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關羽戰績如何,敗走麥城後到底算帥才還是將才?

第一軍情


在陳壽的《三國志 關注傳》裡,關羽戰績相當不錯,跟隨劉備起兵後,先跟呂布在下邳幹了一架,後來在徐州攻防戰中打了兩場,在官渡之戰中也非常厲害,於萬人之中取了敵將的首級,荊州戰役中戰鬥了數場,襄樊之戰四場,總計五大戰役,十多次個人戰鬥。由此可見關羽還是蠻厲害的。

關羽這樣的猛將,死後上諡號為“昭烈武安王”後來經過一些傳說和藝術加工,到了清朝時期,由於滿清統治者愛好三國演義,同時為了消除民間反清意識,於是不斷神話關羽,為鞏固統治地位而服務,此時的關羽被加官進爵到了18個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有清一代,全國上下大肆修建關帝廟,僅遼寧新賓境內1910年統計,即有關帝廟35處268間殿宇,而關羽也在滿族傳統宗教中變成關瑪法,成為和如來並列的最高神之一。

要知道三國時代的猛將如雲,但偏偏只有關羽能夠被走上神壇,有著時代變遷的因素,他敗走麥城自大的缺點被弱化掩蓋,而他忠勇講義氣的優點被無限放大,滿清統治者正是看上了這一點,希望關羽的忠誠能夠表現在治下的老百姓身上,放棄抵抗政府,安安心心的當個順民。基於這樣的認識,滿清統治者給關羽增加了無數光環。但是從關羽的戰績來說,他只能算是一個將才,不能成為韓信,岳飛這樣的帥才。(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1、關羽出身於平民,特點是好讀《春秋》。這是一部既論及政治,也論及歷史的古書。相傳出於孔子之手。關羽對此書的書義,應該是有很深的理解與心得的。對於一個好的“帥才”,瞭解歷史、政治、興衰是必備的要素。這一點,關羽是合格的。

2、至於是不是一定要學兵法,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歷史上的韓信,沒有學兵法(也就是“萬人敵”)的記載。而23歲為元帥,之後每戰必勝。所有的用兵方略,都是他的自創。而項羽學過兵法,卻不是韓信的對手。所以,我認為對於指揮,學兵法並非必備的條件。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關羽有沒有讀過兵書,並不是重點。

3、前期的關羽,肯定與“帥才”沒多大關係。斬顏良時,關羽僅是個副先鋒,主將是張遼。直到劉備平定西川,才正式拜關羽為“董督荊州事”。意思也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的意圖,關羽被劉備認為是將來荊州方面軍的“大將(元帥)”,所以給了關羽“假節鉞”的殊榮。也就是說,關羽有主動向敵發動戰爭的權力!

4、水淹七軍是關羽的巔峰之作,有人說這是老天爺幫了關羽的忙,不是關羽的能力。這說法很搞笑;為什麼不是于禁、曹仁利用天雨打敗關羽,而是相反呢?為將之道,不知天時,不懂利用天時,那還說什麼“帥才”?除了本部的戰績,他還聯絡了各處的民間武裝威脅宛洛間。令曹操的都城頓感壓力,要遷都以避之。而且,連司馬懿這樣的用兵大家,雖然勸說曹操不用遷都,但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打敗關羽。而是要曹操聯合孫權,才能解樊城之圍。孫權動手後,徐晃在強大的後援支撐下,也僅是擊破了關羽的圍城部隊而已。事實上,關羽軍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

那麼孫權呢?孫權、陸遜、呂蒙,明知關羽已經不在荊州,內部空虛了。還要利用“盟友”的表面關係,一再的使用詭詐手段,才敢從關羽的背後插刀,僥倖成功而已。如果不是關羽的內部出現問題——糜芳、士仁的不戰而降,即使呂蒙騙過了烽火臺,也不可能打敗關羽。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糜、傅二人死守城池不降,在呂蒙沒攻下前(東吳的攻城能力極弱,周瑜攻南郡就攻了一年有多),關羽就已經回來了。呂蒙沒得到城池前,荊州兵的家屬沒有受到威脅,就不會半途散去。關羽的這三萬荊州精兵,遠不是呂蒙的這一班“江東水鴨子”能抵擋的(孫權攻合肥,以極大的優勢兵力敗於張遼,就是最好的例子)。關羽軍一到,正在攻城的呂蒙、陸遜二人,還能不能逃回江東都很難說呢。足見當時,無論是曹魏,還是孫吳,在曹操、司馬懿、程昱、孫權、陸遜、呂蒙這些大家眼中,已經沒有誰敢說自己能獨立戰勝關羽了。從這些跡象也可以證明,關羽還是有點“帥才”的。起碼三國中,能打得曹操害怕要遷都的,除了關羽,沒有第二個人能做到。只是他戰略能力還是稍顯不足,所以,在諸葛亮出山前,他對戰略仍然是一無所知。從他對“盟友”東吳的不放心看,他不像諸葛亮那麼盲目信任東吳這個“同盟軍”。而沿江設立烽火臺。還是表現出了他有一定的戰略頭腦的!當然,他的這點“帥才”,是不能跟韓信、白起等比較的!從正史記載他說出的話來看,他甚至不如魏延的戰略認識清晰(儘管他資歷、功勞、職務遠高於魏延)!


傲視蒼穹39


勇夫就完了唄 說的拐彎抹角 仁義忠厚都體現在曹操身上了 對劉備有嗎 是劉備對他仁義好不 華容道放曹該殺 失荊州該殺 無視軍令一意孤行該殺 守荊州就是一份閒差 孫劉名為親戚 實為聯軍 被他搞得一塌糊塗 為什麼不讓他讓他守北方 就因為前面的種種原因 劉備已經對他失去了信任或者他是否能抵禦曹操的決心和能力 五虎上將如果不是劉備的結拜二弟 有可能是五人之中最次的那個 因為他總把個人情感凌駕於國家利益至上 所以為將領者 這樣的人要不得 大家要記住 他是一個軍人 不是平民 刮骨療毒 走五關 斬閻良 文丑 這屬個人戰績 對於一個帥才來說 這可能有些荒唐 真正統領千軍萬馬 他不一定就是那塊料 還有就是書中三國的戰爭場景是否屬實 還有待確定 實際的說 古戰場中 前軍 後軍 左軍 右軍 元帥穩坐中軍 不用動一刀一劍就可以使大軍戰必勝 行必果 三國描寫的幾十萬大軍還要主帥出去砍殺 如果被人打敗了 就算輸了 合乎邏輯嗎 那國家還養兵幹什麼 讓他一個人去就完了唄 所以說小說與傳說的結合體那就是胡說


老兵215538320


就史書來做個簡單的描述,關帝隨劉備起兵後,首先和曹操打呂布,毫無建樹,但流露出英雄本色,在於許田圍獵欲和曹操同歸於盡,後斬車胄奪徐州。

接著喝劉備一起被曹操主力擊敗,劉備亡命袁紹處,關帝被擒,直言吾及知曹公待吾厚,然吾以劉將軍誓同生死,不便背之,吾終不留,吾當要立孝乃報曹公乃去,這就是小說裡屯土山約三事的原型,後官渡之戰,關帝完成歷史上唯一一次入陣萬軍斬將並削首而歸還明文記載敵諸將莫有擋者的曠世戰績,這可以說是關帝爺勇武的巔峰。

在次亡命劉備後,投奔荊州,劉表死後蔡氏投曹,劉備帶幾千人走陸路被曹操五千虎豹騎追的狼狽不堪,幸虧張三爺據水斷橋爭取時間,而關帝親率大軍走水路入江夏,途中多次於曹軍主力追擊下報部眾周全,史稱昭烈敗於長板,羽軍獨全。

赤壁之戰後關帝率領兩千人入夏水到尋口奔襄陽的路線上成功阻擋曹軍對江陵的支援,打到曹軍將領李通僅僅下拔關帝鹿角就是大功,僅僅下拔鹿角就是功的記載,反正除了關帝我只在劉邦打項羽的時候見過。

之後就是荊州歸屬問題,最開始劉備用江夏換的南郡,在取得益州後被江東說成借的,因為原江夏太守是江東仇人所以江夏原本就是江東的(照著邏輯孫權是劉備的仇人,孫權死後江東應該由劉禪接手),說借的就算了,還TM要求用五個郡做利息,咋不去搶?後來趁關帝兵少用三萬人牽制關帝五千人在南郡,逼迫武陵,零陵守將投降,江東鼠輩甘寧在判斷關帝如果不能偷渡過河的情況下就不會渡河,於是開始了裝逼,說他咳一聲關帝就怕了,而事實也如此,關帝知道甘寧駐守河邊就會南郡駐守了,這場戰役被稱作關羽瀨之戰。

之後劉備回師三萬號稱五萬,孫權有點怕了,劉備三萬人駐守南郡解除關帝后顧之憂後,令關帝帶五千人和孫權三萬人爭兩郡,打到最後孫權慫了,主動歸還一郡,並提出湘水為界,這時候怎麼不見甘寧出來咳幾聲嚇跑關帝?

在之後擒于禁斬龐德,號令各路山匪海盜威震華夏,後由於是分兵圍城,徐晃帶本部兵馬數千加十二營兵馬一萬二左右在其餘各部人馬的配合下聲東擊西成功擊退關帝五千輕騎攻破四冢。

最後就是江東背信棄義白衣渡江,再加上這時候糜芳士仁供糧不盡力,關帝在三軍面前表個態,還當治之,於是江陵投降,士眾家眷被俘,至此兵敗如山倒。

從這段戰績來看,關帝毫無疑問是文武兼備的將帥之才,並且三國第一將毋庸置疑,但為人高傲,雖然愛惜士兵百姓,但對士族官吏不屑一顧,只能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罷了。


龍11914785


真實的關羽誰也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陳濤記載中的關羽。一部三國志人物眾多,難免有疏漏,假如關羽因為吃雞貽誤戰機那麼私人的事情(敗走麥城) ,陳濤大神也是不知道的!

我是想表達不要疏忽小事情,大事件(敗走麥城)都是由無數個小事件的疊加,就如放上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旭翀淺見,關羽縱然是將才帥才集於一身,在環環相扣、十面埋伏、強敵環視、兵力不足之下也是枉然!


旭翀1


一個人成長,時間積累,誰都不是天生將才與帥才。都是跟著戰火走,用戰火鍛造英雄人物,用時間積變成帥才與將才。出道之時,只有牛力,亂世造英雄。桃園三結義,起誓在亂爭一份功名,救兵於水火,有大義,正面人物。劉備,張飛,關羽三人,在沒有遇到諸葛亮時,是不得志的。到處敗走,為生存,投入諸侯的懷包。有點急亂投醫,投過曹操,袁紹,呂布,到後來劉表。劉備說是大義,不過是假仁假義,有賊心無賊膽,有色心,無色膽。明明無落腳之處,卻被思想束縛,儒家思想束縛吧?當取而不取,沒有曹操奸賊霸氣!說關羽,忠義,勇武,過五關砍六將,千里尋兄,不忘結義之情!放過曹操,有感恩心,言出必行,單刀赴會,勇字當頭。水淹七軍,是將才,獨守荊州,力抵曹操,又擋東吳是帥才。有勇,有謀缺的是智,才會大意失荊州。但人不是萬能的,是有缺點,一人不可能獨抵抗,曹操,孫軍,兩邊作戰,加上東吳用計謀,輕鬆奪得荊州。最後討制劉備報仇,損失醉酒張飛,然後劉備大軍,被火燒聯營,大軍敗亡,桃園三國義,兵敗戰損。千古英雄人物完美落幕了,關羽,忠義千古傳頌!


鳳凰231960427


關羽算不上帥材,只能算一員鎮守邊關的大將。就像咱們國家解放後的各大軍區司令員一職一樣。做為帥材應當有運籌惟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材能。不是靠自己武藝高強,勇猛過人就能成為帥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