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失联的亲情 两封家书 台胞傅忠毅在余杭圆了自己的寻根梦!

一份失联的亲情 两封家书 台胞傅忠毅在余杭圆了自己的寻根梦!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曾经,余光中的《乡愁》将一代台胞对于故里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9月12日,一位名叫傅忠毅的台胞手拿两封家书,不远千里来到瓶窑塘埠村只为圆自己的寻根梦,了却那份乡愁。

“我的车刚开出塘埠村还没两分钟,我就接到了电话,说有台湾的亲戚来找我。”那天,正在走访村里困难户的巍金阗在回家的道路上接到了一个电话,带着忐忑而又疑虑的心情,当即折回了村里。

那天,未曾谋面的表兄弟第一次在余杭相会,重新连接起了那份名叫亲情的羁绊。

愁 两度失去联系 思乡却难寻乡

1948年,傅忠毅的父亲在国民党部队服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岁半的他随着父母从金华出发离开大陆前往台湾。期间,傅忠毅的母亲一直通过书信与娘家保持联系。“1994年,母亲还回来探亲过,后来母亲换了住址,就断了联系。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也一直没能陪她一起回来。”

写下那两封家书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巍金阗。“台中市双十路38巷14号,这个地址便是当时我姑妈的地址,我到现在都还记得。”1994年,巍金阗通过在外的朋友,寻找到了失去联系的姑妈,并寄出了两封家书:“当时在寄出两份信后,姑妈和姑父来到大陆找过我们,还在老家合了一张影。”

2006年,傅忠毅的母亲离世,临终前向傅忠毅交代回大陆寻亲问祖的心愿,傅忠毅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母亲的遗愿。但由于家族里的弟妹只有傅忠毅出生在大陆,其他几位都在台湾出生成长,兄弟姐妹对家乡已没有什么印象,只有从母亲的日常交谈中略知一二,可血浓于水的思乡之情时刻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母亲去世后留下两封家书,凭借着家书上的地址,傅忠毅多次写信试图与大陆亲人联系,然而每次都是石沉大海。

“当时我们余杭的电话从7位变成了8位,姑妈从台湾搬到了美国,我也从村里搬了出去。其实我后来也有给姑妈写过信,但是也都没有回应。”巍金阗回忆道。

在那个通讯还不通畅的年代,这份亲情第二次失去了联系。

巧 前脚走后脚到 表兄弟终见面

“我想趁我还跑得动,一定要来找找,如果这次找不到,明年我还会再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傅忠毅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寻亲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余杭很大,傅忠毅的这次寻根之路略有曲折。“表哥后来告诉我,他们一开始到了临平,还多亏民警告诉他们瓶窑在西部,他们才能最终顺利到达目的地。”巍金阗告诉记者。

花了大半天时间,傅忠毅一行几经周折,找到了塘埠村村委。

无巧不成书,巍金阗前脚刚走出,傅忠毅后脚就到。“可能这是我们两兄弟之间的一种缘分吧。”巍金阗笑着说道:“见面后,表哥一上来就给了我一个拥抱。”

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里,巍金阗带着表哥与周围的亲戚逐一见了面,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说到回乡的感受,傅忠毅滔滔不绝:“家乡发展得很好,变化太大了,你看这房子造的多好,如果身体可以啊,我想每年都能回来看看。”

“表哥坚持要和每一位亲戚都见上一面,所以直到晚上8点钟,我们才送表哥离开余杭。”巍金阗告诉记者,傅忠毅这一次想仔细地品味自己的家乡,离开余杭后,这几天他去了父亲的老家金华走走,之后还希望可以去看一下钱塘江的潮水。

“这一次相会,我和表哥互相加了微信,我会好好守护这份曾两次失去却又失而复得的亲情。”巍金阗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