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優秀的人,都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泰國一名女護士穿超短裙救人的視頻被上傳到網上,許多網友指責其衣著暴露,救人姿勢不雅,有傷風化。

由於女孩當時正在附近逛街,衣著休閒,看到有人昏迷立馬上前對其進行心肺復甦,直到昏迷男子被抬上救護車。

越活越優秀的人,都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但面對網上的批評,最後迫於壓力,女孩不得不出來道歉,說“當時只顧著救人,也沒想到自己的服裝會造成什麼問題。”

但是,這個救人的女孩真的有錯嗎?

面對一個生命和時間賽跑的病人,你是會選擇立馬救人還是換了衣服再救人?有什麼比把一個垂死的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更重要呢?

希望女孩的善良不被網絡暴力所侵蝕,希望她在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依然可以伸出援手。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忙著去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對負面評價尤其看重,如果別人批評了你一句,你可能會一蹶不振好幾天,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01

為什麼有人會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

越活越優秀的人,都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01

消極的自我感

自我感 (A sense of Self),指一個人對自我的整體認知和感受,包括我是誰,我如何看待自己,我是否有能力,有價值,我對自己的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等等。

一個人在出生之後,最初自我感的確立,來自於父母的鏡映。孩子需要父母像面鏡子一樣,告訴自己是誰,自己好不好,是否是被愛的。生命早期,通過父母的反饋,我們才知道我們是誰。

  • 如果父母的反饋總是積極的,正面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很好,有很積極的自我感。

  • 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反饋總是消極的,總是批評,忽視,不穩定的對待,甚至是虐待,孩子就可能就會內化許多負面的感受,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

長大之後,那些自我感缺失,不穩定或不完整的人,會尤其在意外界的聲音。他們的目光總是習慣於投向外界,希望從外界的反饋中去確定自己是誰,自己是否有價值。

這是因為,在生命的早期,他們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確定,來形成穩定的積極的自我感。

如果自我感需要通過外界的評價來獲得,那麼可能會讓你失望了。因為,外界的評價永遠是不確定的,今天有人誇你,明天可能就有人罵你。

02

自我感缺失帶來的不良行為模式

自我感的缺失或不穩定,會在成年之後,極大的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而這些不良的行為模式,也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從而導致我們內心陷入更大的困境。

(1)害怕負面評價:避免在關係中被傷害

我有一位來訪者,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乖”孩子。她在關係中從不說“不”,當別人提出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她也從來不會拒絕。

“因為拒絕別人,別人可能會不高興。”

“不高興會怎麼樣呢?”我問。

“不高興可能會破壞關係……他們可能會傷害我。”她說。

這位來訪者成長於一個動輒打罵的家庭。她小時候為了避免被打罵,需要時時看父母的臉色,儘量不招惹父母生氣。

從小習得的“生存技能”,導致她在長大以後,在人際關係中,也變得順從忍讓,不敢“招惹”別人。一旦遭遇了別人的負面評價,或是人際間的正常衝突,她小時候的恐懼情緒就被激活了。

因此,她通過努力扮演一個“和善”的人,來回避別人的負面評價,和人際間的衝突。因為這些,會讓她想起小時候被父母暴力傷害的記憶。那種記憶太痛苦,太可怕。

(2)期待正面評價:渴望愛的連接

還有一些父母,總是喜歡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較。

當一個孩子拿著考了99分成績的試卷回家,父母不但不表揚不鼓勵,反而問:“怎麼隔壁家的小明都是100分,你才考99?”

當這個孩子拿了100分的試卷回家,父母又說:“如果可以回回都考100分就好了。”

棍棒教育,鞭策教育,是多少父母信奉的準則。

於是孩子內心中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像“考100分”一樣,來向父母證明自己。這其中的情緒很矛盾,也許一方面有憤怒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是渴望父母能夠認可自己,愛自己。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也可能會習得強迫性重複,非常努力的工作,以期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

但是他們會發現,即使獲得了正面的評價和肯定,對他們來說好像永遠都不夠。他們的內心總是覺得缺了些什麼,不斷的在追尋,期望把這個缺失給填滿,卻發現,怎麼也填不滿。

因為他們真正缺失的,不是正面的評價和肯定,而是最初的愛的連接。

02

心理越成熟,越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原生家庭造就的自我感缺失和不穩定,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良的行為模式。

那麼,已經離開原生家庭的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內心變得強大起來,不那麼在意外界的評價呢?

01

提升現實檢驗力:你不好並不是事實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第一次聽到關於你“不好”的評價是什麼時候,是什麼場景,是誰說的,Ta為什麼要這麼說?

如果長期有一個人說你不好,或者你比較看重的人說你不好,即使只有一次,也是有殺傷力的。

你可能已經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而從未想過你是不是真的不好,也許,當你長大後,每當遇到挫折或犯了錯誤時,你就會不斷強化這個聲音,告訴自己,“看吧,我真的不夠好”。

但是,難道Ta說你不好,你就真的不好嗎?

你需要意識到,這個評價你的人帶有什麼樣動機和情緒。也許Ta在評價你不好時帶有攻擊性,Ta通過用挫傷你自尊心的話來攻擊和貶低你,背後有Ta自己的目的或情緒。也許,Ta可能自己就是一個心智不健全的人,而你“不好”並不是客觀事實。

你需要學會去分辨哪些是你的問題,哪些是Ta的問題。

哪些是別人的惡意攻擊,哪些是善意的提醒,如果是前者,學會保護自己,必要時還擊回去。如果是後者,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而不要過多陷入自己我懷疑。

當然,當你無法分辨時,你也可以去找到社會支持的幫助,你可以去找朋友,戀人,同事,諮詢師,去向他們尋求客觀、公正的確認,以此區分什麼是你想象的,什麼是真實發生的,什麼是別人的問題,什麼是自己的問題,從而來提升自我的現實檢驗力。

你會逐漸認識到,你腦海裡“不夠好”的聲音是曾經別人給的傷疤,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02

說“不“並不會影響關係

自我感缺失的人總是希望通過討好別人來“換得”讚許。也許,你害怕遭到排斥,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因為這要冒著令對方不快的風險。也許這背後有這些信念:

“如果我拒絕,對方會生氣。”

“如果他們生氣,他們會傷害我。”

“如果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會鬧翻。”

但是,難道說“不”必定會破壞關係,遭到傷害嗎?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當你的正當權益受到了損害時,你可以試著去挑戰這些信念,比如,如果我說出了真實想法,我們真的會鬧翻嗎?如果因為這樣就鬧翻,Ta真是值得交往的人嗎?如果鬧翻了又怎麼樣呢,難道我沒有力氣回擊嗎?

當你直接表達你的態度後,結果你可能會驚喜的發現,對方說:“哦抱歉,我沒有想到過這會讓你不舒服,下次我一定注意。”

對這些固有信念的調整和修正,會讓你逐漸學會不帶挑釁地說“不”,不帶歉意地去要求某些事。既尊重別人的想法,同時也不帶懼怕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

越活越優秀的人,都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03

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學會愛自己

你的目光太多投到外界,總是在和別人的比較,總是在為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這樣,難道不累嗎?

活在和別人比較,滿足別人期待的無底洞中,永遠都不會有出口。

那應該怎麼辦呢?

試著將注意力重新專注到你自己身上。並學會在這種專注中,真正的去接納自己,愛自己。

你可以試著更多的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什麼能讓你感到快樂和滿足,去做真正能讓你開心的事。

當你全身心投入到這件事中,沉浸在忘我的狀態中時,才不會去在意外界的聲音,才有可能體驗到一種真正的平靜和幸福,也就是在這種全然的平靜和幸福中,你也才會體驗到自我的完整性。

所以,我們要學會將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不為別人的評價,只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專注個人成長。北大臨床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北師大文學碩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