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本刊主笔 刘国伟

【美国旧金山贾斯特(JUST)公司是一家生产人造肉的食品科技公司,这家公司近日声称,科学家们从活体家畜的组织上采集干细胞,并在实验室经过数周培育后形成的“人造肉”,将在年底前进入美国和亚洲的一些餐厅。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长约15%,超过90亿人,这将对环境和人类营养造成史无前例的压力。届时,全球肉食需求预计将增长73%。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让这么多人吃上肉,是个大问题。于是,人们想出了“人造肉”方案来应对。人造肉也称“试管肉”“干净肉”,近年来成为创投圈的新宠,以动物干细胞制肉,既能舒缓环境压力,又能避免屠宰动物,让人“吃肉不用杀生”。“人造肉”似乎离我们不远了,但人们敢吃吗?】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科学家们从活体家畜的组织上采集干细胞,并在实验室经过数周培育后形成“人造肉”。

今年底可望在美国和亚洲上市

摇滚迷们熟悉的英国史密斯乐队多年前发行过一张名为《吃肉即谋杀》的专辑,主打歌背景声中充满牛叫声,歌手用激烈的歌词描述了人类为吃肉而屠杀动物的冷血和残忍。斗转星移,如今业界在人造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然让人们看到了肉类替代品的曙光。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人造肉可以终止动物受到残酷对待,受到动物福利主义者的欢迎。

人造肉类制造公司贾斯特(JUST)的执行总裁乔什·迪特里克,前些日子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表示,利用人造肉制成的鸡块、香肠和鹅肝酱,2018年年底前可望进入美国和亚洲的餐厅。他称,人造肉是解决全球变暖和饥饿问题的最佳办法。

目前市场上已有不止一家公司致力于人造肉的开发,它们宣称要打造“属于未来的食物”。人造肉主要是指通过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的方法,让动物细胞离开动物身体,在实验室环境下增殖和培育出来的肉类。这种肉区别于屠宰动物获取的普通肉,也不是用豆制品模拟肉类风味制作的那种“人造肉”。

人类对肉类食物的喜好和向往贯穿了整个人类史,伴随肉类消费一同增长的是地球承受的环境压力。2018年5月,美国《科学》期刊发布研究,分析了从119个国家近4万家农场取得的资料,认为生产肉类和奶制品需要使用83%的农业用地,排放60%的农业温室气体。实际上,类似这种敲响警钟的研究数十年来连续不断,“人造肉”被视为解决环境危机的一大途径。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有人提出,人造肉是解决全球变暖和饥饿问题的最佳办法。

安全环保 没神经“不会疼”

人造肉受青睐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造肉被认为更有利于食品安全。当下养殖业中滥用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的现象严重,而人造肉的生产过程可能会避免这个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一项研究成果中表示,人造肉的制造过程可能减少肉类受到细菌和疾病的影响,而且人造肉的培育环境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可预测的。

另一方面,人造肉的环境友好度更高。现代畜牧养殖业各个环节能源消耗惊人,而且饲料生产与加工、牲畜打嗝与放屁,以及粪便分解,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牛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人造肉要环保高效得多,碳排放更低,能耗需求可以降低45%。

近些年来,“动物福利主义”思潮在发达国家影响很大,人造肉因为没有神经系统,当然也不会感到疼痛,所以它的出现受到大批动物福利主义者的欢迎。澳大利亚动物伦理学家朱利安·萨夫乐斯库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人造肉可以终止动物受到残酷对待,更安全甚至更健康,在道义上我们有义务支持这种研究。”2008年,著名的动物福利组织“善待动物组织”(PETA)甚至拿出100万美元资助人造肉的研发。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集约化的肉类生产方式饱受动物福利主义者的批评,人造肉则得到他们的肯定。

未来10年增长潜力极高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上世纪30年代写了一篇题为《50年后》的文章,文中提到:“我们应当摆脱为了吃鸡胸肉或鸡翅而饲养一整只鸡的荒谬逻辑,而应在适当的介质中分别培育这些部位。”他的预言很大胆,而现代意义上的人造肉研发大体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过早期研究缓慢而艰难。

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人造肉的研发进程明显加快。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两位医生宣布申请了一项人造肉生产专利,大体过程是把胶原蛋白母体植入肌肉细胞,然后将其浸泡在营养液中,诱导其分裂长出肉来。2003年,哈佛医学院在法国南特展出了一块几厘米宽、从青蛙干细胞长成的人造肉。市场显然从中嗅到了风口的气息,于是大批资金开始涌入,推动了研发进展。

2012年,全球有30个实验室致力于人造肉研发,其中部分来自美国硅谷的初创公司尤其引人注意,甚至被视为未来前景极好的“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企业。比如“汉普顿溪流”凭借130名员工和55名科学家的研发成果,吸引了高达1.2亿美元的投资,投资人包括香港大亨李嘉诚和雅虎联合创始人之一杨致远。该公司称能在2018年底之前提供可用于消费的人造肉。另外,成立于2016年的“无鳍”食品公司期望在2019年底将人造鱼肉产品投放市场。

201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提交给白宫的一份报告中也表示看好人造肉,并认为这是未来10年内最有可能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同时具有极高增长潜力的领域。

不过,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人造肉的味道怎么样?

30多万美元的人造肉汉堡啥味儿

2013年8月5日对“人造肉”而言是一个标志性时刻。这一天,从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人造肉被加工成汉堡包,接受美食界名人的品评。这个成本高达32.5万美元的汉堡包使用的人造肉,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马克·波斯特教授的研究成果,他领导的团队从牛身上取出干细胞,然后培养成一块肌肉,由厨师理查德·麦格文烹熟并做成汉堡包。给这个汉堡包投资的人是谷歌联合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尔。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马克·波斯特教授手持人造肉培养基,这是谷歌联合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尔投资的项目。

当天在伦敦举行的发布会上,奥地利美食评论家汉尼·鲁泽乐现场品尝了这个昂贵的汉堡包。她如此评论道:“真的很有咬头,风味十足⋯⋯味道相当浓烈,口感不够多汁⋯⋯外观(和普通牛肉)很相似。即使在蒙眼盲测中,我也会把它当成肉。”波斯特教授正在研究如何合成类似血管的生物管道,在培养过程中带给肉块养分和水分等,并加入牛的脂肪。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2013年8月5日,奥地利美食评论家汉尼·鲁泽乐品尝世界上第一块人造肉汉堡包。

目前价格依旧是痛点

波斯特教授2015年3月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人造肉要在成本上和传统牛肉竞争尚需二三十年。要把价格降到每公斤80美元,方能让一个5盎司的汉堡包价格降到11到12美元这样可接受的程度,比起美国市场上每磅鸡胸肉和牛肉分别只需约3美元,仍望尘莫及。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孟菲斯肉类公司2016年推出了人造肉丸子

近几年来,人造肉造价虽然距离市场推广尚远,但成本正以数量级的幅度下降。孟菲斯肉类公司2016年推出了人造肉丸子,其人造肉生产成本为4万美元/公斤,一年后该公司将生产成本压到了5280美元/公斤。孟菲斯肉类公司称“在2019年末将人造肉价格从1克40美元降到几美元,2021年把新产品推向市场”。该公司的投资人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技术改进使人造肉成本大幅下降

造肉技术流程分三步

目前主流的人造肉实验室培育技术,在流程上大致分三步。

先从动物身上收集具有快速增殖速度的细胞(如各种干细胞)作为初始细胞,然后将其放在适当的培养基中,为其提供成长所需的能量促进其生长和分裂。细胞生长到这个阶段只能说是薄薄的一层,所以研究人员还要搭建细胞支架,使细胞分裂形成的肉向三维结构拓展。理想的细胞支架本身应该是可食用的(避免以后的“拆除”麻烦),而且能够模拟动物身体进行周期性活动,让培养中的肌肉充分发育。

新生代食物挑战多

流程听来简单,但生产的各环节都有很多难题。

譬如培养基除了提供盐和糖之外,还必须给细胞提供蛋白质,所以多从动物血液中提取培养基。目前很多实验室用的都是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成本高昂而且很难实现量产,寻找可行的替代物难度不小。

另外,细胞培养时极易受到各种细菌(如酵母菌和霉菌)的污染,为此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培养基中加杀菌药剂,这显然与制造更安全更清洁的人造肉的初衷相违背,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也是个大难题。

再者,细胞分裂的速度是影响人造肉产量和单价的关键因素。目前细胞培养阶段的分裂速度还是太慢了,如何加快分裂过程令人绞尽脑汁。

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称,如果具备理想条件,只需两个月就能用10个猪肉细胞培育出5万吨的肉。有了低成本和高产量,消费者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吗?未必。

目前技术生产出的人造肉都是碎肉,例如2013年在伦敦被吃掉的那个汉堡包使用的人造肉,就是由成千上万的碎肉条构成的,这种肉很大程度上只能用来做汉堡和香肠等食品,但很多人更喜欢成块的、带骨头的和有肥有瘦的肉。要取悦挑剔的食客们,挑战远远不止这些。食品生物化学研究人员艾利·宝扎瑞说:“暂时无人能够在实验室做出牛排,涉及不同种类的肌肉细胞、连接组织、骨头、脂肪,这些元素都影响牛排的口感、味道、香气、卖相。要造出一块所有元素都发挥得恰如其分的肉,仍有很远距离。”

吃肉不用杀生了,人造肉今年有望上餐桌,你敢吃吗

目前技术生产出的人造肉都是碎肉。要造出一块所有元素都发挥得恰如其分的肉,仍有很远距离。

反而更破坏环境?

对于人造肉的环境友好程度,业界也有人表示怀疑。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UCS)的分子生物学家玛格丽特·梅隆就是其中一员。她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说:“想象一下你有一大堆建筑物,科学家培育着一大堆细胞,确保它们都处于恒温和无菌状态下。我的意思是——这种能量来自哪里?这需要很多化石燃料。”玛格丽特推测,大规模生产人造肉产生的能源和化石燃料需求,可能比在陆地上生产食物对环境更具破坏性,她据此认为,人类的所有食物应该在自然环境里产出,而不是在实验室和工厂里,我们应该善加利用的是土壤的养分和太阳的能量。

转基因技术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人造肉是在受控的人工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肉类细胞,所以许多人把人造肉和转基因技术联系起来。已经有研究项目和专利试图将转基因技术用于生产人造肉的培养基,以提高人造肉的质量,加快肌肉细胞的增殖,部分对转基因技术有顾虑的人可能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

伦理顾虑多 卫生标准未定

肉类食用一直关乎许多宗教信徒的虔诚,譬如犹太教信徒按照教规只能食用严格限定的“洁食”。人造肉是否合乎某些宗教信仰的规定,部分国家有过讨论。2013年5月阿联酋媒体《海湾新闻》引用了部分穆斯林学者的观点,认为如果人造肉的初始细胞和生长培养基是清真的,那么“伊斯兰教法”就认可人造肉。2018年3月《以色列时报》报道称,大部分拉比(犹太教中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学者)认为,如果人造肉初始细胞取自犹太教认可的“洁食”动物,那么出产的人造肉也算是“洁食”。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动物遗传学家艾利逊·凡·艾尼纳姆亦顾虑:当前农业人群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将如何持续?畜牧业是全球十亿人的生存方式,牲畜不仅提供肉类来源,而且能够提供粪便、进行耕地,为农业人群提供贸易机会。

一些专家称,制定“人造肉”卫生标准需要时间,所以向餐厅供应这种肉还需要1〜3年时间。有人提议由美国农业部负责监管由畜禽细胞衍生的人造肉,该机构应发布有关如何监管其生产和标识的规定。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一个充满动物肌肉细胞的培养皿看起来更像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管辖领域,而不是农业部检查人员所熟悉的屠宰生产线,FDA负责审查利用人体细胞和组织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它对转基因动物也具有管辖权。

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对人造肉持怀疑态度。该部一名发言人表示,鉴于成本高昂以及目前还难以估计的生产能源损耗,在可见的将来,人造肉不会有长足发展,因此,“从目前看,也考虑到社会接受性,它不会是一种实用性选项。”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美国《大西洋月刊》、《连线》《福布斯》杂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英国《每日邮报》,及“参考消息”等网站的信息)

网编:吴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