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名校招生告別「裸分時代」

高考結束後,考生們開始狂歡慶祝,但楊承明卻不能放鬆。為了考進心儀的華東師範大學,他在高考後忙著準備另一場不只看分數的考試:上海市綜合評價自主招生。

“上海好幾個好學校都有這一關,參加綜合評價、學校面試。”楊承明的母親對界面記者說。

參加高考、拿高分、上名校的傳統路徑已經改變。各類注重分數之外綜合素質的自主招生,現在不再只用來選拔“偏才”和“怪才”,成為越來越多學生進入心儀大學的重要通道。

隨著教育改革繼續推進,新的教育評價標準崛起,高考分數的壟斷地位正在被打破。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中共中央主席習近平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等頑疾。

分數之外,綜合素質開始備受高校乃至中學的重視,在中高考制度的影響力愈發明顯。教育評價、招生制度的指揮棒開始改變,在學生、家長之間,競賽、演講、論文、科研等綜合素質備戰已經開始。

打破“唯分數論”

自2003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部分高校開始了自主招生。在當時,自主招生只是高考招生的一種補充,分數和考試始終是最重要的選拔方式。此時的自主招生只有高中推薦的優秀學生可以參加,它更像是在高考之外一場小範圍、高難度的考試。

脫胎於2009年清華大學等五校聯考,自主招生形成了“北約”、“華約”、“卓越”和“京派”四大聯盟共32所高校,舉辦聯合考試、平行錄取。以“北約”為例,包括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共11所高校;“華約”聯盟院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七所;“卓越”為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等九所高校;“京派”聯盟高校為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五所。考生參加聯考後,可以用考試成績平行報考聯盟中最多3所高校。

截至2018年,國內共有90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資格。

2014年,國務院發文要求打破“唯分數論”,自主招生的規則發生鉅變。

同年11月,教育部叫停自主招生聯考,高校學生司負責人對此公開回應:“聯考部分高校以聯盟形式在高考前組織大規模文化考試,被社會稱為‘小高考’,增加了考生負擔,影響了中學正常教學秩序。”取消聯考後,教育部開始限制自主招生中的考試,要求筆試科目原則上只有一門,不得超過兩門。

根據新政,自主招生由高校設定報名條件,學生自主提供材料申請。申請材料不僅包括高中學業成績,也包括獲獎證書等反映綜合素質的材料。

這種不只看成績、由學生提交材料申請的自主招生,逐步形成名校招生的新趨勢。2016年,教育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示,90所試點高校的自主招生人數約佔高校招生總數的5%。近年招生數據顯示,通過自主招生走入名校的學生呈上升趨勢。

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自主招生參加人數從2015年的16萬人,增至2018年的超80萬人。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今年公佈,學校收到各類自主選拔申請材料超過3萬份,共有6000多名學生參加複試。

自主招生培訓公司愛培優的聯合創始人李立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傳統觀念中只靠高考成績的“裸分上名校”比例在下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本科招生方式均已超過17種。“全國可能只有20%左右的考生依靠分數考進北大、清華。浙江省近三年的裸分錄取比例從2016年11%、2017年8%降低到今年的5%。”

在新高考制度落地的地區,名校對自主招生的重視程度更為明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界面記者,“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超過90%名額都用於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競賽

全國物理競賽、英語演講比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小小發明家“評選……在分數之外,高中生們向高校提交了各種證書、獎項,意圖證明自己的綜合素質。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數學教師王慧興告訴界面記者,今年暑假,不少學生在報班備戰9月的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大部分學生學奧數就是為了自主招生。” 王慧興說,“只要學生在自主招生中拿出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獎項,就會大概率通過初審。如果選入國家集訓隊,基本都會保送清華、北大。”

多家學校的招生簡章印證了王慧興的說法。這些學校均明確表示,招收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的獲獎者。除了奧林匹克競賽,英語和作文類比賽、論文、科研成果、發明專利也是高校招生簡章中常見的申請要求。

然而,各式各樣的申請材料能否真正代表學生的實力,遭到了公眾的質疑。

今年8月,自媒體“知識分子”發表文章稱,九省市高中生的自主招論文涉嫌造假,大段抄襲已發表的論文,甚至可能存在論文買賣。

曾經輔導高中生科研競賽的知乎用戶“弗蘭克楊” 告訴界面記者,一些高中生參加高校參與的科研實踐活動,但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只能依賴輔導老師,他甚至曾教學生一句一句地背答案,以應對競賽評委的答辯。“答辯只要不問很細節的問題,你都能猜得到他們會問什麼問題,提前把所有問題的答案寫好、背會就可以了,這種現象很常見。”

除了論文、科研存在操縱空間,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培訓機構明碼標價,買賣比賽獎項。

北京家長李媛(化名)告訴界面記者,一家自主招生培訓機構告訴她交費2.98萬元可以包過初審,12.8萬元包過初審和複試。她帶著女兒來到王府井百貨大樓附近的一座寫字樓,一名培訓教師要求她關掉手機後,拿出一張單子表示可以“訂製”英語、作文、物理、科研等各類比賽獎項。李媛以女兒沒有時間參賽為由拒絕,這名老師拉住她暗示:“沒有時間,也可以過的。”

“你的孩子有了這些獎,就能降20-60分。”培訓老師多次重複這句話。李媛向界面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這樣拿不上桌面的手段,會不會坑了自己努力的老實孩子?”

事實上,許多培訓機構向家長推銷的比賽獎項缺乏權威性,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缺乏認可。生涯規劃公司申請方的諮詢業務負責人楊宇舒告訴界面記者,“家長沒辦法判斷比賽的組織方,很多比賽都是民間機構組織的商業性比賽。”

不少比賽背後的主辦方,甚至正是推銷比賽的自主招生培訓機構。自主招生培訓公司清大紫育就曾在招股書中披露稱,公司的一大收入來源是承辦的“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等多個競賽,2016年1-2月,競賽收入達到26.3萬元。官方在今年的作文比賽官網宣傳文案中稱,獲獎選手累計獲得78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初審資格,但這一比賽並未出現在各個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之中。

自主招生的亂象招致公眾對錄取公平產生懷疑,也引發了教育監管部門的重視。今年3月,教育部發文表示,有中介機構打著包通過、考前輔導、提供所謂專利論文等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和斂財,要求高校進一步嚴格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對弄虛作假的個人、機構,教育部表示將取消考生的報考資格、入學資格、錄取資格,嚴肅問責,甚至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自主招生新趨勢

在高校方面,自主招生的要求日益趨嚴,學校加強了對學生申請材料的審核,愈發看重學生真正的“含金量”。

郝詩(化名)在2015年參加了自主招生考試,她告訴界面記者,“我們那時候,全國創新英語作文大賽國家三等獎、全國英語能力競賽國家三等獎,能夠穩進大部分Top 20的學校初審,但現在對英語、語文競賽的要求水漲船高。“

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例,2015年學校招收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全國創新英語大賽一、二等獎獲獎者。2016年,招生要求變為這三個比賽的全國一等獎獲獎者。2018年,招生簡章不再提及比賽名稱,而是要求權威性全國中學生英語、作文比賽、獎項為全國一等獎及以上。

與此同時,常用於申請國外學校的託福、雅思考試開始獲得國內高校重視,被部分高校納入考量標準。中國礦業大學的2018年自主招生要求中,包括了雅思分數6.0及以上、託福分數80分及以上。

對於爭議圍繞的論文、科研等,高校已經開始設置更詳細的把關措施。今年,中國人民大學的招生簡章提出針對報名提交的論文、證書等組織複核考試。西北大學在2018年招生簡章表示,將進行論文查重,並由專家組對論文、專利等深度考核。

高校正在完善自主招生制度的同時,自主招生已經擴大到中考招生階段。

北京在今年8月出臺了新的高考、中考政策,新高考、新中考均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標準,高中學校將適當展開自主招生。2017年12月,浙江省教育廳發文表示,浙江省高中可以實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比例佔到了總招生人數的20%。

對於自主招生這一錄取新趨勢,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界面記者表示,打破單一分數評價、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已經成為未來中國教育改革的走向。

“在美國,沒有‘裸分進哈佛’的說法,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也不會討論裸分。中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唯分數論。”熊丙奇說。

隨著分數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裸分時代”可能將成為歷史。在新的規則下,學會證明自己分數之外的綜合素質,將成為越來越多學生面臨的新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