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資料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本刊記者 鄭挺穎 實習記者 崔悅

【5月3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發布《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綜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反映2017年大氣、淡水、海洋、土地、自然生態、聲、輻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基礎設施與能源狀況。那麼,如此多的環境要素,背後的監測數據如何得來?又是如何利用這些數據進行評價?7月5日上午,《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來到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牽頭編寫單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採訪了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室主任何立環和她的同事。】

環境監測數據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承擔著牽頭撰寫《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工作。

何立環主任向《環境與生活》記者介紹:“《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從2017年11月開始編寫,先編制寫作大綱,然後徵求部內意見。2018年1月各有關部門向我們提供材料;3月,我們再召開專家研討會,到4月形成徵求意見稿和送審稿。5月,生態環境部召開部長專題會審議通過後,5月31日正式對外公佈。”

2017年的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如何?應該如何看待?

生態環境 數據說話

談起當前的生態環境現狀,綜合室業務主管林蘭鈺正高級工程師認為:“我覺得,人民群眾還是能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積極變化的。總體來看,2017年,全國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土壤環境風險有所遏制,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環境監測數據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業務主管林蘭鈺

她接著解釋:“以下這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9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佔29.3%;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0%。PM2.5平均濃度比2016年下降6.5%,超標天數比例比2016年下降1.7個百分點;PM10平均濃度比 2016 年下降 5.1%,超標天數比例比2016年下降2.3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1940個水質斷面(點位)中,優良水質比例為67.9%,比2016年上升0.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為8.3%,比2016年下降0.3個百分點。在2591個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的縣域中,生態環境質量為優和良的縣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2.0%。”

內外網之間物理隔離

全面、準確、客觀、真實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是《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權威性的基礎。高質量的監測數據對了解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和分析生態環境問題至關重要。那麼,怎樣保障監測數據的科學性?在監測數據採集、傳輸和管理等環節,又如何確保數據的安全性?

何立環主任介紹:“環境監測一般包括六大環節,從布點、採樣到實驗室分析,然後是數據處理和統計,質量評價和分析,並最終形成完整的要素類、專題類和綜合類的生態環境報告等信息產品。從生產數據到使用數據再到管理數據,總站有一整套全流程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體系,各個環節的操作環環相扣。以大氣監測為例,既有自動監測站監測手段,又有手工監測手段,加之全程質控,能夠確保獲取到科學、真實、準確的監測數據。目前,總站有兩大業務平臺系統。一個是外網上的環境監測業務平臺,各地的環境監測人員用此平臺來向總站傳輸數據,非環境監測人員不可訪問。另外一個是內網的環境監測數據平臺,主要用於處理環境監測數據,開展評價和分析。為保證安全性,內外網之間是物理隔離的。外網現在基本採用VPN(VPN是‘虛擬專用網絡’的簡稱,指的是在公共網絡上建立專用網絡,以保證數據的安全傳輸。)的數據傳輸模式。”

何立環還向《環境與生活》介紹,內網平臺是由多個業務子系統組成的,涉及氣、水、汙染源、海洋、生態、噪聲、農村、土壤等各類要素,這些環境要素的監測數據都要入庫實施統籌管理。其中的大氣業務子系統能夠開展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的數據分析,還包括背景站和區域站的數據分析。

一網一庫一平臺多應用

現在,網絡安全問題頗受公眾關注。那麼,不法分子會不會通過網絡,對總站的監測數據動手腳呢?

何主任笑著解釋,總站除了在環境監測環節的層層質控,在監測數據的發佈與信息管理方面,更是毫不懈怠。她進一步介紹說:“總站採取‘一網一庫一平臺多應用’的信息化體系架構,‘一網’是指建設一個統一的數據傳輸網絡通道,以保證多種監測手段獲取的多種類、多源頭環境監測數據實時匯入總站;‘一庫’是指建設一個高應用、高性能、高安全的數據倉庫,支持數據組織、數據查詢檢索,並幫助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不斷優化。‘一平臺’是指在平臺服務層面提供面向應用層的一套基礎服務,包括數據庫透明的統一數據讀寫服務、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服務、數據共享服務等,支撐數據在平臺層內實現互聯互通。統一的數據基礎服務能充分優化數據讀取性能,減少重複建設,提升數據安全管理水平。‘多應用’是指在應用層面支持各業務室根據自身業務需求,開發定製相應業務系統,從而做到百花齊放,各類業務系統間低耦合、高內聚,應用信息流要經過平臺服務層。”

環境監測數據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在野外考察生態環境

每年上傳數據上億條

綜合室倪永博士告訴《環境與生活》記者,每年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上傳量能夠達到上億條。一條數據是指一個監測站點的一次採樣記錄,涵蓋不同監測指標,包括手工填報類數據和網絡實時傳送的數據。

倪永博士還詳細介紹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庫結構的特點:“總站的空間數據庫集群,有高安全、高性能、高可用等諸多優勢,支持海量數據的高效存取、高安全訪問控制、綜合大數據管理和標準數據訪問等能力。同時,在數據庫內核層次構建了‘圖層-區域-要素’的多層次空間安全訪問控制技術體系,支持空間自主訪問控制與強制訪問控制,支持空間內核級審計、空間數據加密處理等特性,有效避免敏感數據脫離服務器帶來的性能損失和安全威脅。”

未來要具備異地災備能力

數據庫是數據中心的基石,那麼數據庫的安全如何保證?

倪永博士介紹,總站的數據庫建設經歷了從單節點到雙活(雙活容災即災備系統中使主備數據庫同時在線運行、支持查詢的技術),再到集群架構的過程,已經建立了一套數據安全備份機制。

環境監測數據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高級工程師倪永博士 崔悅/攝

那麼,在安全問題上,未來將如何精益求精呢?倪博士透露了工作思路:“未來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在存儲方面構建獨立、高性能和高可用的數據存儲系統,提供支持雙活的能力;在數據備份方面引入專業備份系統,定時備份數據;啟動異地備份能力建設,構建雙數據中心,爭取具備異地災備能力。在安全審計方面增強數據庫審計和管控能力。”

環境監測數據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高級工程師倪永博士(左四),來到位於浙江省嘉興市的善西環境自動監測站調研。

說清變化趨勢 服務上級決策

十多年來,全國的生態環境信息傳輸系統已由文字報表、郵寄軟盤, 發展到今天的實時傳輸。時至今日,信息化建設在監測數據管理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如此龐大的環境監測數據庫,到底將如何使用?何主任與同事們向《環境與生活》記者詳述了數據庫的諸多妙用。

何主任說:“目前,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主要涵蓋空氣、地表水、海洋、土壤、生態、噪聲、農村等業務領域。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服務於決策,給環保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二是推動數據在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共享開放,促進環境科學和監測技術研究水平提升;三是服務社會公眾,指導生活出行,提供健康指引等。”

她進一步解釋:“在支持決策方面,總站在全國環境監測數據的採集、傳輸、彙總過程中,做了大量質控工作,確保數據真、準、全,通過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編制監測要情、專題報告、綜合報告等,努力說清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說明汙染源排放狀況,分析潛在的環境風險,為生態環境部指導環境監測,落實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環境監測數據庫妙用多多——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綜合室主任何立環(右),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調研。

數據共享 服務公眾

“在數據共享方面,總站進一步拓寬數據共享方式和共享範圍,先後為新華網、國家海洋局、國家氣象局、環保系統各單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騰訊、墨跡風雲等單位提供了各類環境監測數據。” 何立環認為,多源數據間的融合、運用使得監測數據的利用效率提高,可以在不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在服務公眾方面,總站利用官網(www.cnemc.cn)、微信公眾號、‘空氣質量發佈’APP等不同渠道受權發佈生態環境數據和信息,豐富的圖表讓民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環境質量狀況。”說到這裡,何立環還詳加說明,“例如,我們發佈的空氣質量自動站實時數據,就涵蓋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小時濃度值和空氣質量指數(AQI),我們還發布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實時監測數據、地表水水質週報、海水浴場週報、噪聲月報等。不過,公眾可能不知道數據庫在這裡面起了多大作用。”

掃二維碼,就可以下載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空氣質量發佈”的APP。

總站信息化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實現了環境監測數據的採集、傳輸、質控、存儲、管理、分析與評價過程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為數據的深入分析與挖掘,更科學地服務決策奠定了基礎,為接下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大戰役”貢獻力量。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