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张俊


咱老李口称的“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表现真的不够给力,炸成两半的事儿有,炸开一条裂缝的事儿有,没炸开只是呲烟花的事儿,也有。

抗战之前的中国国民政府曾经批量购买过德国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在国内战争中被大量运用,杀伤力较大,于是在汉阳、济南、山西、巩县各地的国军兵工厂,纷纷推出仿制版,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德国M24系列在老家德国于1924年定型,它的外壳是采用薄脆钢板冲压成型,里面填充的是TNT炸药,属于靠爆炸冲击波和少量弹片造成杀伤的进攻型手榴弹,但也可以加装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变成靠大量散碎弹片造成杀伤的防御型手榴弹。由于德国M24系列独特的木柄长把,使得它的空中运行轨迹既远又稳定,给对手带来很大麻烦。
国军兵工厂仿制的德国M24系列手榴弹,水平则良莠不齐,山西、济南兵工厂采用的即是铸铁外壳和黑色火药,八路军的兵工厂前期由于缺乏设备、技术、原料和经验,所仿制出来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药和铸铁,即便这样也是前线部队的宝贝。随着八路军兵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八路军军级的正规兵工厂产量跟不上实战需要,各级边区兵工厂也就地取材,开展土法制造手榴弹的进程。
简易模具制造而成的铸铁式手榴弹,比起冲压钢板,设备投入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敌人来扫荡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丢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这种制作工艺就决定了弹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药的局限性,使得文章开头时描述的那一幕幕成为现实——这种“边区造”手榴弹老是炸不响,炸响了往往杀伤力也不大。
到了后期,八路军兵工厂在旅德华人的帮助下,偷师掌握了钢制弹体的生产技术,在许多归国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火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制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款烈性炸药。根据地不缺煤矿和铁矿等能源材料,这也是稳定生产的一大保障,打这时候开始,小日本的苦头就来了。

根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3000万颗以上的手榴弹,其中八路军及其下属部队使用了800万颗,侵华战争中日本军人的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国生产的手榴弹所赐。

大显神威的黄崖洞兵工厂的“边区造”主要还是配备给八路军主力部队,像县大队、区小队、敌后武工队这些游击队员们,恐怕更多的还得使用简易版的各不挂名分厂制造的土法手榴弹,不仅仅是被李云龙诟病的铸铁,甚至石头、陶瓷也一样被广泛使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敌寇的积极作用。


历来现实


图为边区造手榴弹


早期,由于制造手段所需要的钢材和火药在日本和国民党的封锁下很难获得,边区造手榴弹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


当年八路军的环境和形势十分恶劣,能生产出大量的手榴弹就已经十分难得,谁还会去管质量是否合格。事实上,八路军有许多正规的你工厂都可以生产出性能和质量都不逊色于当时日本和国民政府的手榴弹,但是由于产量较低,边区造仍然占八路军编制主体。


区造手榴弹有很大的产量


在当时,由于枪支和弹药一天都处于紧缺状态,八路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射击水平并不是很高。在这种背景下,容易上手,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就成为了八路军战士杀伤日本军队的主要武器。


而在同时,边区兵工厂还需要保证手榴弹的产量,质量自然高不到哪里去。乃至于白送的手榴弹李云龙都要吐槽一番才肯收下,但是,相比使用磨平了膛线的步枪和紧缺的子弹去杀伤日本军队,这种边区造手榴弹有总比没有的好,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边区造手榴弹都是管够的。


手榴弹比步枪更容易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后期,中国边区造手榴弹的质量和威力其实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不仅在外形上更加合理,可以在爆炸时产生大量的碎片。也在各种渠道的支援下获得了更高性能的火药和生产加工机器。虽然在二战前期和中期被吐槽,但到了后期乃至于解放战争,边区造都是质量优秀威力巨大而且生产简易的主要武器。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本号,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军武知识科普。


军情解析


这虽然是李团长的一句吐槽,但在当年那种极度危险和动荡的战争环境下,却也不失为一种真实的写照。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山自出铜铁、煤炭,为手榴弹的制造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至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成立军工部时,已经组建了兵工厂七座,有4个步枪制造所和3个弹药厂。太行山区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

实际上,黄崖洞等正规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产品质量并不比国民政府的产品逊色,仍属于制式手榴弹范畴,而不是电视剧里所说的“边区造”。

很显然,当时身处在敌后的兵工厂产量毕竟有限,并不是每一个军分区都能获得宝贵的物资补充。想要维持如此广阔的战场上的弹药消耗,活人当然不会被尿憋死。所以八路军挺进山西后便马上组建了许多的“边区制造所”用于制造弹药和武器维修。手榴弹当然是重中之重,于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边区造”和“游击区造”系列手榴弹就诞生了。

这些手榴弹的生产设施大多因陋就简,有些甚至根本谈不上生产设施。一两个简易的模具搭配一个小的火药作坊,边区制造手榴弹日生产可达数千颗,但大部分都是爆炸后仅能裂成几片的劣质品,有些手榴弹甚至爆炸后仅在弹体上炸出一个窟窿。这并不是制作者对于战士的生命不负责任。只是因为在日军不断扫荡的残酷环境下,用这些简易的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最多的武器,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常言道,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这么几颗低劣的“边区造”,也总比没有强!

然而,在那些抗战的苦难岁月里,我们恰恰就是靠着这些简陋低劣的武器装备,让鬼子心惊胆战,日夜不得安宁。


每日点兵


李云龙没有胡说。

当时八路军的兵工厂分为几种。

一种是八路军一级的兵工厂。这种兵工厂的武器质量相对比较高。

他们可以制造包括迫击炮、掷弹筒、步枪、地雷在内的各种武器,当然产量有限。

以制造手榴弹为例,很多采用炸药,爆炸威力大,弹片多。

另外一种,就是各军区或者各师的兵工厂,或者成为修械厂。

这种地方,大部分只具备修理武器和制造弹药的能力。兵工厂的工人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并非专业军工工人。

制造设备也非常差,都是土造。

就制造武器上,这些兵工厂最多也就造造手榴弹,因为技术最简单。

但关键在于,兵工厂缺乏炸药和优质钢材作为弹体。最终,只能采用黑火药和铸铁。

这种手榴弹,威力不大。黑火药也就是放鞭炮的玩意,这就导致爆炸力不强,有时候一爆炸手榴弹碎成两片。

即便能够爆炸,因为弹体是铸铁,弹片也很少,而且乱飞。很可能手榴弹就在日军脚下爆炸,但后者毫发无伤。

只是,客观条件在这里,能够造出这种手榴弹就不错了。


萨沙


根据地造的手榴弹在抗战初期的质量确实不咋地,自制手榴弹规格大小不统一,材质和装药也是五花八门。这种小作坊式生产的手榴弹,其弹头铁壳铸造充满了各种缺陷,比如战士领到手榴弹得先摸一圈看有没有还没磨掉的铸造毛刺,有的话得在石头上好好磨磨给去掉,免得行军打仗时候刮破宝贵的军装。扔出去的手榴弹因为黑火药质量差装药也松松垮垮,爆炸威力参差不齐。

1940年4月,八路军总部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单位调来一批曾留学德国、日本等国的技术人员,与一批专业技术熟练的工人相结合,在太行山上开创了大量生产自制炮弹的历史。这是根据地军工生产上的一件大事,是冶炼工艺的一次飞跃。他们成功制造出了硫酸,研制出多种烈性火药、炸药,用它们装填的枪弹、炮弹和手榴弹、炸药包,才进一步的提高了威力。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时候的军工生产还属于粗制滥造,但毕竟能够自己生产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武器。有了这些武器就有了敢于同敌人作战的勇气和本钱。虽然炸不死,炸伤也有用,即便炸不伤,吓你一跳,也比没有强。“边区造”手榴弹后来,大家也习惯把这种手榴弹称为“边区造”手榴弹,逐渐成为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寇的招牌装备之一。当时,一枚手榴弹成本是五毛钱,按当时的物价来说,吃一碗粉才几分钱,这五角钱也算是相当贵的价格了。所以,八路军常常用“一枚手榴弹合几斤小米”来教育战士们节约使用武器弹药。抗战八年,八路军和新四军设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兵工厂,弹药总产量为子弹780万发,手榴弹450万个。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其实不喜欢做那些重复的回答,不过,这一次……算了,该重复的还是重复一下吧。

手榴弹,分为进攻型和防御型,很显然,中国当时仿制德国的木柄手榴弹,是进攻型,装药量大,无刻槽,利用手榴弹中的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杀伤敌人

而但是李云龙最后说,你手榴弹还不如小日本的香瓜手雷,香瓜手雷就是防御型,有刻槽,装药量小,主要依靠爆炸的时候产生的碎片杀伤敌人。




我相信李云龙是羡慕小日本香瓜手雷有边区造没有的性能。

当时,中国方面仿制的时候,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选择铸铁作为原材料,多增加了一个碎片的功能,但是没有刻槽,破片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破成两半,并不影响这种手榴弹的杀伤效果,但是,由于敌后条件艰苦,我敌后工作人员只能用黑火药,弹药成分低下,杀伤力有限,而且,制造的时候,由于生产工艺不严格,生产需求大,弹壁太厚,手榴弹的威力再次减小。

说实话,当时的条件是艰苦,八路军与新四军可以说是抗战部队序列里面最艰苦的部队,即使是一样以条件艰苦著称的川军,也是子弹管够,但八路军连子弹补给都是个大问题,国民政府又不给补给,有手榴弹总比没有强。


漩涡鸣人yy


近些年,出现了一大批手撕鬼子、步枪打飞机、裤裆藏雷等抗日神剧,但《亮剑》无疑是其中的一股清流,绝对的良心剧。其中李云龙有一句经典台词:“你们这些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只能炸成两半!”虽说有吐槽的成分,但却也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抗日根据艰苦地条件。那么,为何边区造手榴弹有的只能炸成两半呢?真相让人落泪,感叹不已!

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是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并且大部分都在偏远落后的山区,本来当地就没有兵工厂,再加上日军的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严密的封锁,武器弹药极其匮乏。但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于是边区兵工厂应运而生,准确的说算不上兵工厂,算一个小作坊,主要维修武器,生产一些土地雷,还有就是边区造手榴弹。

这些边区手榴弹的生产设施简陋至极,有些甚至根本谈不上生产设施。一两个简易的模具搭配一个小的火药作坊,就成了一个手榴弹生产点。他们首先将收集到的金属高温熔化成水后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形后,装入自配的火药,再按上一个不知道从那棵树上弄下的木柄,一颗手榴弹就大功告成了。



当时,由于火药是自己配置的黑火药,很少能够生产TNT,或者从敌人未爆炸的炸弹里收集的黄色火药,再加上用量比较少,导致这种边区造手榴弹在爆炸的时候威力有限,爆炸后出现李云龙说的只能炸成两半,甚至只是在弹体上炸出一个窟窿而已。

实际上,不是我们不想生产出优质的威力巨大的手榴弹,实在是当时的敌后条件太恶劣,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当然也有像我军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这样,是我军鲜有的可以生产出优质手榴弹的兵工厂。虽说这些边区造的手榴弹威力有限,但有总比没有强呀!实际上,东北抗联那些将士们连边区造的手榴弹都没有,他们只能用硫磺、木炭和铁砂铅屑塞进玻璃瓶里制造的爆炸瓶来打击日军。

总之,抗战时期,我军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条件下,用着简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最后将其赶出中国的。这些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英雄们,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向他们致敬,永垂不朽!


密探零零发


以我当年投掷过多枚手榴弹的经验来回答。

手榴弹,要想大面积杀伤敌人,就必须前方铸铁部分炸成成百上千个碎片,而且成伞状飞出,以极高速度对敌进行攻击。

目前我国所装备的手榴弹,重量2斤左右,投掷后能炸裂成上千个碎片,每个碎片都可能成为杀伤敌人的利器。


当年的我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有的武器装备,包括弹药补给都依靠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可以说是每一发子弹都非常的珍贵,更不要说手榴弹了。

记得看过一部老电影,还是黑白的,上面的八路军马上要进行一场阻击鬼子的恶战,但是每个人只配发子弹5发,一个班配发手榴弹5枚,拿到手榴弹后,战士们狂喜,甚至比拿到一把子弹都高兴,这足以说明了在那个年代,手榴弹的稀缺性。


为了更好的保障各部队的弹药补给,边去成立了研究部门和生产厂,手榴弹的生产供应就是最要紧的。那时,所有的材料、成品制作完全依靠自己动手和土办法。

炸药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当时由于无法买到,所以只能用土办法自己调制。木炭、硝酸、硫磺等按照比例混合,但是这些基础材料也是靠手工调制,所以整个调制出来的炸药的燃爆性较差,无法将手榴弹的战斗部分整体完全炸裂。

再者,战斗部的铸铁,由于当时的工艺落后,又没有设备,只能是土法的熔铸,这样用简易模子但出的铸铁结构也是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就容易出现先炸裂开,如此一来,成为两半也是情理之中的是。


冰雹蓝天


现实中有无是一个突破,良劣又是一个突破。倭刀钢精,但面对大刀片这种粗货也只能吃亏。汉阳造打不准,但多的时候小鬼子也不敢硬冲送死。边区造差,但至少可以有东西用,比油桶鞭炮的假机关枪能管用。至于打不准的东风一、二,至少让敌人害怕这玩意飞过来,弹道都算准了,反倒是没法防了。


流浪是本能


这个问题我回答,

绝对是真没有假。

当时土造手榴弹,

确实一炸就两瓣。

亮剑剧中老二团,

当年确实美名传。

剧中团长李云龙,

当年确实有此人。

为了拍摄电视剧,

这个名字是虚拟。

说到这里有人问?

为啥你敢这肯定?

我爷是个老红军,

老二团里立战功。

跟着此团十三年,

直到负伤退下来。

从小听他故事讲,

所以我知特别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