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通兩教的修行與大乘思考模式有何區別?

淨界法師

好,我們看最後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

究竟即佛是妙覺,他的法身從初地的法身到這個時候破了十二品的無明,證得十二品的法身,這個法身叫不思議法身,叫妙覺法身。那麼他從等覺金剛後心以後,更破一品最後的生相無明,入了妙覺的佛果。

那麼他的佛身是怎麼現的呢?坐蓮華藏世界現大寶蓮華,在七寶的菩提樹下。大寶法王座,這指的他的依報,他的正報現圓滿報身。前面的藏通兩教,不管是劣應身或者帶劣的勝應身,都是有老病死的,佛陀的教化是短時間的;但是別教的佛陀那不是,那是有始無終,盡未來際廣度有情,因為圓滿報身他是沒有結束的一天的。那麼現這個報身佛為鈍根的菩薩——就是說這個菩薩他修中道必須要緣修,他要空、假、中次第三觀的因緣,才能夠順入中道的法性——轉無量四諦法門。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藏通兩教在修行上,跟大乘的菩薩道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樣。

就是說藏通兩教他知道人生很多痛苦,但是他覺得解決痛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消滅它。你給我痛苦,那我就把你給三界的因果消滅了,入偏空涅槃。大乘菩薩他也知道人生是痛苦的,每一次在三界受生都有老病死的折磨,他也知道,但是他的態度是轉變它,他著重在心態的改變,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太一樣。

但是我們明顯地看得出來,大乘菩薩在外凡資糧位乃至於內凡加行位的前半段,在十住之前的菩薩是共聲聞修學的,很多地方跟聲聞法沒有太多差別,除了他的菩提心以外,他的智慧操作是以空觀為主的,甚至於他在整個外凡的資糧位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幾乎等同凡夫,但是他們的心態不一樣。他們要改變生命而不是斷滅生命,這個很關鍵!

就是說,你這個人是不是大乘種性,就看你對三界是什麼態度。你想消滅它,你有這種概念,那你的思想導向應該不是往菩提的方向走了,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可能會先到涅槃去一趟,就是你成佛之前,肯定要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因為你想消滅它嘛。第二個,你想改變它,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的跑道是往菩提的方向走。就是在這個地方有區別:一個斷滅的概念,一個轉變的概念。

第二個,別教的佛還是有位無人。前面藏、通、別的佛都是有位無人,因為沒有一個人證得初地以上還落入別教,沒有這種情況。按照天台的判教,當然天台宗它必須根據它的教法,一路的這樣順過來,但事實上,沒有人證得法身了還在別教的思考,還在次第三觀,沒有這回事情。過程可能他空假中,但是一旦入初地,諸位!法身只有一個,你不能說別教的法身跟圓教法身不一樣,沒有這回事!緣修可能不一樣,過程不一樣,法身只有一個。

所以,他一旦入了初地,對不起,他入了圓教了。他可能前面的思想是不圓滿的,是次第三觀,一旦入了法身,他一定入圓教一心三觀,因為“如”只有一個,一如無二如。其實按照天台的判教,別教的佛等同圓教的二行——十住、十行第二行,他破了十二品無明。圓教的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等於是第二行,這個我們到後面再說明,你先知道一下,別教的初地以上都是有位無人,沒有人到了初地還待在別教,沒有這回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