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本刊主筆 劉國偉

【美國舊金山賈斯特(JUST)公司是一家生產人造肉的食品科技公司,這家公司近日聲稱,科學家們從活體家畜的組織上採集幹細胞,並在實驗室經過數週培育後形成的“人造肉”,將在年底前進入美國和亞洲的一些餐廳。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增長約15%,超過90億人,這將對環境和人類營養造成史無前例的壓力。屆時,全球肉食需求預計將增長73%。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這麼多人吃上肉,是個大問題。於是,人們想出了“人造肉”方案來應對。人造肉也稱“試管肉”“乾淨肉”,近年來成為創投圈的新寵,以動物幹細胞制肉,既能舒緩環境壓力,又能避免屠宰動物,讓人“吃肉不用殺生”。“人造肉”似乎離我們不遠了,但人們敢吃嗎?】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科學家們從活體家畜的組織上採集幹細胞,並在實驗室經過數週培育後形成“人造肉”。

今年底可望在美國和亞洲上市

搖滾迷們熟悉的英國史密斯樂隊多年前發行過一張名為《吃肉即謀殺》的專輯,主打歌背景聲中充滿牛叫聲,歌手用激烈的歌詞描述了人類為吃肉而屠殺動物的冷血和殘忍。斗轉星移,如今業界在人造肉領域的技術突破,已然讓人們看到了肉類替代品的曙光。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人造肉可以終止動物受到殘酷對待,受到動物福利主義者的歡迎。

人造肉類製造公司賈斯特(JUST)的執行總裁喬什·迪特里克,前些日子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利用人造肉製成的雞塊、香腸和鵝肝醬,2018年年底前可望進入美國和亞洲的餐廳。他稱,人造肉是解決全球變暖和飢餓問題的最佳辦法。

目前市場上已有不止一家公司致力於人造肉的開發,它們宣稱要打造“屬於未來的食物”。人造肉主要是指通過細胞培養和組織工程的方法,讓動物細胞離開動物身體,在實驗室環境下增殖和培育出來的肉類。這種肉區別於屠宰動物獲取的普通肉,也不是用豆製品模擬肉類風味製作的那種“人造肉”。

人類對肉類食物的喜好和嚮往貫穿了整個人類史,伴隨肉類消費一同增長的是地球承受的環境壓力。2018年5月,美國《科學》期刊發佈研究,分析了從119個國家近4萬家農場取得的資料,認為生產肉類和奶製品需要使用83%的農業用地,排放60%的農業溫室氣體。實際上,類似這種敲響警鐘的研究數十年來連續不斷,“人造肉”被視為解決環境危機的一大途徑。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有人提出,人造肉是解決全球變暖和飢餓問題的最佳辦法。

安全環保 沒神經“不會疼”

人造肉受青睞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造肉被認為更有利於食品安全。當下養殖業中濫用生長激素和抗生素的現象嚴重,而人造肉的生產過程可能會避免這個問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一項研究成果中表示,人造肉的製造過程可能減少肉類受到細菌和疾病的影響,而且人造肉的培育環境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可預測的。

另一方面,人造肉的環境友好度更高。現代畜牧養殖業各個環節能源消耗驚人,而且飼料生產與加工、牲畜打嗝與放屁,以及糞便分解,都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牛津大學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人造肉要環保高效得多,碳排放更低,能耗需求可以降低45%。

近些年來,“動物福利主義”思潮在發達國家影響很大,人造肉因為沒有神經系統,當然也不會感到疼痛,所以它的出現受到大批動物福利主義者的歡迎。澳大利亞動物倫理學家朱利安·薩夫樂斯庫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人造肉可以終止動物受到殘酷對待,更安全甚至更健康,在道義上我們有義務支持這種研究。”2008年,著名的動物福利組織“善待動物組織”(PETA)甚至拿出100萬美元資助人造肉的研發。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集約化的肉類生產方式飽受動物福利主義者的批評,人造肉則得到他們的肯定。

未來10年增長潛力極高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上世紀30年代寫了一篇題為《50年後》的文章,文中提到:“我們應當擺脫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飼養一整隻雞的荒謬邏輯,而應在適當的介質中分別培育這些部位。”他的預言很大膽,而現代意義上的人造肉研發大體始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過早期研究緩慢而艱難。

進入新世紀後的第一個10年,人造肉的研發進程明顯加快。2001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兩位醫生宣佈申請了一項人造肉生產專利,大體過程是把膠原蛋白母體植入肌肉細胞,然後將其浸泡在營養液中,誘導其分裂長出肉來。2003年,哈佛醫學院在法國南特展出了一塊幾釐米寬、從青蛙幹細胞長成的人造肉。市場顯然從中嗅到了風口的氣息,於是大批資金開始湧入,推動了研發進展。

2012年,全球有30個實驗室致力於人造肉研發,其中部分來自美國硅谷的初創公司尤其引人注意,甚至被視為未來前景極好的“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企業。比如“漢普頓溪流”憑藉130名員工和55名科學家的研發成果,吸引了高達1.2億美元的投資,投資人包括香港大亨李嘉誠和雅虎聯合創始人之一楊致遠。該公司稱能在2018年底之前提供可用於消費的人造肉。另外,成立於2016年的“無鰭”食品公司期望在2019年底將人造魚肉產品投放市場。

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提交給白宮的一份報告中也表示看好人造肉,並認為這是未來10年內最有可能通過生物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同時具有極高增長潛力的領域。

不過,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還是人造肉的味道怎麼樣?

30多萬美元的人造肉漢堡啥味兒

2013年8月5日對“人造肉”而言是一個標誌性時刻。這一天,從實驗室裡培育出來的人造肉被加工成漢堡包,接受美食界名人的品評。這個成本高達32.5萬美元的漢堡包使用的人造肉,是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馬克·波斯特教授的研究成果,他領導的團隊從牛身上取出幹細胞,然後培養成一塊肌肉,由廚師理查德·麥格文烹熟並做成漢堡包。給這個漢堡包投資的人是谷歌聯合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爾。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馬克·波斯特教授手持人造肉培養基,這是谷歌聯合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爾投資的項目。

當天在倫敦舉行的發佈會上,奧地利美食評論家漢尼·魯澤樂現場品嚐了這個昂貴的漢堡包。她如此評論道:“真的很有咬頭,風味十足⋯⋯味道相當濃烈,口感不夠多汁⋯⋯外觀(和普通牛肉)很相似。即使在矇眼盲測中,我也會把它當成肉。”波斯特教授正在研究如何合成類似血管的生物管道,在培養過程中帶給肉塊養分和水分等,並加入牛的脂肪。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2013年8月5日,奧地利美食評論家漢尼·魯澤樂品嚐世界上第一塊人造肉漢堡包。

目前價格依舊是痛點

波斯特教授2015年3月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人造肉要在成本上和傳統牛肉競爭尚需二三十年。要把價格降到每公斤80美元,方能讓一個5盎司的漢堡包價格降到11到12美元這樣可接受的程度,比起美國市場上每磅雞胸肉和牛肉分別只需約3美元,仍望塵莫及。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孟菲斯肉類公司2016年推出了人造肉丸子

近幾年來,人造肉造價雖然距離市場推廣尚遠,但成本正以數量級的幅度下降。孟菲斯肉類公司2016年推出了人造肉丸子,其人造肉生產成本為4萬美元/公斤,一年後該公司將生產成本壓到了5280美元/公斤。孟菲斯肉類公司稱“在2019年末將人造肉價格從1克40美元降到幾美元,2021年把新產品推向市場”。該公司的投資人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技術改進使人造肉成本大幅下降

造肉技術流程分三步

目前主流的人造肉實驗室培育技術,在流程上大致分三步。

先從動物身上收集具有快速增殖速度的細胞(如各種幹細胞)作為初始細胞,然後將其放在適當的培養基中,為其提供成長所需的能量促進其生長和分裂。細胞生長到這個階段只能說是薄薄的一層,所以研究人員還要搭建細胞支架,使細胞分裂形成的肉向三維結構拓展。理想的細胞支架本身應該是可食用的(避免以後的“拆除”麻煩),而且能夠模擬動物身體進行週期性活動,讓培養中的肌肉充分發育。

新生代食物挑戰多

流程聽來簡單,但生產的各環節都有很多難題。

譬如培養基除了提供鹽和糖之外,還必須給細胞提供蛋白質,所以多從動物血液中提取培養基。目前很多實驗室用的都是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成本高昂而且很難實現量產,尋找可行的替代物難度不小。

另外,細胞培養時極易受到各種細菌(如酵母菌和黴菌)的汙染,為此研究人員不得不在培養基中加殺菌藥劑,這顯然與製造更安全更清潔的人造肉的初衷相違背,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也是個大難題。

再者,細胞分裂的速度是影響人造肉產量和單價的關鍵因素。目前細胞培養階段的分裂速度還是太慢了,如何加快分裂過程令人絞盡腦汁。

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稱,如果具備理想條件,只需兩個月就能用10個豬肉細胞培育出5萬噸的肉。有了低成本和高產量,消費者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嗎?未必。

目前技術生產出的人造肉都是碎肉,例如2013年在倫敦被吃掉的那個漢堡包使用的人造肉,就是由成千上萬的碎肉條構成的,這種肉很大程度上只能用來做漢堡和香腸等食品,但很多人更喜歡成塊的、帶骨頭的和有肥有瘦的肉。要取悅挑剔的食客們,挑戰遠遠不止這些。食品生物化學研究人員艾利·寶扎瑞說:“暫時無人能夠在實驗室做出牛排,涉及不同種類的肌肉細胞、連接組織、骨頭、脂肪,這些元素都影響牛排的口感、味道、香氣、賣相。要造出一塊所有元素都發揮得恰如其分的肉,仍有很遠距離。”

吃肉不用殺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嗎

目前技術生產出的人造肉都是碎肉。要造出一塊所有元素都發揮得恰如其分的肉,仍有很遠距離。

反而更破壞環境?

對於人造肉的環境友好程度,業界也有人表示懷疑。著名的非政府組織憂思科學家聯盟(UCS)的分子生物學家瑪格麗特·梅隆就是其中一員。她在2008年接受採訪時說:“想象一下你有一大堆建築物,科學家培育著一大堆細胞,確保它們都處於恆溫和無菌狀態下。我的意思是——這種能量來自哪裡?這需要很多化石燃料。”瑪格麗特推測,大規模生產人造肉產生的能源和化石燃料需求,可能比在陸地上生產食物對環境更具破壞性,她據此認為,人類的所有食物應該在自然環境裡產出,而不是在實驗室和工廠裡,我們應該善加利用的是土壤的養分和太陽的能量。

轉基因技術一直是個敏感話題,人造肉是在受控的人工環境中生長出來的肉類細胞,所以許多人把人造肉和轉基因技術聯繫起來。已經有研究項目和專利試圖將轉基因技術用於生產人造肉的培養基,以提高人造肉的質量,加快肌肉細胞的增殖,部分對轉基因技術有顧慮的人可能會對此產生牴觸情緒。

倫理顧慮多 衛生標準未定

肉類食用一直關乎許多宗教信徒的虔誠,譬如猶太教信徒按照教規只能食用嚴格限定的“潔食”。人造肉是否合乎某些宗教信仰的規定,部分國家有過討論。2013年5月阿聯酋媒體《海灣新聞》引用了部分穆斯林學者的觀點,認為如果人造肉的初始細胞和生長培養基是清真的,那麼“伊斯蘭教法”就認可人造肉。2018年3月《以色列時報》報道稱,大部分拉比(猶太教中負責執行教規、律法並主持宗教儀式的學者)認為,如果人造肉初始細胞取自猶太教認可的“潔食”動物,那麼出產的人造肉也算是“潔食”。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遺傳學家艾利遜·凡·艾尼納姆亦顧慮:當前農業人群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將如何持續?畜牧業是全球十億人的生存方式,牲畜不僅提供肉類來源,而且能夠提供糞便、進行耕地,為農業人群提供貿易機會。

一些專家稱,制定“人造肉”衛生標準需要時間,所以向餐廳供應這種肉還需要1〜3年時間。有人提議由美國農業部負責監管由畜禽細胞衍生的人造肉,該機構應發佈有關如何監管其生產和標識的規定。但也有一些人認為,一個充滿動物肌肉細胞的培養皿看起來更像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管轄領域,而不是農業部檢查人員所熟悉的屠宰生產線,FDA負責審查利用人體細胞和組織的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它對轉基因動物也具有管轄權。

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對人造肉持懷疑態度。該部一名發言人表示,鑑於成本高昂以及目前還難以估計的生產能源損耗,在可見的將來,人造肉不會有長足發展,因此,“從目前看,也考慮到社會接受性,它不會是一種實用性選項。”

(本文寫作中參考了美國《大西洋月刊》、《連線》《福布斯》雜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英國《每日郵報》,及“參考消息”等網站的信息)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