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口中的「邊區造手榴彈」真的是只能炸成兩半嗎?

張俊


咱老李口稱的“邊區造手榴彈”有時候表現真的不夠給力,炸成兩半的事兒有,炸開一條裂縫的事兒有,沒炸開只是呲煙花的事兒,也有。

抗戰之前的中國國民政府曾經批量購買過德國M24系列的長柄手榴彈,在國內戰爭中被大量運用,殺傷力較大,於是在漢陽、濟南、山西、鞏縣各地的國軍兵工廠,紛紛推出仿製版,在抗戰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德國M24系列在老家德國於1924年定型,它的外殼是採用薄脆鋼板衝壓成型,裡面填充的是TNT炸藥,屬於靠爆炸衝擊波和少量彈片造成殺傷的進攻型手榴彈,但也可以加裝刻有預製破片槽的鑄鐵彈套,變成靠大量散碎彈片造成殺傷的防禦型手榴彈。由於德國M24系列獨特的木柄長把,使得它的空中運行軌跡既遠又穩定,給對手帶來很大麻煩。
國軍兵工廠仿製的德國M24系列手榴彈,水平則良莠不齊,山西、濟南兵工廠採用的即是鑄鐵外殼和黑色火藥,八路軍的兵工廠前期由於缺乏設備、技術、原料和經驗,所仿製出來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藥和鑄鐵,即便這樣也是前線部隊的寶貝。隨著八路軍兵員數量的不斷擴大,八路軍軍級的正規兵工廠產量跟不上實戰需要,各級邊區兵工廠也就地取材,開展土法制造手榴彈的進程。
簡易模具製造而成的鑄鐵式手榴彈,比起衝壓鋼板,設備投入這方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敵人來掃蕩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丟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這種製作工藝就決定了彈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藥的侷限性,使得文章開頭時描述的那一幕幕成為現實——這種“邊區造”手榴彈老是炸不響,炸響了往往殺傷力也不大。
到了後期,八路軍兵工廠在旅德華人的幫助下,偷師掌握了鋼製彈體的生產技術,在許多歸國技術人員的支持下,在火藥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製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多款烈性炸藥。根據地不缺煤礦和鐵礦等能源材料,這也是穩定生產的一大保障,打這時候開始,小日本的苦頭就來了。

根據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了3000萬顆以上的手榴彈,其中八路軍及其下屬部隊使用了800萬顆,侵華戰爭中日本軍人的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國生產的手榴彈所賜。

大顯神威的黃崖洞兵工廠的“邊區造”主要還是配備給八路軍主力部隊,像縣大隊、區小隊、敵後武工隊這些游擊隊員們,恐怕更多的還得使用簡易版的各不掛名分廠製造的土法手榴彈,不僅僅是被李雲龍詬病的鑄鐵,甚至石頭、陶瓷也一樣被廣泛使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擊敵寇的積極作用。


歷來現實


圖為邊區造手榴彈


早期,由於製造手段所需要的鋼材和火藥在日本和國民黨的封鎖下很難獲得,邊區造手榴彈的質量確實不敢恭維。


當年八路軍的環境和形勢十分惡劣,能生產出大量的手榴彈就已經十分難得,誰還會去管質量是否合格。事實上,八路軍有許多正規的你工廠都可以生產出性能和質量都不遜色於當時日本和國民政府的手榴彈,但是由於產量較低,邊區造仍然佔八路軍編制主體。


區造手榴彈有很大的產量


在當時,由於槍支和彈藥一天都處於緊缺狀態,八路軍的整體文化素質和射擊水平並不是很高。在這種背景下,容易上手,威力巨大的手榴彈就成為了八路軍戰士殺傷日本軍隊的主要武器。


而在同時,邊區兵工廠還需要保證手榴彈的產量,質量自然高不到哪裡去。乃至於白送的手榴彈李雲龍都要吐槽一番才肯收下,但是,相比使用磨平了膛線的步槍和緊缺的子彈去殺傷日本軍隊,這種邊區造手榴彈有總比沒有的好,畢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邊區造手榴彈都是管夠的。


手榴彈比步槍更容易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後期,中國邊區造手榴彈的質量和威力其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不僅在外形上更加合理,可以在爆炸時產生大量的碎片。也在各種渠道的支援下獲得了更高性能的火藥和生產加工機器。雖然在二戰前期和中期被吐槽,但到了後期乃至於解放戰爭,邊區造都是質量優秀威力巨大而且生產簡易的主要武器。


歡迎大家關注訂閱本號,為大家提供更多的軍武知識科普。


軍情解析


這雖然是李團長的一句吐槽,但在當年那種極度危險和動盪的戰爭環境下,卻也不失為一種真實的寫照。

1938年春,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進駐太行山區,開闢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太行山自出銅鐵、煤炭,為手榴彈的製造和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至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成立軍工部時,已經組建了兵工廠七座,有4個步槍製造所和3個彈藥廠。太行山區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

實際上,黃崖洞等正規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產品質量並不比國民政府的產品遜色,仍屬於制式手榴彈範疇,而不是電視劇裡所說的“邊區造”。

很顯然,當時身處在敵後的兵工廠產量畢竟有限,並不是每一個軍分區都能獲得寶貴的物資補充。想要維持如此廣闊的戰場上的彈藥消耗,活人當然不會被尿憋死。所以八路軍挺進山西后便馬上組建了許多的“邊區製造所”用於製造彈藥和武器維修。手榴彈當然是重中之重,於是,讓人又愛又恨的“邊區造”和“游擊區造”系列手榴彈就誕生了。

這些手榴彈的生產設施大多因陋就簡,有些甚至根本談不上生產設施。一兩個簡易的模具搭配一個小的火藥作坊,邊區製造手榴彈日生產可達數千顆,但大部分都是爆炸後僅能裂成幾片的劣質品,有些手榴彈甚至爆炸後僅在彈體上炸出一個窟窿。這並不是製作者對於戰士的生命不負責任。只是因為在日軍不斷掃蕩的殘酷環境下,用這些簡易的設備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最多的武器,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常言道,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有這麼幾顆低劣的“邊區造”,也總比沒有強!

然而,在那些抗戰的苦難歲月裡,我們恰恰就是靠著這些簡陋低劣的武器裝備,讓鬼子心驚膽戰,日夜不得安寧。


每日點兵


李雲龍沒有胡說。

當時八路軍的兵工廠分為幾種。

一種是八路軍一級的兵工廠。這種兵工廠的武器質量相對比較高。

他們可以製造包括迫擊炮、擲彈筒、步槍、地雷在內的各種武器,當然產量有限。

以製造手榴彈為例,很多采用炸藥,爆炸威力大,彈片多。

另外一種,就是各軍區或者各師的兵工廠,或者成為修械廠。

這種地方,大部分只具備修理武器和製造彈藥的能力。兵工廠的工人基本都是半路出家,並非專業軍工工人。

製造設備也非常差,都是土造。

就製造武器上,這些兵工廠最多也就造造手榴彈,因為技術最簡單。

但關鍵在於,兵工廠缺乏炸藥和優質鋼材作為彈體。最終,只能採用黑火藥和鑄鐵。

這種手榴彈,威力不大。黑火藥也就是放鞭炮的玩意,這就導致爆炸力不強,有時候一爆炸手榴彈碎成兩片。

即便能夠爆炸,因為彈體是鑄鐵,彈片也很少,而且亂飛。很可能手榴彈就在日軍腳下爆炸,但後者毫髮無傷。

只是,客觀條件在這裡,能夠造出這種手榴彈就不錯了。


薩沙


根據地造的手榴彈在抗戰初期的質量確實不咋地,自制手榴彈規格大小不統一,材質和裝藥也是五花八門。這種小作坊式生產的手榴彈,其彈頭鐵殼鑄造充滿了各種缺陷,比如戰士領到手榴彈得先摸一圈看有沒有還沒磨掉的鑄造毛刺,有的話得在石頭上好好磨磨給去掉,免得行軍打仗時候刮破寶貴的軍裝。扔出去的手榴彈因為黑火藥質量差裝藥也鬆鬆垮垮,爆炸威力參差不齊。

1940年4月,八路軍總部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等單位調來一批曾留學德國、日本等國的技術人員,與一批專業技術熟練的工人相結合,在太行山上開創了大量生產自制炮彈的歷史。這是根據地軍工生產上的一件大事,是冶煉工藝的一次飛躍。他們成功製造出了硫酸,研製出多種烈性火藥、炸藥,用它們裝填的槍彈、炮彈和手榴彈、炸藥包,才進一步的提高了威力。


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那個時候的軍工生產還屬於粗製濫造,但畢竟能夠自己生產出具有一定殺傷力的武器。有了這些武器就有了敢於同敵人作戰的勇氣和本錢。雖然炸不死,炸傷也有用,即便炸不傷,嚇你一跳,也比沒有強。“邊區造”手榴彈後來,大家也習慣把這種手榴彈稱為“邊區造”手榴彈,逐漸成為了中國軍隊抗擊日寇的招牌裝備之一。當時,一枚手榴彈成本是五毛錢,按當時的物價來說,吃一碗粉才幾分錢,這五角錢也算是相當貴的價格了。所以,八路軍常常用“一枚手榴彈合幾斤小米”來教育戰士們節約使用武器彈藥。抗戰八年,八路軍和新四軍設立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兵工廠,彈藥總產量為子彈780萬發,手榴彈450萬個。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其實不喜歡做那些重複的回答,不過,這一次……算了,該重複的還是重複一下吧。

手榴彈,分為進攻型和防禦型,很顯然,中國當時仿製德國的木柄手榴彈,是進攻型,裝藥量大,無刻槽,利用手榴彈中的炸藥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殺傷敵人

而但是李雲龍最後說,你手榴彈還不如小日本的香瓜手雷,香瓜手雷就是防禦型,有刻槽,裝藥量小,主要依靠爆炸的時候產生的碎片殺傷敵人。




我相信李雲龍是羨慕小日本香瓜手雷有邊區造沒有的性能。

當時,中國方面仿製的時候,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選擇鑄鐵作為原材料,多增加了一個碎片的功能,但是沒有刻槽,破片效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破成兩半,並不影響這種手榴彈的殺傷效果,但是,由於敵後條件艱苦,我敵後工作人員只能用黑火藥,彈藥成分低下,殺傷力有限,而且,製造的時候,由於生產工藝不嚴格,生產需求大,彈壁太厚,手榴彈的威力再次減小。

說實話,當時的條件是艱苦,八路軍與新四軍可以說是抗戰部隊序列裡面最艱苦的部隊,即使是一樣以條件艱苦著稱的川軍,也是子彈管夠,但八路軍連子彈補給都是個大問題,國民政府又不給補給,有手榴彈總比沒有強。


漩渦鳴人yy


近些年,出現了一大批手撕鬼子、步槍打飛機、褲襠藏雷等抗日神劇,但《亮劍》無疑是其中的一股清流,絕對的良心劇。其中李雲龍有一句經典臺詞:“你們這些邊區造手榴彈有時候只能炸成兩半!”雖說有吐槽的成分,但卻也形象地展現了當時抗日根據艱苦地條件。那麼,為何邊區造手榴彈有的只能炸成兩半呢?真相讓人落淚,感嘆不已!

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是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並且大部分都在偏遠落後的山區,本來當地就沒有兵工廠,再加上日軍的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嚴密的封鎖,武器彈藥極其匱乏。但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於是邊區兵工廠應運而生,準確的說算不上兵工廠,算一個小作坊,主要維修武器,生產一些土地雷,還有就是邊區造手榴彈。

這些邊區手榴彈的生產設施簡陋至極,有些甚至根本談不上生產設施。一兩個簡易的模具搭配一個小的火藥作坊,就成了一個手榴彈生產點。他們首先將收集到的金屬高溫熔化成水後倒入模具中,冷卻成形後,裝入自配的火藥,再按上一個不知道從那棵樹上弄下的木柄,一顆手榴彈就大功告成了。



當時,由於火藥是自己配置的黑火藥,很少能夠生產TNT,或者從敵人未爆炸的炸彈裡收集的黃色火藥,再加上用量比較少,導致這種邊區造手榴彈在爆炸的時候威力有限,爆炸後出現李雲龍說的只能炸成兩半,甚至只是在彈體上炸出一個窟窿而已。

實際上,不是我們不想生產出優質的威力巨大的手榴彈,實在是當時的敵後條件太惡劣,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當然也有像我軍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這樣,是我軍鮮有的可以生產出優質手榴彈的兵工廠。雖說這些邊區造的手榴彈威力有限,但有總比沒有強呀!實際上,東北抗聯那些將士們連邊區造的手榴彈都沒有,他們只能用硫磺、木炭和鐵砂鉛屑塞進玻璃瓶裡製造的爆炸瓶來打擊日軍。

總之,抗戰時期,我軍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的條件下,用著簡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軍浴血奮戰,最後將其趕出中國的。這些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英雄們,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樑,向他們致敬,永垂不朽!


密探零零發


以我當年投擲過多枚手榴彈的經驗來回答。

手榴彈,要想大面積殺傷敵人,就必須前方鑄鐵部分炸成成百上千個碎片,而且成傘狀飛出,以極高速度對敵進行攻擊。

目前我國所裝備的手榴彈,重量2斤左右,投擲後能炸裂成上千個碎片,每個碎片都可能成為殺傷敵人的利器。


當年的我軍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的武器裝備,包括彈藥補給都依靠從敵人手中繳獲而來,可以說是每一發子彈都非常的珍貴,更不要說手榴彈了。

記得看過一部老電影,還是黑白的,上面的八路軍馬上要進行一場阻擊鬼子的惡戰,但是每個人只配發子彈5發,一個班配發手榴彈5枚,拿到手榴彈後,戰士們狂喜,甚至比拿到一把子彈都高興,這足以說明了在那個年代,手榴彈的稀缺性。


為了更好的保障各部隊的彈藥補給,邊去成立了研究部門和生產廠,手榴彈的生產供應就是最要緊的。那時,所有的材料、成品製作完全依靠自己動手和土辦法。

炸藥就成了最棘手的問題,當時由於無法買到,所以只能用土辦法自己調製。木炭、硝酸、硫磺等按照比例混合,但是這些基礎材料也是靠手工調製,所以整個調製出來的炸藥的燃爆性較差,無法將手榴彈的戰鬥部分整體完全炸裂。

再者,戰鬥部的鑄鐵,由於當時的工藝落後,又沒有設備,只能是土法的熔鑄,這樣用簡易模子但出的鑄鐵結構也是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就容易出現先炸裂開,如此一來,成為兩半也是情理之中的是。


冰雹藍天


現實中有無是一個突破,良劣又是一個突破。倭刀鋼精,但面對大刀片這種粗貨也只能吃虧。漢陽造打不準,但多的時候小鬼子也不敢硬衝送死。邊區造差,但至少可以有東西用,比油桶鞭炮的假機關槍能管用。至於打不準的東風一、二,至少讓敵人害怕這玩意飛過來,彈道都算準了,反倒是沒法防了。


流浪是本能


這個問題我回答,

絕對是真沒有假。

當時土造手榴彈,

確實一炸就兩瓣。

亮劍劇中老二團,

當年確實美名傳。

劇中團長李雲龍,

當年確實有此人。

為了拍攝電視劇,

這個名字是虛擬。

說到這裡有人問?

為啥你敢這肯定?

我爺是個老紅軍,

老二團裡立戰功。

跟著此團十三年,

直到負傷退下來。

從小聽他故事講,

所以我知特別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