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催熟的滴滴,以及它的「水腫症」

當我看到樂清女孩乘坐滴滴遇害的消息後,心裡像被拳擊般猛然痛了起來,20歲的樂清女孩還沒有來得及享受美好生活,就這樣遭遇厄運,和親人、朋友永遠陰陽兩隔。我無法想像,在她美好生命的最後一刻,遭遇了怎樣殘忍的對待;在自救失敗後,又是如何的瀕臨絕望。如果滴滴平臺做的更多一些,這一切悲劇,原本可以避免。

被資本催熟的滴滴,以及它的“水腫症”

受害人

3個月前,鄭州也發生了一起類似的悲劇,21歲的空姐乘坐滴滴遇害,5天后案件告破。當時,滴滴平臺和程維先生為此承擔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人們寄往於滴滴平臺能夠切實整改,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但3個月後的樂清悲劇,擊碎了人們的美好期望。

共享經濟,在中國大地能夠風生水起,滴滴作為先行者功不可沒。1983年出生的程維,捕捉住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創辦了滴滴,被譽為“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不知道,程維先生此刻再作何感想。是為兩位花樣年華的女孩罹難而懺悔,還是為滴滴平臺的未來發展而憂心?是繼續“跑馬圈地”,向資本市場飛奔;還是要踩踩離合和剎車,讓車速慢下來,停下來,檢查車況?是內心委屈,還是努力辯解……

當一家公司漠視了責任,忽視了安全,不能真誠面對消費者和受害者,不會和社會和諧相處,所謂的大數據、雲計算、用戶畫像、自動算法、AI等等,將無法給公司帶來增益,甚至會“do evil”,讓生活不再“美好”。

鄭州空姐遇害後,滴滴做了不少工作,但作為公司創始人的程維先生,至始至終沒有直面媒體,向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庭說一聲“對不起”。也許程維先生可能會辯解,滴滴公司作了賠償啊!並且“無論法律上平臺是否有責,以及應當承擔多少責任,未來平臺上發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將參照法律規定的人身傷害賠償標準給予3倍的補償。”

賠償是事後的,沒人願意以3倍甚至10倍的賠償,而付出生命的代價;命和錢永遠要重一萬倍;這位“改變世界的年輕人”,還缺乏對人應有的尊重,以及對生命應有的敬畏。

不知道這一次,程維先生會不會對受害者道歉,截至到現在,滴滴發佈了此次事故的聲明,程維依然躲在幕後。

不久前,碧桂園也接連出了多起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很多人對碧桂園口討筆伐,冷嘲熱諷。和滴滴對比一下,至少碧桂園處理問題的態度是積極的,總裁莫斌在媒體溝通會上公開鞠躬道歉,楊國強在碧桂園的中報中,大篇幅系統的闡述了碧桂園的安全理念。

碧桂園做到了,楊國強和莫斌做到了。為什麼滴滴做不到?程維和柳青做不到?

被資本催熟的滴滴,以及它的“水腫症”

滴滴創始人程維

110天前,空姐乘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發生後。滴滴方面表示,決定自5月12日零點起,順風車業務在全國範圍內下線,停業自查整改一週;其他平臺業務對全量司機全面審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臺上可能的人車不符情況;運營及客服體系全面整改。

整改的成效又在哪裡呢?是不是隻是面子上、形式上的整改?

因為人車不符必然存在,對消費者的投訴也沒有真正重視。在該車主作案的前一天,有另一名順風車乘客投訴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開到偏僻的地方,下車後司機繼續跟隨了一段距離”,客服承諾兩小時回覆但並未做到,也沒有及時針對這一投訴進行調查處置。如果對投訴重視,樂清的這起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被資本催熟的滴滴,以及它的“水腫症”

滴滴融資

滴滴是一家被資本催熟的企業,程維對此並不諱言,他曾經說過:“我們是被催熟的,樣子有點胖,可能是水腫。”滴滴的“水腫”體現在多個方面,最突出的是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以及文化價值觀的不完善。

“滴滴就是一輛250邁高速行駛的汽車,在路況異常複雜的路上,還有人來撞你。任何一個細節操作的失誤,任何一個彎道甚至一塊石頭,都很可能讓我們前功盡棄。”

這一次,“操作的失誤”又來了,已經患上了“水腫症”滴滴,如果再不診療,真的會“前功盡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