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傳媒大咖,離開傳媒轉行保險


15年傳媒大咖,離開傳媒轉行保險


今天在我們的工作群,一位剛加盟的小夥伴分享了這篇文章,也從中找到了作為一名保險代理人應該做什麼,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堅定了信心加入保險行業,勇往直前。如果您是一位保險從業者,或者是對保險有興趣,那麼請花5分鐘的時間讀完這篇文章,相信對您有幫助:

從2003年大學畢業,我進入北京電視臺廣告部工作,到今天離開歌華有線,整整15年時間,我的職業生涯都是圍繞著傳媒和廣告業展開的。經過慎重的思考和選擇,我終於下定決心,徹底離開傳媒和廣告行業,轉行進入保險行業,開啟我第二次的職業探險之旅。

無論是在電視臺還是在國企工作,體制內的好處自不必說,待遇相對穩定,工作壓力相對小……過去的十五年裡,我是這種身份的受益者,組建了家庭,養育了兒子,所以只會心存感恩。

當我已經不再年輕,我是否能夠真正追隨內心,去尋找屬於我的一條道路呢?

擺在我面前的只有三個選擇:

第一:是選擇一家大中型公司,去做品牌、公關等相關的工作,還是與媒體打交道,只不過從甲方換成乙方;

第二: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創業,創業的方向最好緊貼時代脈搏,比如人工智能之類的;

第三:單打獨鬥成為個體戶,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同時,對於職業規劃,我也一直在尋找三個方向,第一是找到一個未來十年有發展的行業,比如目前可以看到的人工智能之類的,或者教育、醫療、養老等與社會發展趨勢相關的;第二是最好能找到一個好老闆,甚至說一個好導師,退而言之,至少能夠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第三是個人身份相對自由,以一個社會人的面貌來面對社會,也就是說,我希望我今後的職業以我個人為基礎,合作伙伴認的是我這個人,而不是我本身背後的平臺或者是組織,這也是我在體制內工作多年後的最大感觸,以往與人交往所獲得的尊重,究竟是源於別人對你本身的認可還是源於身份地位或所掌握的權力,這個問題不離開體制,永遠得不出答案

經過各種權衡比較,我將目標鎖定在了保險行業上。

首先,宏觀角度,行業處於上升期。

保險行業進入中國二十多年時間,很多人從最初的不瞭解到逐漸接受,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從大環境裡看,隨著我們這一代的人逐漸成為中年人,保險意識開始覺醒,保險需求開始增加,同時隨著社會財富的聚集,中產家庭的消費升級和富裕家庭的資產配置等原因,都使得保險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任何一個行業發展起來,一般都有一個十年左右的初創期,然後是一二十年不等的黃金髮展期,此後進入衰退期。以我最熟悉的中國的電視媒體為例,八十年代是初創期,九十年代到2010 年前後是黃金髮展期,而2010年以後衛視混戰,電視媒體也迅速衰落,幾年之內從輝煌走向了衰退期。

而在我看來,保險行業的初創期相對較長,早期行業比較混亂,給人們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從2010年以後隨著80後一代逐漸成家立業,富裕階層逐漸興起,保險開始進入黃金髮展期,按照我的估計,至少還能有十幾年的黃金髮展期,或許這就是我的機會所在。

其次,個人角度,認可保險理念,邊買邊學各種保險常識。

我本身就是保險的重度消費者,我是從2006年底開始保險,當時工作才三年,手頭剛有閒置資金,我就買了第一份商業保險,當時的想法很樸素,如果我出了意外,給我的父母留一份養老的錢。生孩子前後,我和我老婆陸續買過各種保險產品,入過坑,也糊里糊塗地買過其實並不適合的產品,特別是這兩年我們做了家庭的保單梳理,基本上又把保險的各種理念系統學習了一遍,才最終確立了自己的保險觀念。

同時,在人生觀和世界觀上,我推崇家庭至上原則,堅持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和義務,更對於生活中的疾病、意外等特殊狀況懷有深深的恐懼,這些都是我對於保險理念的深層次認同感。

再次,需求角度,周圍朋友保險需求旺盛,但需要專業化的服務。

近年來,我周圍的朋友裡保險需求很多,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後,需要一定保障來應對風險,第二類是一些朋友逐漸因為上市、創業等原因,積累了一定的家庭財富,需要進行家庭資產的配置,而大部分的人有保險需求,但沒有時間仔細研究產品,所以一般是找到什麼公司的代理人,就買什麼公司的產品。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即使自己買了很多保險,仍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買的是哪種,配置是否合理,保額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這種情況幾乎遍地都是,確實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來進行講解和梳理。

基於上述原因,我就最終確定了保險作為下一個職業方向,同時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我也找到了很多保險行業吸引我的地方:

第一,可以學習很多新的知識。

終生學習是我非常認可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保險業涉及的內容將是多個行業的結合點,不止於保險產品本身,還包括其他金融理財、醫藥衛生等知識,同時也會涉及未來的法律、教育、養老、健康等多種領域,能夠學習到新東西就是對我的最大吸引力。

第二,把客戶變成朋友,保持一輩子的聯繫。

根據我的生活經驗,在現代社會,有幾種職業的朋友離不開,經常會需要諮詢建議,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律師,還有一個就是保險從業人員(無論是代理人還是經紀人,只要是專業人士即可),特別是從事保險的朋友,平時的交往可能僅僅是交易關係,但是真正遇到事情了,最有可能提供幫助或者用金錢來解決問題的,那就只有依靠保險。我交朋友的原則就是儘可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既然如此,何不選擇這樣一個職業,將我們的交往維繫一輩子呢?

第三,自己做,做自己。

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幾年,我所做的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在為別人做,貫徹落實領導的意圖,而領導所做的事情,又是在貫徹落實領導的領導的意圖,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鍛鍊了執行力,也弱化了個人的思想。但是保險從業者卻並不從屬於這樣的金字塔結構,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別人。

保險從業者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展現的是自己個人素養和知識水平,銷售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背後的組織或者地位,這也是我最想做的事情,銷售自己,如果自己有能力贏得客戶的信任,讓別人認可我的專業度,那麼才有可能做好這一行業,然後通過各種關係的轉介紹,實現業務的擴展。

換句話說,這一行,做的是口碑。而在這一方面,我還是覺得我值得嘗試。

第四,同樣是銷售,保險是私事,廣告是公事。

在廣告業多年,我的很多時間也是用於給別人介紹產品,需要與人打交道,但是保險銷售和廣告銷售完全不同,保險產品針對的是個人或者家庭,客戶有需求,就很容易促成銷售,沒人願意拿自己的事情開玩笑。而廣告則是公事,客戶做廣告有各式各樣的訴求,有的為銷售,有的為品牌,有的為面子,有的為應付,有的為私利,有的為公幹,作為媒體卻往往難以兼顧,因此在工作中也就困難更多。

第五,同樣是銷售,保險不用談折扣,不用糾結條款。

我的性格其實並不善於與人討價還價,在廣告銷售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價格上的博弈以及合同條款上的爭論,對客戶心理的揣測,因為從本質上,廣告銷售是一種零和博弈,客戶和銷售是處於對立的雙方。而保險銷售過程中這些都不存在,擁有專業知識的保險代理人,應該是根據客戶實際情況和需求,推薦產品組合方案,用專業知識來進行建議,不需要糾結於價格或條款

第六,保險是一個可以做一輩子的工作,積累會越來越豐厚。

雖然比起很多人來說,我入行會晚十來年,但是有兩點還是很吸引我,一個是保險意識的廣泛普及其實只在最近幾年,所以我入行雖晚,但也不是就追不上了,另一個是我未來至少還可以在這個行業做個二三十年,只要把身體鍛鍊好,工作努力些,相信時間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第七,如果有幸做的好,收入可以超過體制內的天花板。

周圍幾個朋友,近一兩年轉行做保險的,都很成功,雖然同樣辛苦,但是個人覺得,辛苦的有意義,收入角度也很可觀,至少不再有天花板的限制。收入與自己的付出成正比,不用考慮周圍人,不用顧慮同事的感受,不用受到各種條框的制約,這也是吸引我的一個方面。

第八,保險從業者魚龍混雜。

中國的保險業經歷的從無到有的過程,也使整個從業者隊伍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目前整個社會對這個行業的認可度不高,雖然現在不乏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加入保險行業,但總體上高級的保險從業者還比較少,不能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我不敢自認是個高素質的人,但是我對自己的專業程度、學習能力、表達能力還是有一定的自信,希望入行以後能夠分得屬於我的那一杯羹。

第九,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是專業的家庭理財諮詢服務。

保險從業者銷售的只是保險產品,但是未來隨著高淨值人群的不斷分化,保險將成為家庭理財服務的一部分,和專業的投資人士一起為富裕階層的家庭提供家庭資產配置服務,解決風險和資產傳承問題。

我覺得如果我可以在保險領域站住腳,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將是和專業的律師、投資人等一起合作,做資產管理公司或者是家族辦公室

我曾經向平安保險的資深銷售諮詢過這樣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保險代理人,他的答覆是,第一是自律,確保每週固定的工作量,也就是每週見人的次數,第二是性子不急,沒有抱著賺大錢的念頭,第三是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第四是熱愛學習,學無止境。

用上述標準反觀自己,覺得我基本上能夠做到這些要求,才最終堅定了我轉行進入保險業的信念。

當我選擇了保險行業之後,最後一個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那就是從哪裡入行?

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先後瞭解了多家保險公司和經紀公司的情況,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熱心幫助,比如平安保險,那是我十幾年間購買保險產品的首選公司,比如中信保誠,那裡對代理人的福利和傳承計劃確實令人心動,再比如永達理,一家MDRT達成率令人羨慕的經紀公司……但是最終,我選擇了泛華,中介行業亞洲第一,擁有著強大的後援平臺,也非常適合我的初衷,在泛華我成為一名保險經紀人,。

選擇泛華,既是因為他們提倡的“買對賠好”的理念,同時也是因為我找到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導師,希望能夠跟隨最優秀的人,學到最多的東西。

最近在和周圍的朋友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越是家庭收入很高的中產乃至高收入家庭,比如六七十萬至一二百萬的家庭,基本上保障類的產品都已經配的差不多了,近期都在考慮的是資產保值、年金養老或者是傳承問題,而越是收入相對低一些的中產家庭,比如二三十萬到四五十萬的家庭,竟然處於“保險裸奔”狀態的越多,很多家庭即使有保險,也是以理財險或者是保孩子的居多,作為家庭主力收入來源的夫妻二人,基本上都只有社保和單位的補充醫療而已,其實這樣的家庭抗風險能力也是最弱的,正如年初時那篇著名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所寫,很可能任何一個家庭成員的一場大病,就會將這個中產家庭打回原形。

從這個角度說,我也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找到了使命感和責任感。未來我的工作更多地會像中醫一樣,把脈問診,開方治病,至於說抓藥找不找我,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夠讓周圍的朋友們強化保險意識,增加自己家庭的抗風險能力,真正遇到風險時能夠更加從容,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的工作也就是有價值的。

總之,人到中年,徹底轉行,需要勇氣,更需要運氣,未來如何,全在自己努力!

15年傳媒大咖,離開傳媒轉行保險

15年傳媒大咖,離開傳媒轉行保險

15年傳媒大咖,離開傳媒轉行保險

讀完這篇文章,時代君被這位優才生感動,能夠在從業15年的行業中跳出來選擇一份新行業,或許15年來看透了制式化的行業,力不從心,要跟著心走就要改變、脫胎換骨,跟之前的行業完全不沾邊,並且保險業是朝陽行業,保險業不再像前十年,忽悠著你買保險,至於保險法是什麼東東從來沒見過,至於是否能賠付都說不出個一二三。

現在買保險的一代逐漸轉變到了80、90年代,法商的普及也給眾多保險代理人,特別是那些不想被考核束縛,想要學到真東西的一部分人提供了陽光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