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文物」漢代雙耳青銅簋

「忠州文物」漢代雙耳青銅簋

漢代雙耳青銅簋

□羅文鋒

青銅簋為古代的盛食器,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碗,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黍、稷等食品。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代晚期逐漸增加。在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到了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

簋的形制很多,發展變化也較大。商代早期,簋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到了商代晚期,雙耳簋開始增多。西周是簋的盛行時期,不僅出土數量增多,而且形制亦趨複雜,除雙耳圈足簋外,還出現了四耳簋、三足簋、四足簋和方座簋等。商周時多數簋體形厚重,器身多飾獸面紋、雲雷、乳釘等紋飾,有的器耳還做成獸面狀,少數為素面或僅飾一兩道弦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簋的銅胎變薄,花紋細碎,有的簋蓋鑄成蓮瓣形。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大量形象逼真的仿銅陶質簋。戰國以後,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極少見到。

此件漢代雙耳青銅簋,1999年出土於石寶鎮,通高14.7釐米,口部直徑25.5釐米,底部直徑15.8釐米,無蓋,侈口、弧腹、圈足,肩部飾獸面紋鋪首,簋身裝飾三圈弦紋。

簋在中國歷史上是重要的祭祀禮器。到了漢代,簋已喪失了禮制意義,而向日用器皿發展,多用於盛放食物。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簋均為實用器,裝飾簡樸,形制實用,體現了青銅重器由祭祀器到日用器發展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