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非遺丨羌笛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老的演奏技藝至今得以保留!

羌笛是秦漢戰亂年間,由南遷的羌族人民從西部地區攜帶而來的。據史載,西漢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紀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為五孔。東漢馬融在《長笛賦》就曾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的記述,發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綿陽非遺丨羌笛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老的演奏技藝至今得以保留!

羌笛演奏

羌笛是一種由兩根長約15—20釐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並在一起,用絲線纏繞,管頭插著竹簧的民間豎吹樂器。它最常見為獨奏的形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表達的內容廣泛,主要傳遞著人們的思念、嚮往之情。

羌笛的聲音常給人以虛幻迷離、動人心魄的感覺。羌族人民常用它來抒發自己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情感。

綿陽非遺丨羌笛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老的演奏技藝至今得以保留!

羌笛演奏技藝傳承人(左一)在上海世博園演奏

吹奏羌笛主要採用鼓腮換氣法,一口氣可吹奏幾分鐘,甚至一首曲調,技巧性要求很高。另外,羌笛的在吹奏中還有喉頭顫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雙管制作的律差,雙簧共振的音響,其音質和旋律獨具特色。

製作羌笛一般選用桿直、筒圓、節長,且頭尾粗細較均勻、竹肉厚薄有度、質地堅韌、纖維細密、不易開裂的箭竹,並根據筒管的長短、厚薄及筒管大小測定音準,孔距必須精確相等,否則音準不一。

綿陽非遺丨羌笛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老的演奏技藝至今得以保留!

羌笛演奏

由於羌族沒有文字,歷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釋比口傳心授外,羌笛也是交流、傳承的一種重要渠道。因而它對羌族人類、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羌笛的音律、音色、演奏技能獨具特色,它是我國民族樂器學中極具價值的研究對象。

羌笛使用雙管,結構較竹笛複雜,吹奏時的技巧較多、難度較大,學習者不多,會吹者以及能掌握羌笛製作技藝的民間傳承人已廖廖無幾。

綿陽非遺丨羌笛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老的演奏技藝至今得以保留!

代表性傳承人黃景何

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黃景何從小深受祖輩們吹奏羌笛的薰陶、影響,二十多歲後就開始研究製作羌笛,聽一些羌笛的音頻資料,自學如何將羌笛吹奏的更好、更美。目前,黃景何是北川唯一一個能完整地演奏和製作羌笛的人。

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這種古老民族樂器的製作技藝和獨特的吹奏方法將會出現後繼無人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