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青年,只有永遠的藝術!

沒有永遠的青年,只有永遠的藝術!

一轉眼,“青年藝術 100”八年了,真不容易!

我還很清楚地記得在 2012 年評選的時候,某位老師看著那些遞交的五花八門的報名資料說,“辛苦你們了,但是他們都這樣隨便地對待自己的作品,我們為什麼還要坐在這裡認真地評選呢?”這是態度問題,也是職業素質問題!“我們這麼早地就叫他們為‘藝術家’,他們配得上這個稱謂嗎?在我看來,現階段只能叫藝術從業者。”無疑,從那個時候我們就在思考,“青年藝術 100”對初出茅廬的青年人而言,是真的如外界所言“拔苗助長”? 還是有著我們最初的設想,有著正能量導向作用?

沒有永遠的青年,只有永遠的藝術!

蔡雅玲《管他呢!》水晶玻璃珠 不鏽鋼絲 900×400cm 2018 年作

伴隨著這樣的問題,每一年的“青年藝術 100”選拔,我們都想盡辦法地去體現公正公平,並一再引導青年人能夠從小事入手,從規範整理資料,有條理地與藝術行業各環節交流,到如何準備作品參加不同類別展覽項目等方面給予意見,再到我們自身能把控的“青年藝術 100”年度啟動展。這已經不再侷限於每年只做一個純粹的入圍作品展覽展示,而是想盡辦法最大限度結合所有與青年、與創意相關的領域,與藝術相結合,讓所有人能夠通過他們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和體會藝術,也讓參與的藝術家能夠感受到自身與其他行業的差異與融合,到底可以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沒有永遠的青年,只有永遠的藝術!

回望這八年,“青年藝術 100”把藝術帶入了地產、公益、品牌、汽車、時尚、金融、峰會和設計等領域與行業。我們在此不說自己有多麼成功,我承認某些創新的嘗試也有失敗,但是失敗也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發,即我們需要更好地做好藝術本體,給青年人更正向的信息與引導,讓青年人有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對自己有深刻和客觀的認識,對藝術這條道路有自己的判斷與方向,不受他人所左右,不受外界所幹擾,做好了自己,做好了藝術,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是否配得上“藝術家” 這個稱謂。青年不是為所欲為, 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自己無限的可能,沒有人是應該為青年人買單或者付出,有的只能是自己的苦修與思索。沒有永遠的青年,只有永遠的藝術。


原文:《<2018年度“青年藝術100”寄語>選段 沒有永遠的青年,只有永遠的藝術》- 彭瑋

資源出處:《藝術品鑑》2018年8月刊

注: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藝術】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