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徜徉在翻倦史書後的御所

庭院深深深幾許?京都御所雖然沒有故宮那樣高聳入雲的紅牆綠瓦,卻也是典雅的、厚重的,鋪滿了歷史的過往。在御所連綿不斷的宮牆之內,也曾有過“漢皇重色思傾國”的繾綣纏綿,有過“相煎何太急”的奪嫡血光,有過“深宮盡日閒”的幽寂清苦,也有過“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哀怨感傷。深深宮闕內的神秘世界總有巨大的吸引力,翻倦了歷史書的人怎能不來探幽尋寶!

京都:徜徉在翻倦史書後的御所

京都御所,自14世紀遷移到此開始,就作為日本歷代天皇處理公務和居住生活的地方。儘管最近的一次大規模修繕是在江戶時代,御所卻依然保持了平安時代的建築風格。穿越千年,不需要玄幻小說靈異事件,只要邁過御所西側的清所門。

看慣了我們中國的紅牆綠瓦,再看日本的京都御所,不免覺得沉悶。木架結構不施粉黛,在風吹日曬中沉澱成深褐色,大片大片的白色牆壁和完全取自天然的檜樹皮屋頂,這是一個整肅的略顯寂寞的地方。闊大的圍牆將御所包裹得嚴嚴實實,略帶小心地穿過清所門,腳踩在細碎的石礫之上,每走一步,伴著窸窸窣窣的聲響,擔心攪擾了沉睡千年的靈魂。諸大夫之間,一組功能上類似於故宮的軍機處的建築,是舊時大臣們等候天皇召見的地方。這組建築通過障壁畫的題材區分出“虎之間”、“鶴之間”和“櫻之間”,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也依次降低。障壁畫淡雅古拙,然而,我對這種“不言而喻”的建築智慧並沒有多少興趣,我被御所南側一角隱藏著的一座非常矮小的“道喜門”吸引,這“狗洞”般的小門是為一個幾乎被歷史遺忘的小人物而修建的。“應仁之亂”時,各方勢力在京都打了十年仗,局面完全失控,御所變成蓬草叢生的荒宅,天皇也不得不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悲慘生活。一位名叫川端道喜的商人不忍看到天皇的困窘,自願為天皇提供每日的飯食。不過,商人的地位低下,天皇吃“嗟來之食”也頗為不妥,怎好讓送飯之人大搖大擺進出皇宮。因此特意為川端道喜開闢了一個小門,每天早上神不知鬼不覺的把飯食送進宮來。後來御所雖幾經整修,卻依舊保留了這座不成體統的小門。我們在北京故宮走到大汗淋漓,震驚於“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連環相套連綿不絕的奢華矜貴,卻不見一間茅廁,一絲人間煙火氣。倒是這看起來頗為寒酸的日本皇宮——御所,讓我意外的感受到了一些歷史書上不容易看到的人情味。

京都:徜徉在翻倦史書後的御所

紫宸殿,是整座御所內最重要的宮殿,坐北朝南,正對建禮門,許多日本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皆發生於此。1868年標誌著開啟日本新制度的“五條誓文”在紫宸殿發佈,近代幾位天皇明治、大正、昭和的即位儀式也都在紫宸殿舉行。

紫宸殿保留著典型的平安時代寢殿造建築風格,南面保留大片空地,用以招待賓客和觀賞表演,東西南三面皆有“對屋”,互相之間用長廊連接,保留著對稱的結構。御座前,是有名的“左近櫻,右近橘”,一株櫻樹和一株橘樹一左一右用自己蒼勁的虯枝守護著御座。

仲春的暖陽讓人微醺,盛放的櫻花如雲霞般絢爛迷惑了人的眼睛。風過,櫻花隨風飄灑,恍惚間看到一位美少年從千年之外走來,輕搖素衣在漫天花飛花落間翩然而舞。這不正是在櫻樹下用曼妙身姿迷倒眾生的光源君麼!再揉揉眼睛,光源君沒有穿越,卻是風捲起地上的櫻花而已,哈,都怪這老花眼啊!

京都:徜徉在翻倦史書後的御所

今天,櫻花已成為日本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不過最初從奈良遷都到此的時候,天皇御殿之前栽種的是“左近梅、右近橘”,後來御所內因祭祀引發了火災,梅樹在火難中受到嚴重的損害。第62代村上天皇出遊途中路過一戶人家,看到低矮的院牆內一樹梅花燦若煙霞、幽芳自賞,村上天皇心下大喜,就要據為己有。梅樹的主人不敢違抗天皇的旨意,只得把梅樹獻出,她寫了一首和歌,悄悄繫於梅枝梢頭。村上天皇看到枝頭繫著的和歌,知道了梅樹的主人就是大文學家紀貫之的女兒,也通過詞句讀懂了梅樹主人的無奈與不捨,大手一揮,把那株梅樹物歸原主。

這是一個溫暖的小故事,權力的皮靴從詩歌的軀體上挪開,貪慾與人情達成和解。或許是因為紀貫之那描繪梅花的名句,村上天皇也常常吟誦吧。不過,用櫻樹替代梅樹,其背後的意義不僅僅是溫情而已,我更相信這是日本人對於本民族文化的一種追求。紀貫之一生致力於日本的民族文學的發展,在他之前的《萬葉集》中對梅花的頌詠不勝枚舉,帶著濃重的漢風唐韻,而到了紀貫之編纂《古今和歌集》的時代,櫻花已經頂替了梅花的地位,成為日本文人吟詠最多的花卉題材。文學上的這種變化和紫宸殿前植株的更替絕不僅僅是一個巧合。

在紫宸殿的西北側,有一座規模略遜於紫宸殿的宮殿——清涼殿,這裡是天皇日常處理公務的地方,設有“晝御座”。天皇每天早晨起床後都要先到清涼殿內的祭壇,遙望伊勢神宮的方向進行祭拜。帳幔、屏風、竹簾,日式住宅最具標誌性的隔斷空間的方式,在清涼殿中都能找到。在房間的緊裡面,視線的盡頭,是鋪滿金箔的極盡奢華的障壁畫。追求自然的外部空間和精緻,是日式審美的矛盾。殿前漢竹與吳竹蒼翠繁茂,不知是否重新栽種過。

京都:徜徉在翻倦史書後的御所

御池庭和御內庭都是元素更為豐富的典型的寢殿造建築組合。御學問所和小御所之間的一處空地名為“蹴鞠之庭”,望文生義此處常舉行蹴鞠表演,庭前東側的水域就是御池庭。這裡,與日本近代史休慼相關,御學問所頒佈了“王政復古”的號令,“小御所會議”決定了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最後的命運,御池是一片相對寬闊而平靜的水面,其上,堆山造石形成了代表仙境蓬萊的龜鶴島,通過五座橋互相連接,橋有大有小,有曲有直,有石橋有木橋,倒影水面,變幻出不同的景緻。庭內遍植櫻、松、槭、楓各種樹木,四季皆有風景,“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御池庭應該有幾分當年上陽宮的影子吧。無緣見識昔日洛陽宮闕的美,不妨來御池庭暢想一下。

從御池庭穿過楓樹下的一座木門就到了御內庭,一座更小也更為精巧細緻的日式庭園。一支由御池分出的溪流彎曲幽隱穿行於青苔立石之間,嬌俏的石橋橫臥在溪流上,精心修剪過的矮松立於石橋一側,活脫脫是國畫裡“松下聽風”的景緻。鳥聲鳴囀,水流潺潺,雨後初霽的陽光遍灑在樹葉上,一閃一閃,風吹過,無數精靈在枝頭跳躍。

按照導遊圖的標示,御內庭盡頭有一處名曰“聽雪”的建築,遺憾它躲在在蒼喬翠玉之後,不得一窺芳蹤。“聽雪”二字讓人想起清少納言與定子皇后眺望“香爐峰的雪”的典故,不知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越是不得見,越是心念念。望望眼前醒目的警戒線,罷了,罷了!

帶著許多遺憾回到御所西側的主路,大片的空地提醒著每位來到這裡的遊客,御所曾經經歷過的一段特殊的歷史。日本的建築以木質為主,皇宮更以高貴的檜樹皮層層鋪疊的屋頂作為高貴的象徵,火患就是御所最大的敵人。二戰後期,面對盟軍的空襲,皇室決定拆除宮殿之間的連接建築以防止火災的蔓延,最終有近半數的建築物被拆除,留下大片的空地。空蕩蕩的區域看起來頗為尷尬,宮內廳卻也不避諱這段歷史,但願這片尷尬的“留白”能夠提醒每一位到御所來的人和平來之不易。

儘管日本人不願意承認,我還是想說,當年,盟軍最終聽取了來自中國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建議,讓轟炸機繞過京都,保留下千年古都如恆河沙數般的諸多瑰寶,記載著京都與華夏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身為中華兒女亦為之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