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現在的時尚小店,舒服的卡座、椅座、吧檯座,藤椅、木椅、布藝沙發種種不一而足。唯恐你坐的不舒服,吃得不舒坦。

可是,聽說棉湖有家老店,食客要“跍(ku)著吃”卻還樂此不疲,人氣不減。帶著期待與疑問,走起。

棉湖中心市場旁的新電影院前,一家餃麵湯店,我看到了傳說中的老石條凳。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一個老兄“跍”在石凳上吃餃麵湯

有位兄臺正在上面用餐,看來“跍”著並不影響他進食的心情。相反,面露笑容,相當享受。莫不是他手中之物的魔力所致。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一碗餃麵湯

為了一嘗究竟,我和店家點了一碗餃麵湯,定定站在灶臺旁,看著美味的誕生。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熱打碗底

先熱打碗底——些許滾燙的肉湯融化鹽,加冬菜。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生肉漿變成肉片的過程(棉湖人將生肉漿稱為“肉錯”)

生淋“肉錯”——將備好的生肉漿片放到湯鍋裡秒速燙熟。餃子皮入鍋,瞬間撈起入碗。確認,再確認,是真的只有餃皮。

走遍大半個中國,我還真沒見過沒有包餡的餃麵湯。難怪曾有外地人來吃時發現只有餃皮沒有餃餡,和店家起了爭執。

眼前,清湯裡餃皮嫩黃。薄薄的一片,入口卻筋道,韌性好、耐嚼。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沒錯,只有餃皮沒有餡

“肉錯”片,其實和豬肉丸一樣,是生肉漿做成。看著粉紅嫩滑,口感甜脆彈牙。

清、筋、嫩,搭配青翠的芫荽芹菜,活脫脫一副秀色可餐俏佳人的品相。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簡簡單單,秀色可餐的餃麵湯

人口相傳,棉湖餃麵湯以齋感聞名。這齋,還真不是素食無葷之意,而是清淡鮮甜而不油膩。一大碗下肚,意猶未盡。

難怪老棉湖人把這碗餃麵湯形象的稱為“肉錯泡餃”。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一口餃皮一口肉

清而不薄的滋味,生肉漿是關鍵。用店家李師傅的話說,全在豬肉的鮮上。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新鮮的豬肉

離開了小鎮,在大城市要拿到還帶著體溫的本地豬肉幾乎是不可能。順著肉的纖維紋理切片,絞打成漿至抓起不掉落的程度,放進冰箱隔一夜。

棉湖這碗餃麵湯,明明有肉,當地人卻說它是“齋餃”!

趁新鮮做成肉丸子

此時的生肉漿,無論擠成肉丸,還是用勺子壓成肉片,都彈脆且鮮甜,根本無須

再多添加。

徐徐介紹的李師傅,大灶老石凳的店面,帶給我新老時空的穿越感。一問才知,原來老店已經歷三代經營。

第一代店主,棉湖人稱“齋餃穩”,憑藉著齋餃肉嫩味鮮的出色風味,創出名氣。

當年,它曾吸引著方圓十里的棉湖人爭相來嘗,座無虛席,也“跍無虛位”。

李師傅是第三代店主,接手也有10多年了。新人承老店,老店迎新客。李師傅心下了然,唯有守住餃麵湯的老齋味,才能留住人氣,

繼續樂於“到棉湖跍碗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