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鄉村旅遊:讓「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窯瓦村不遠處就是美麗的西子湖

5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聚居;標誌著中華文化淵源的“洛書”出於此;傳說黃帝史官倉頡在這裡造字,開中華文字先河;《詩經》中有16首詩歌,記述了先民們在這裡生產生活的情景……這裡歷史文化淵源深厚,自然稟賦得天獨厚——這裡,就是洛寧。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洛寧故縣水庫

五年前,一條鄭盧高速縮短了洛寧與外界的距離,把山水田園、秀美洛寧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從此,青山環繞的西子湖晚霞不再遙遠,似靜尤動的古村落也不斷講述著風雲變幻、風土民情——常去洛寧走走,方知河洛如此多嬌。今起,本刊推出金秋洛寧旅遊特別報道,與您一起走近這片靜美之地。

翻過青山踏過綠水,柏油路旁的格桑花上蜂來蝶往,上戈鎮的蘋果壓彎了枝頭,小界鄉成熟待採的菸葉迎風搖曳。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誘人的蘋果整裝待發

又是一年秋,洛寧,將迎來一年中最熱鬧也是收穫“秋實”的時刻:看得見的,是田地間、市場上、遊客車輛後備箱裡的瓜果;從果農、農家樂經營者笑臉上讀出的,是鄉村旅遊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蘋果採摘遊,興了產業、富了鄉親

距離上戈鎮不遠的省道上,蘋果採摘園鱗次櫛比。剛從鎮上採購完家用物資的高相平一家,乘著三輪車走在回村的路上。

“俺村的蘋果快熟了,樹上的套袋一去,就等收購商和遊客來逛了!”高相平說,他親家種有七八畝蘋果園,如遇農忙時節,他會幫忙張羅。每年,賣蘋果的毛收入在8萬元左右。收成好不好,遊客多不多,主要看10月這個時間節點。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高相平居住的村子名叫廟窪村,村裡除了有散戶種植蘋果,還引進了海升現代果業高新技術示範園,依託5000畝蘋果種植園、主題公園、冷庫、分揀線等產業鏈,創造就業崗位、提供先進技術、提高增收能力,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河洛金秋上戈蘋果文化節”的開幕式已連續兩年在該主題公園舉辦。

以“蘋果文化節”為載體,洛寧縣開始探索“產業+旅遊”的農旅發展新模式,打造以上戈鎮廟窪村為核心,以蘋果文化為主題,總面積1.6平方公里集鄉村觀光、農事體驗、休閒度假、運動健身、文化科普於一體的“金果小鎮”。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9月7日,中熟果種秦冠、喬納金到了收貨的季節,海升果園的大棚裡一派繁忙的景象。成箱的蘋果堆積如山,等待運出,當地村民熟練地分選、包裝剛下來的蘋果。

村民楊清想今年60歲,家裡4口人,兩個孩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她利用閒暇時間來到海升打零工,按計件工資標準,每天收入80元左右。家中的10畝土地流轉出去,每年也能得到一部分收入。洛寧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雷東鋒笑著說:“洛寧蘋果的品質不用說,來洛陽體驗鄉村遊的人越來越多,個個都是滿載而歸!”

水靈靈的蘋果,是當地人的驕傲,也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寄託水果產業,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上戈鎮上戈村村民吉銀山種有5畝蘋果園,每年毛收入5萬元左右。他告訴記者,該村3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有果園。村子毗鄰省道,每年採摘節期間都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採摘遊,成為他們家蘋果主要的銷路。

路通了,遊客就多了;蘋果好,自然不愁賣。依託採摘遊,農家餐飲、住宿也逐步走俏,村民的錢包鼓了,享受著旅遊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休閒農家樂,共謀發展、留住村民

故縣鎮窯瓦村,是洛寧有名的農家樂集聚地。從2015年的7家,發展到如今的52家。不僅規模有所提升,農家賓館的硬件設施在遊客需求的倒逼下也大為改觀。村民們嚐到了甜頭,投入旅遊業的熱情更加高漲。

窯瓦村距故縣鎮15公里,村上127戶人家,596口人,耕地面積525畝,人均不到1畝地。“早些年,村民們都得靠外出務工掙錢,除了春節,村子基本就是一座空城,人都走完了。”該村村支書賈治周說,村裡發展蔬菜大棚走不通,工業產品也賣不出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著森林綠地和西子湖,得幹一番事業。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大面積的菸葉種植給洛寧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2015年,賈治周帶領7名村民代表赴外地考察旅遊業發展。回來後,他下定決心走旅遊這條路。“我們背靠青山,三面環水,空氣清新,還有大片草坪,景色不比別人差。”

起初,村民們聽說要發展旅遊時,心裡都有或多或少的牴觸情緒--窯瓦這麼偏僻,誰來吃、誰來住?旅遊真能解決收入問題?看到大家積極性不高,賈治周帶頭開起了農家旅社。在他的帶領下,村裡又多了6家農家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僅靠遊客的自發傳播,窯瓦村火了。村民們發現,有從鄭州來的遊客晚上一兩點還不睡,仍在西子湖邊的草地上、樹林裡轉悠。遊客告訴一頭霧水的村民,沒想到在這樣一個偏避的山村,保存有如此原生態的美景,真是個好地方!今後要常來。

如今,窯瓦村多是回頭客光顧。隨著遊客增多,村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廣了,觀念隨之發生轉變。村裡的農家樂多了起來,品質也再不斷提升:衛生間和廚房都貼上潔白的瓷磚,裝上了品牌熱水器,房間裡鋪上地板磚,有的還裝上了網線。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硯凹桃花

賈治周說,今後村裡準備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旅遊發展道路。一方面引入外來資金建設農家賓館,同時成立村民合作社,吸納有意向的農戶進來共同發展,他們既可以得到公司的土地租金,又可以獲得合作社分紅。

“按照一家農家旅社10張床的體量來算,每名遊客吃、住一天需要60元,這戶村民每天就能有600元的收入,遇上旅遊旺季,收入非常可觀。”賈治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家門口自己當老闆要比出去打工賺得多得多。

營造“大景點”,抱團迎客、帶動脫貧

下峪鎮位於豫西伏牛山腹地,南鄰欒川,西接盧氏,有“豫西最美鄉村,藝術創作勝地”之美譽。每年到這裡寫生旅遊的人數超過30000人次。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下峪風光

搭上旅遊發展的快車,下峪鎮對縣內景區進行了再梳理。目前已建成寫生旅遊接待中心8處,農家樂34家,可一次性接待1500人。別樣的鄉村風情,吸引了眾多愛好戶外的遊客。

下峪鎮緊鄰西子湖,到過這裡的遊客習慣稱呼其為“豫西小三峽”“北國灕江”。這兩年,下峪積極與盧氏相關景區接洽,依靠船遊觀光,在下峪設立碼頭,那邊發船、這邊上岸,既豐富了遊客的視野與出遊體驗,又借力引來客流。如今,“大景點”模式初見成效,鎮上一部分居民通過接待遊客、開設餐飲小鋪增加了個人收入。

下峪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龍淵說,從修建生態園起,鎮上就確立了發展旅遊業的思路,盤活這片酷似江南的美麗水域,修建一大批有歷史感、體現風土民情的古村落。

第二窯洞人家是下峪鎮的農家樂之一。該窯洞旅館位於西子湖岸邊的故東村,老闆馮少波告訴記者,他家能同時容納60人住宿。除了定期接待寫生學生,每年五一、十一客流量最大。

鄉村旅遊大發展,為馮少波在內的當地居民提供了致富增收的途徑。故縣鎮故縣賓館經營者田菊芳兩年前從山裡搬到鎮上,幹起了營生。通過收入後再投資,他家的賓館條件在鎮上數一數二,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幾十萬元。

洛宁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神靈寨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老百姓都認這個理兒。圍繞旅遊做文章,終將不負大好河山。作為洛寧縣龍頭景區,神靈寨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廣闊的增收平臺。該景區董事長助理劉建中介紹,神靈寨90%的工作人員在當地選用,並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

此外,神靈寨結合山區特點,提倡附近農戶養土雞、產蜂蜜、種山核桃,牽頭收購、銷售土特產,通過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加農戶,調動老百姓在旅遊扶貧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