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失聯的親情 兩封家書 台胞傅忠毅在餘杭圓了自己的尋根夢!

一份失聯的親情 兩封家書 臺胞傅忠毅在餘杭圓了自己的尋根夢!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曾經,余光中的《鄉愁》將一代臺胞對於故里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9月12日,一位名叫傅忠毅的臺胞手拿兩封家書,不遠千里來到瓶窯塘埠村只為圓自己的尋根夢,了卻那份鄉愁。

“我的車剛開出塘埠村還沒兩分鐘,我就接到了電話,說有臺灣的親戚來找我。”那天,正在走訪村裡困難戶的巍金闐在回家的道路上接到了一個電話,帶著忐忑而又疑慮的心情,當即折回了村裡。

那天,未曾謀面的表兄弟第一次在餘杭相會,重新連接起了那份名叫親情的羈絆。

愁 兩度失去聯繫 思鄉卻難尋鄉

1948年,傅忠毅的父親在國民黨部隊服役。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三歲半的他隨著父母從金華出發離開大陸前往臺灣。期間,傅忠毅的母親一直通過書信與孃家保持聯繫。“1994年,母親還回來探親過,後來母親換了住址,就斷了聯繫。由於工作的關係,我也一直沒能陪她一起回來。”

寫下那兩封家書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巍金闐。“臺中市雙十路38巷14號,這個地址便是當時我姑媽的地址,我到現在都還記得。”1994年,巍金闐通過在外的朋友,尋找到了失去聯繫的姑媽,並寄出了兩封家書:“當時在寄出兩份信後,姑媽和姑父來到大陸找過我們,還在老家合了一張影。”

2006年,傅忠毅的母親離世,臨終前向傅忠毅交代回大陸尋親問祖的心願,傅忠毅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母親的遺願。但由於家族裡的弟妹只有傅忠毅出生在大陸,其他幾位都在臺灣出生成長,兄弟姐妹對家鄉已沒有什麼印象,只有從母親的日常交談中略知一二,可血濃於水的思鄉之情時刻縈繞在他們的心頭。

母親去世後留下兩封家書,憑藉著家書上的地址,傅忠毅多次寫信試圖與大陸親人聯繫,然而每次都是石沉大海。

“當時我們餘杭的電話從7位變成了8位,姑媽從臺灣搬到了美國,我也從村裡搬了出去。其實我後來也有給姑媽寫過信,但是也都沒有回應。”巍金闐回憶道。

在那個通訊還不通暢的年代,這份親情第二次失去了聯繫。

巧 前腳走後腳到 表兄弟終見面

“我想趁我還跑得動,一定要來找找,如果這次找不到,明年我還會再來!”隨著年歲的增長,傅忠毅葉落歸根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尋親的決心也更加堅定。

餘杭很大,傅忠毅的這次尋根之路略有曲折。“表哥後來告訴我,他們一開始到了臨平,還多虧民警告訴他們瓶窯在西部,他們才能最終順利到達目的地。”巍金闐告訴記者。

花了大半天時間,傅忠毅一行幾經周折,找到了塘埠村村委。

無巧不成書,巍金闐前腳剛走出,傅忠毅後腳就到。“可能這是我們兩兄弟之間的一種緣分吧。”巍金闐笑著說道:“見面後,表哥一上來就給了我一個擁抱。”

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里,巍金闐帶著表哥與周圍的親戚逐一見了面,並留下了珍貴的合影。說到回鄉的感受,傅忠毅滔滔不絕:“家鄉發展得很好,變化太大了,你看這房子造的多好,如果身體可以啊,我想每年都能回來看看。”

“表哥堅持要和每一位親戚都見上一面,所以直到晚上8點鐘,我們才送表哥離開餘杭。”巍金闐告訴記者,傅忠毅這一次想仔細地品味自己的家鄉,離開餘杭後,這幾天他去了父親的老家金華走走,之後還希望可以去看一下錢塘江的潮水。

“這一次相會,我和表哥互相加了微信,我會好好守護這份曾兩次失去卻又失而復得的親情。”巍金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