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文&圖 葉望慶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週末,炎炎夏日,選擇比較陰涼的古道登山,大家想到永瑞古驛道桐嶺古道。這裡大樹參天,遮天蔽日,是登山的好去處。蕩友集中後,沿甌海大道前往。在福州路左拐往瑞安方向,到桐嶺隧道口右拐沿高桐路抵達桐嶺村。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抵達桐嶺村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桐嶺村,位於潘橋街道老竹南部,桐嶺北端,桐嶺隧道西側。以嶺兩側往昔有大量的桐樹得名。西北是群山峻嶺,自嶺根自然村起,向西南經嶺背,一條古驛道通向瑞安桐溪鄉,為歷史上永嘉(溫州古稱永嘉)和瑞安之間陸上主要通道。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桐嶺村,明代時屬永嘉吹臺鄉十六都,清後期屬建牙鄉十七都,民國後期稱永嘉第四區桐竹鄉。新中國成立後稱桐嶺村屬老竹鄉,1992年開始,桐嶺村歸屬潘橋鎮(後改街道)。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古代瑞安桐溪一帶的人要進入永嘉境內(溫州),桐嶺村是必經之地,當時從瑞安經古驛道抵桐嶺村後,有溫桐河直通永嘉(溫州),人們就在桐嶺村船埠頭坐船經溫桐河到達小南門河上岸,河面上船隻穿梭繁忙。如今,高桐路、新桐路、福州路穿村而過連接瑞安,陸路交通來往便利。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想想多年以前在文成供職,每週經過高桐公路來往市區與文成,覺得這裡特別親切。遺憾的是我們抵達桐嶺村後,既找不到船碼頭,也找不到古村的痕跡。唯有嶺根村口的紅楓見證這裡的過往,訴說著曾經的滄桑。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不過可惜的是我們這個季節來,楓葉不紅,如若是秋冬季節來到這裡,藍天白雲映襯著紅楓,一定是一副美麗的畫卷。嶺根南路的兩顆紅楓雖不及文成的哪些,但年代應該也比較久遠。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村裡蓋的房子橫七豎八的很沒有規劃,電線杆很多,電線如蜘蛛網一樣橫在空中,以至於找不到一處可以拍照片的地方。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在嶺根南路找到了古道入口,開始登山。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桐嶺古道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桐嶺古道,又稱永瑞古道,歷史上是永嘉(溫州)南面的重要通道,橫貫集雲山脈南北走向,以桐溪兩側往昔有大量桐樹得名。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古道起點在甌海潘橋街道桐嶺村嶺根,經桐嶺背,終點為瑞安市桐溪鄉桐嶺村,全長約2.3公里,全程路寬1.5-2米,條石構築。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清·光緒《永嘉縣誌》載:“桐嶺,在城南三十五里,聯瑞安界。”。這是一條包含豐富歷史與征戰故事的線路。歷史上的桐嶺,是物資交流的商道,是文書傳送的驛道,是征戰的要道。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桐嶺位於樓平頂山和紅巖山之間,東西兩側為高山所掩,地勢險要,是歷史上的軍事要隘,是溫州城外圍一處軍事防禦的關隘,與護衛溫州城的屏障。桐嶺城門與珉崗的金堡,雄溪的分水城,牛山的南堡,楊府山的老楊堡,龍灣的炮臺,構成了過去永嘉城的外圍軍事防禦屏障。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歷史上多次兵事都與此古道有關。宋·宣和年間方臘攻入溫州,進攻瑞安是通過此嶺。據《永嘉縣誌》記載:“元劉萬奴拒南田桐山寇處;國朝康熙十四年,鬧寇自飛雲江過此嶺至郡(乾隆志); (湯志)按咸豐十一年平陽金錢曾匪之亂亦由此嶺入郡。”。明嘉靖年間倭寇兩次犯溫也是經過此嶺,同治元年,太平軍經此嶺進攻瑞安縣城。民國三十年,日寇也是由此嶺進入侵犯溫州城區。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古道始建時間已無從考究,但從事件記載與傳說中,可以肯定宋朝就已經有此古道。時序更替,世事滄桑。時間已然已千年,如今這裡不再有馬吼聲、廝殺聲,有的只是寂靜的古道,人們也不再依託古道從事商品交換,人情往來。古樸的古道,唯有天地為友,古楓為伴。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林子裡的小鳥在吟唱著,古樹上的微風拂過在和絃著。一切都是那麼和諧自然,一切是那麼的美麗大方。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這裡古樹參天,遮天蔽日。古道寬而且平坦,兩旁種滿古楓樹,驕陽如火中,這裡特別清涼,炎炎夏日裡,這裡是避暑的好地方。如果是秋冬季節來這裡,紅楓似火!肯定是另外一種嬌豔的景象。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錯走高桐路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高桐路,是我們錯走桐嶺古道,經過的一條公路。從桐嶺古道上來,兩次被公路截斷甚是可惜。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一般遇到公路截斷我們會往高處,去尋找新的古道入口,所以第二次遇到公路的時候,我們往右走找不到古道,想想高桐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在文成任職時,每週必然要走的路,那個時候每週一五點多就從家裡出發,走老的甌海大道,從婁橋沿山邊在潘橋這裡上高桐路翻越桐嶺背,隨後經陶山馬嶼等地去文成,週末再沿這條路回溫州。今天步行走一段去回味當年的情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高桐路,是甌海郭溪高殿至瑞安桐浦的一條公路,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是瑞安中西部地區連接甌海的重要道路之一。雖然當時公路只按四級公路標準設計和建設,但那個時候的路面還是可以的。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如今桐嶺隧道通車後,很少有車子翻山越嶺走這條線了。特別是繞城西通車後,這條山路幾乎廢棄,一些路段可能由於塌方後只是簡單維修,造成部分路段成了石子路。完全沒有當年的模樣。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在這條路上,我又想起了2004年在瑞安任職時發生的,一起在鹿城殺人,拋屍瑞安的案件。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那年的7月28日23時許,受害人王某與何某在溫州市區東甌大橋附近遭兩名持刀歹徒搶劫,王某被捅死,何某被“掐死”後置於汽車後備箱,凌晨四點來鐘被劫的馬自達M6汽車被開至桐嶺背後,連車帶人被歹徒推下山崖。汽車的震動又將昏死中的何某拉回了人間,她爬到村裡報警。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是凌晨五點多接到指揮中心警情報告的,隨即帶偵技人員到現場,並組織專案組偵破。那個時候沿途很少有監控,後來我們還是通過各種方法,偵查發現了對象的照片,並通過發動群眾獲悉湖北籍的楊某與譚某有重大作案嫌疑,9月6日派偵查員在其原籍地成功抓獲兩犯,案件成功告破。應驗那句“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名言。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轉登太平山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太平山,原名平頭寨,屬瑞安陶山鎮桐浦社區桐溪村,位於有小西湖之美譽的桐溪水庫東邊,西南麓為桐溪村,東北連桐嶺背。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它因山頂道觀“天慶觀”而揚名。上太平山有多條古道,一年四季,山道上游客和香客絡繹不絕。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山不高,但山路險要,道觀外還設有山門,如在戰爭年代,實屬易守難攻之地。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平頭寨改名太平山是因為一段山寨的傳說,據說,明朝時有王剛、王英兄妹在此立寨,劫富濟貧,福佑平安。老百姓為紀念他們,將平頭寨改稱太平山。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幾個錯走高桐路的人,在一處“太平山天慶道觀”的牌坊這裡進去,去登太平山,我們一路前行,路的右側有一個山頭被稱為“獅子山”,經過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後來登太平山的時候,在臺階上回眸倒是真的有點像。本邑人士陳時樞有《世獅吼日》詩:“桐嶺峰前獅子頭,雄姿威武鎮千秋。面東張口迎紅日,兆報年年慶豐收。”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炎炎夏日,烈日當空,路無遮攔,又值臨近中午,很多蕩友不再前往。走著走著最後剩我,班長,王兄與徐秘書長四個人登上太平山。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走的這條是新建的在其東邊,山路花崗岩砌就,外側建有石頭的護欄,比較好走。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上山的半路有一筒茯茶,旁邊放了一些一次性的紙杯,走的口渴的我一下子喝了三杯,我想肯定是道觀裡的修道者放的,後來印證了我的猜想。就這樣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大概走了二十來分鐘抵達山頂“天慶道觀”。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天慶觀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天慶觀,位於瑞安桐溪太平山。始建於宋,明、清年間擴建,公元一九八五年重修。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天慶觀有多個傳說版本。一種說法是,明朝時有王剛、王英兄妹在此立寨,劫富濟貧,福佑平安。被官府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於是派官兵圍剿山寨,因地勢險要,防守嚴密,數攻不下。後來,官兵改用圍困,過數月,還見山寨上炊煙裊裊,於是,解圍而退。後來,王英老死山寨,百姓築廟塑四面的王英像以祀,稱“四面娘娘”,保佑四方太平。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另一個說法是明·嘉靖年間,朝政腐敗,溫州知府何文淵的副將王剛和他的妹妹王英揭竿起義,在太平山上結寨聚義,劫富濟貧,多次打敗前來圍剿的明政府軍隊。明朝皇帝無計可施,只好派員前來招安。當時王英已經英年早逝,朝廷就封她為“鬥母天尊”,把他們聚義的山寨改為“天慶道觀”。一個說是百姓塑的,一個說是皇帝封的。我想大體意思一樣,也反應中國幾千年來百姓祈求與皇恩浩蕩是一致的願望。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抵達天慶觀,道觀裡的人見我們到來,非常熱情好客,給我們倒開水,拿毛巾,從水井裡面打水給我們洗臉。指點我們下山走陰涼的古道,講述道觀的歷史。一打聽上來的半路上茯茶果然是這裡的一位老者放置的。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觀前有塊盤龍石,站在這裡陶山與桐浦片的山水田園一覽無遺。盤龍石邊上是石桌石凳,供人們品茗論道。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左側一個標有“文昌閣”的小牌坊。上書“文昌賦文名頤金榜,魁星硃筆點攞文章”。道觀門臺上有一楹聯:“獅臥平山祥雲恆集,人居仙府道法宏開。”上聯“獅臥平山”指的就是獅子山,下聯的“仙府”指的就是天慶觀。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進入道觀,起先一驚怎麼左右是四大天王,莫非是寺廟?一打聽確認這裡是道觀。四大天王來源於佛教,傳入中國就被中化了,成了守衛天庭的神將。明朝道教徒寫《封神演義》時,大筆一揮就把佛教的四大天王給歸順了。中國道教又是出了名的多神體系,天慶觀裡就有“鬥母天尊(四面娘娘)”。道教宮觀尊重明朝傳統,符合一下百姓的期望,塑一塑也沒什麼了不起。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裡面還有大羅寶殿。佛教大雄寶殿是因為佛陀釋迦牟尼被稱為“大雄”,道教的大羅寶殿是因為神仙住在大羅天。道教認為宇宙之間,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層為大羅天。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太平山古道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太平山古道,是桐溪村登太平山的古道,起點桐溪村,終點為天慶觀。是我們四個蕩友登天慶觀後下山的路。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在天慶觀裡休息了一會後,我們覺得實在是太熱了,就問老道長,是不是還要其他路可以走,因為上來的是新建的遊步道,兩邊都是光禿禿的,這樣的天氣實在是太曬了。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老者問我們去哪裡?我們說去桐嶺村的嶺根自然村,他說可以從山門的右側下山,走一段後右拐,這條古道曬不著。隨即我們就從這裡下山了。只是我們走的快沒有發現右拐的岔口,徑直走到桐溪村罷了。但也沒有枉費精力,因為我們發現了另外一條古道-太平山古道(呵呵,是我們給取得名稱)。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古道塊石構築,除快到天慶觀的時候連續有九個彎道比較陡以外,大部分地方比較平緩。古道基本完好,部分破損的地方被村民以水泥修復。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這條古道是有歷史故事的古道,既有明朝王氏兄妹山寨的傳說,又有抗日曆史的記載。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這條古道是漂亮美麗的古道,古道位於有小西湖美譽的桐溪水庫邊上,我們從上邊下來,有的路段可以看到水庫的倩影,只是因為帶的是手機,未能攝下其美景。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這條古道是陰涼的古道,兩旁樹林茂密,遮天蔽日,炎炎夏日裡有一絲清涼,是夏天登山的好去處。如若走環線,可以從桐溪村這邊開始登山,大約需要四十多分鐘可以抵達天慶觀,在道觀另一側“文昌閣”牌坊這裡下,可以回到桐溪村。當然從另一側新建的遊步道下山,沿高桐路的右側公路下山也可以走到桐溪村。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一直下行走著走著,路旁樹林裡發現不少紅綢帶的驢友登山標誌,不知是往什麼地方穿越的。快抵達山腳的時候,有兩處破舊快長滿青苔爬滿藤蔓的房子,顯示這裡曾經的滄桑。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返回嶺根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從天慶觀下山,本來依照老者的指點,我們應該是要右轉去甌海桐嶺嶺根自然村的。可惜我們沒有找到岔口,只得下山到山的另一邊桐溪村。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桐溪村距我們停車的桐嶺村只有四五公里,有車的話也就十來分鐘就可以了。對此,我,王兄以為這裡與市區一樣,叫車比較方便,拿出手機就去尋找網約車,想不到很長時間沒有回應,想想畢竟這裡不是市區。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隨即打聽是不是有公交車,經村名指點說陶山到溫州的車經過這裡,但要到前面的路口乘車。隨即我們四個人一起沿村裡的公路往外行走。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的左側是桐浦平原,這是一爿爿美麗的田園,面積很大,遠遠地望去遠處群山迤邐,藍天白雲下田園精美,最讓我們感覺到驚喜的是這裡有很多的白鷺,青山碧水間,田園風光裡一行行通體雪白的白鷺展翅飛翔,如果我們豎起耳朵聽還能聽到它們的陣陣鳴叫聲,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生態風景畫。如果不是這樣烈日當空,這裡定是最佳的田園風光欣賞處。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走了一段路後,我們並未找到公交車的站頭,隨即叫了一輛農村的三輪機動車回嶺根。說是機動車,我們覺得更像是一輛大篷車,雖然一路顛簸,但還是開心快活,四個人擠在大篷車上。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老師傅給我們講述太平山的來歷,說我們走過的這些田園原先都是海與灘塗,後來慢慢變成平原田野的,應該是先有太平山與天慶觀,後來才有桐浦平原,一方面說明天慶觀的歷史悠久,另一方面也說明滄海桑田。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我們在車上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此時,如有一把樂器,哼著歌曲,彈著琴絃過一會吉普賽人生活,就會顯得浪漫,也會消除一個上午登山後的疲倦,就這樣十來分鐘我們回到了嶺根。

走桐嶺古道,登太平山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