十六師團、第一機械化旅團,混成第二旅團,混成第十五旅團,鐵道兵聯隊等部隊參戰。但是關東軍每調出一部分兵力,勢必就會從日本國內抽調新的師團予以補充。所以關東軍的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繼續的增強了。定位從防禦為主的警戒兵團轉變為進攻型兵團

張鼓峰和諾門坎兩次戰役後,主張對蘇作戰的植田謙吉黯然下臺,日軍北進計劃被擱置。尤其是諾門坎戰役期間,正當日軍和蘇軍酣戰之際,豬大哥

希特勒為了德國自己的利益,在未與日本商量的前提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這麼出賣日本,導致日本的軍政兩屆一片譁然,支持北進的平沼內閣在大丟面子的情況下宣佈辭職,主張北進的將領也不敢再吭聲。這個時候主張南進東南亞的人站出來說話了。打蘇聯幹什麼?應該對英、美開戰!俗話說大象打架,螞蟻遭殃,高層的路線之爭,導致關東軍從進攻型兵團,又轉變成了警備性兵團



梅津美治郎時期

梅津美治郎接替植田謙吉後,大的方針仍然沒有變。就是不管關內戰事如何,關東軍都不調一兵一卒參戰。因為蘇聯在跟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軍在歐洲的軍事壓力減輕,遠東蘇軍的兵力得到了加強。為了應對蘇軍的這一變化,關東軍自然就更不可能南下參戰了。

截止到1940年初,關東軍的兵力增加到了十個師團,其中九個是甲級師團。並設有四個軍部和九個警備隊,兵力總計約為三十萬人,是三年前的三倍多。但仍以防備蘇軍為主,主力不參與其它戰區的作戰。

1940年5月,德國對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開戰。隨著德軍在西歐的大殺四方,日本國內主張北進的將領又開始嘚瑟了。因為這是明擺的事,德國打完西歐,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蘇聯了。於是在當年九月,日本加入了軸心國集團。原本已經被擱置的北進政策,又一次被拿出來討論。但是由於日軍在南進和北進兩種方案上的爭論,以至於日軍一直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攻蘇計劃。



其實不管是北進還是南進,關東軍都要加強兵力!因為北上打蘇聯,沒有百萬人的兵力是不夠的;而如果南下打美國,勢必又要抽調一部分關內日軍的兵力。如果蘇軍乘此時來攻,日軍怕是招架不住。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擴張方案,關東軍的主力都不能南調。

1941年5月,蘇德戰爭爆發。作為軸心國的盟友,日本也制定了一項新國策。按照這個新國策的方案:日本陸軍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名義向滿洲地區、朝鮮地區調動二十五個師團的兵力和物資

。其中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出動十四個師團;此外再從日本國內和中國關內調入十一個師團。另外再從中國關內再抽調六個師團作為總預備隊。按計劃總共要調動三十一個師團。如果這個方案得以實施,關東軍別說是南下支援關內了,連中國關內的日軍都要派十個師團支援關東軍



不過這個計劃最終被放棄,已經調到東北的部隊就地加入關東軍,沒有調動的部隊維持原地不動

。就算是這樣,關東軍的兵力也達到了十五個師團,一個裝甲軍、二十二個守備隊還有騎兵、空軍等,共計約一百萬。這個時候的關東軍,兵力達到了巔峰。並且在這個時期,關東軍被升格為總軍,與中國派遣軍和南進日軍是一個級別了。

但是實事求是的說,一百萬兵力並不多。如果把關東軍調到關內作戰,確實很嚇人。搞不好蔣委員長要成為中國的戴高樂,退到國外繼續領導中國抗戰。但是跟蘇軍一比較,一百萬關東軍也只能說是剛剛夠用而已!當時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配置,比關東軍還多四十萬人。兵力總計144.6萬、各式口徑火炮11759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589輛;各式戰機3178架。蘇軍在遠東儘管不是精銳部隊,但仍然是碾壓關東軍的存在。日軍就算想將關東軍南調,也不敢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起先進展順利,但隨著美軍的反攻,各條戰線的日軍都開始出現兵力吃緊的情況了。為了補充兵力,關東軍被大量調入到太平洋、中國、東南亞戰場。具體調動如下:



其中關東軍調到中國關內的參戰部隊,包括若干個師團、兩個獨立步兵旅團,三個獨立工兵大隊,八個獨立汽車大隊,五個獨立輜重兵大隊,四個野炮兵大隊,一個迫擊炮大隊,一個野戰高射炮大隊,一個獨立山炮聯隊,一個戰車聯隊,一個獨立重炮大隊。最後還有鐵道兵,獨立鐵路橋樑兵,鐵路工務兵和鐵道工作隊,防疫給水部隊,建築勤務部隊等部隊,共十多萬人。

截止到1944年,當時關東軍被這一系列的調動搞得戰鬥力大打折扣。此時的關東軍對蘇軍已經不具有任何威脅了。兵力上也存在一比三的巨大差距。

關東軍:總計十一個師團,其中有三個甲級師團、兩個乙級師團、五個丁級師團、一個機械化師團、二十二個守備隊,兵力總計約四十萬人

遠東蘇軍:約九十個師,將近一萬六千門各式火炮,兩千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四千架戰機,總兵力116萬人

這樣懸殊的差距,關東軍別說是北上進攻蘇聯了。只要蘇軍不主動打過來,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將都要燒香拜佛了。



山田乙三時期

梅津美治郎調走後,山田乙三接任關東軍的司令官。他上任的時候,皇軍之花已經變成皇軍之渣了。

日本大本營還覺得他不夠慘,在菲律賓戰役後又從他手上調走了十三個師團到太平洋戰場參戰。沖繩戰役開始後,再從他手上調走了七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一半的戰略物資調回日本本土備戰。山田乙三都想辭職不幹了,他手上能戰的士兵只有十幾萬,別說跟梅津美治郎時期的一百萬人比,就連植田謙吉時期的三十萬人都比不了。

為了維持對蘇聯的兵力,日本大本營將二十五萬退伍老兵全部重新徵召入伍,全部調配給關東軍,編成了八個師團和七個混成旅團,以及一個坦克兵團和五個炮兵聯隊。並且還把東北墾荒的日本移民也徵召入伍,只要能扛得動槍的人都要參軍。這樣一來,關東軍兵力也恢復到了七十萬人。表面上看著嚇人,其實都是草臺班子,不堪一擊。蘇聯對日宣戰後,這些臨時徵召的關東軍幾乎沒有什麼抵抗,最後被團滅了。


總的來說,關東軍的歷史可以分為四段:

1905—1932年:是一支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駐屯部隊,軍級單位。下轄一個陸軍師團和六個鐵路守備隊。主要任務是駐軍,不參與中國關內的軍事行動

1932—1939年:後期由軍級升格為方面軍級別,兵力增加到三十萬人。主要任務仍然是東四省的警備。但是先後也派出了四萬人參加中國關內的作戰

1939—1944年:中期由方面軍升格為總軍級別,兵力達到了一百萬人。前期的主要任務是對防禦蘇聯,後期開始陸續徵調南下作戰。其中有二十萬人被派到了中國關內戰場

1944—1945年:由最精銳的部隊淪落為草臺班子,戰鬥力銳減。不僅沒有能力調兵南下支援關內,反而還要靠關內調兵補充

因此,關東軍並不是一直都窩在東北。關東軍也徵調了大量部隊南下。但是由於蘇聯在遠東的威脅,關東軍的主力一直不敢徵調南下。直到太平洋戰場吃緊後才開始陸續徵調,但此時日本已經無力迴天了。


Mer86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關東軍作為“皇軍之花”,屬於日軍的王牌部隊。關東軍並沒有死磕東三省,由於戰事的需要,部分師團也被抽調到了華北戰場、華中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關東軍的主力還是守在東北三省,它們要防著抗聯的襲擾和準備應對蘇聯紅軍的攻擊。諾門罕一戰,日本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痛了。在這之後,關東軍這支王牌不敢輕易招惹蘇聯。

關東軍最頭疼的還是東北抗聯,而不是蘇聯紅軍。關東軍剛開始還未重視這股力量,以為只是小打小鬧。東北抗聯抓住機會快速發展,迅速擴編部隊。日軍後來重視抗聯後,想要對付英勇頑強的抗聯太難了。日軍抽調了大批部隊對東北抗聯進行圍困,出動兵力達到數萬,抗聯也因此遭受重大損失,但從未消失。他們牽制了關東軍的大量兵力,讓他們很難南下支援其它戰場。

在莫斯科會戰最艱難的時候,蘇聯從遠東抽調約25個師的部隊進行增援。然而遠東地區部隊的兵力仍然保持百萬級別。遠東地區的大部分主力部隊都未被抽調,減少的只是大炮、坦克和飛機的數量。斯大林心裡面也是虛的,為防止日軍進攻遠東地區,莫斯科會戰的時候,遠東地區的蘇軍兵力居然還增加了。蘇聯在日本的北方陳兵百萬,日本關東軍不敢馬虎,不斷增兵達到85萬人。有蘇軍虎視眈眈,日本人哪敢大規模南下作戰!


兵說


有網友問,為什麼,關東軍無論關內戰況多麼激烈,為什都不南下,而是就死磕守在東北呢?其實,關東軍也會南下參戰,只是不會是主力軍團出動。

比如,抗戰時期進攻山西的日軍蒙疆軍團,就是關東軍,包括了第26師團,第1機械化旅團,混成第2旅團,混成第15旅團,鐵道兵聯隊等等。在1944年,為了準備在關內發動打通大陸戰役。

日本關東軍調動了第27師團,獨立步兵2個旅團,獨立工兵3個大隊,獨立汽車8個大隊,獨立輜重兵5個大隊。野炮兵4個大隊,迫擊炮1個大隊,野戰高射炮1個大隊。獨立山炮1個聯隊。

戰車1個聯隊,獨立重炮兵1個大隊,最後還有,鐵道兵,獨立鐵路橋樑兵,鐵路工務兵和鐵道工作隊,防疫給水部隊,建築勤務部隊等等。

最後還有一些航空部隊,比如,8個機場勤務大隊,6個戰鬥機大隊,1個強擊機大隊,還有幾個獨立飛行隊,航空通信聯隊,航空地區司令部等等。

那為什麼關東軍主力一直都待在東北呢?在1942年,遠東蘇軍為144.6萬人,11759門火炮和迫擊炮,258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3178架戰機。

在1944年,遠東蘇軍的實力是,116萬人,16827門火炮和迫擊炮,206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4006架戰機。其實,日本關東軍一直都很擔心蘇軍會進攻東北,要知道關東軍在最鼎盛的關特演的時候,也不過是14個師團。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軍不北上的原因,那怕關東軍全體出動,你指望14個師團就可以全殲防禦在大縱深堡壘地域的144.6萬蘇軍?日軍能做的就能緊緊守在東北。如果沒有蘇軍,70萬關東軍集體入關,那麼,抗戰將會變得更加艱苦,等於關內日軍突然間增加了一倍。


深度軍事


關東軍的總番號確實沒有南下。關東軍的精銳已經抽空。留在東三省死磕的,是空殼關東軍。

黑龍江方正縣相當有名。不是近年爭議性事件引起的。這個縣,曾經是內陸第一僑鄉,外匯第一大縣。原因就是,815日本投降,黑龍江境內的日本開拓團在方正集中,一時間老弱鬼哭狼嚎,棄嬰遍地。厚道的方正人民收容了大量日本棄嬰和婦女,這些人在1980年代與日本親屬恢復聯繫,既是個人經濟往來也是對再造之鄉的回報,在中國還很貧窮的歲月,大量日元匯款湧向方正。

為什麼集中在方正的皆是老弱?日本到戰爭後期,人力資源已經乾枯。鬍子兵,能給少年兵當爺爺。本土的抽空了,東三省的開拓團,也抽空了,沒有男丁了。

以強大著稱的關東軍,被不斷抽調前往中國關內、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最後留在東北的空架子,兵員素質遠遜,兵額也大量空缺,連坦克部隊都以師團為單位調走了。號稱百萬,能有三十萬已經很不錯了。

(全文完)


李牧


關東軍是日軍的精銳部隊,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直駐紮在東北三省,即使在太平洋戰爭告急的情況下,關東軍在東北仍然有七十萬人。關東軍一直不南下,原因我認為有下面幾個。

一、東北三省廣袤富饒,日本一直想將東北徹底變成日本的地盤。日軍佔領東北之後,源源不斷移民到東北,就是想徹徹底底控制東北。日本只是一個島國,最缺乏便是資源,而東北各種自然資源豐富,日本之所以能夠發動後面一系列戰爭,東北提供的資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蘇聯在北方陳兵百萬,日本感到巨大的威脅。蘇聯和日本其實一直在互相提防,他們都害怕對方突然進攻,因此時刻都得抵擋對方。


三、東北雖然長期被日本控制,但卻從來沒有放棄抵抗。東北抗日聯軍長期在東北襲擾日軍,破壞日軍的重要設施,消滅日軍有生力量。在東北有很大日本僑民,因此關東軍還需要防禦東北抗日聯軍的進攻。


麥地傳奇


日本有句話,叫“寧丟本土,不丟滿州”。

為什麼?日本本土四島,火山噴發,地震頻發,颱風海嘯,土地貧瘠,幾乎什麼資源都沒有。而中國東北,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森林煤礦,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日幕府時期,就一直想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妄想侵佔我東北地區。甲午戰爭後,更是妄想讓清政府割讓東北,因為東北是清的“龍興之地”,怎麼都不肯,加之那時還是沙俄的勢力範圍方才作罷。


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後,日本開始大量獲得東北利益,修鐵路,開工廠。以保護僑民,資產和路權的名義,在東北駐軍。這時叫東北駐屯軍,是關東軍的前身。兵力2萬多人。

九一八後,日本國內大量部隊湧入東北,關東軍成了侵略中國的集兵之地,高達一百多萬。

全面侵華戰爭開始,關東軍大量部隊入關南下,成為侵華日軍主力。所以關東軍不是沒南下,而只是調走一批,再從本土調入一批,關東軍番號未變而已。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入侵東南亞,又是從關東軍中抽調大量部隊參戰。

到戰爭後期,日本戰爭資源逐漸枯竭,關東軍編制上雖還有70萬之重,但老兵已經很少,大部份是從國內新徵召的新兵,甚至不少少年兵。其戰力與最初的關東軍己有了雲泥之別。在蘇聯軍隊進攻東北時,如摧枯拉朽般,一敗塗地。

所以關東軍只是一個駐軍名稱,鐵打的營盤流水兵,不是死磕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