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常「變臉」?養成關注「滾動預報」的習慣很重要

汛期天氣形勢複雜多變,

人們在看天氣預報時可能會產生

這樣的疑惑——

“昨天預報說今天要下中雨,

今天早上的預報

怎麼變成要下大雨了呢?”

天气预报常“变脸”?养成关注“滚动预报”的习惯很重要

其實,氣象預報就是要不斷滾動訂正更新的。或許預報信息的接收者對這一點的認識還有不足。

那麼,氣象預報為何是在滾動更新的?前後兩天預報結論出現明顯差異,這種情況正常嗎?

天气预报常“变脸”?养成关注“滚动预报”的习惯很重要

事實上,現代氣象預報技術發展至今,任何國家和機構的預報準確率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解釋稱,其一,自然界充滿了偶然性、極端性,大氣是流體,有無限多個“自由度”,想要準確摸清流體走向的細節,其難度可想而知;其二,人類現有的觀測系統不夠細緻和準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少自然現象和尺度較小的天氣系統仍存在“漏網”的可能。

在實際業務中,預報員是以數值預報為基礎,再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分析,最後得出預報結論。不過,哪怕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值預報產品,也不可能做到預報與實際天氣一模一樣。譬如,對冰雹等突發性強對流天氣的預報,就是世界性難題;而在降雨來臨前,劃定暴雨落區也是預報中的難點。

“降雨的過程好比人們向外潑一盆水。你可以預知地面會被水打溼,但同時,水也一定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溼的面積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較少,也有未被水濺到的地方。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溼的程度,顯然難度很大。這就是為什麼降雨實際落區與早期預報情況可能有所差異。”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

天气预报常“变脸”?养成关注“滚动预报”的习惯很重要

面對天氣的諸多不確定性,滾動預報是一種更加精細地把握預報時段和結論的方式。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楊舒楠介紹,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發生著變化。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可以將原本籠統的預報時段分成若干個“預報節點”。所謂滾動預報,就是在這些時間節點上,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製作出預報產品,再由預報員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預報結論的滾動更新,對於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來說尤為關鍵。誠然,預報時效越長,預報的準確率就越低。但這並不意味著,預報員可以在一兩天前“隨便報一下”,然後全憑災害天氣來臨前再做更新。

滾動預報的關注重點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災害天氣,這些天氣系統“船小好調頭”,“變臉係數”高,發展趨勢難以提前準確把握。因而,圍繞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進行滾動預報,其實對預報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看“圖”,又要看“天”,不僅要考慮大尺度系統的影響,還要考慮單點上的變量。

滾動預報的更新週期是怎樣的?“就降雨預報來說,目前中央氣象臺每天滾動預報 3 次,分別在每日 8 時、14 時、20 時,次數並不密集,因為這些預報結論主要用於指導全國開展精細化預報。”楊舒楠說,“但在各省、市級氣象部門,通常可以做得更精細,預報滾動更新的頻次可以達到分鐘級,同時可以實時更新預警信息。”

預報不斷滾動更新,公眾追逐最新預報結論的腳步也不能停。“看天氣預報不是‘刻舟求劍’,不能只看過一次預報就萬事大吉。”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說,“在防災減災中,滾動天氣預報十分重要。大眾應養成隨時關注氣象預報預警的習慣,及時跟進了解天氣演變,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同時,養成關注滾動預報的習慣,也有利於統籌掌握災害風險,全鏈條做好風險防控。劉春平說:“不能因為前一天看到預報的雨量不太大,第二天就放鬆懈怠,不再查看更新的天氣預報;也不能因為某個時刻雨停了,就認為已經安全,卻不去留意,如果再來一場雨,是否會有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對決策者來說,隨時關注最新天氣預報,正是時刻保持防災減災責任意識的關鍵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