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蝦稻共作”站在湖北農業的風口。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走近風口,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9月13日,全省種業、飼料行業、大米加工企業、水稻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的近200名代表來到荊州石首市高陵鎮石安村,現場觀摩種植大戶劉勇的“蝦稻共作”實驗。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一茬看似尋常的農事,之所以吸引業界的目光,還得從一家武漢種子企業說起。這家名叫武漢弘耕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耕種業”)的企業,專注於蝦稻產銷,擁有自主研發、種子生產、種子銷售的全產業鏈、專業化隊伍,並在武漢、公安、福建、湖南、海南、廣東等地建有種子科研、生產、加工基地。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近幾年來,我們以蝦稻共作為企業發展的風向標,構建從種子到餐桌全產業鏈體系,通過不斷的深耕細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蝦稻高產、保優防毒、綠色無公害的生產技術完全解決方案和全產業鏈整合模式。”“弘耕種業”總經理趙軍介紹說,依託適合於蝦稻共作模式的以泰優398為代表的高檔優質稻泰優系列品種、以五優308為代表的高產優質稻五優系列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弘兩優822等品種,公司可以為蝦稻種養大戶提供優質蝦稻和從種子、栽培到銷售的系列化服務。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一隻蝦,一棵稻,一粒米,一條粗長的產業鏈。

鏈的中心是稻。

稻的上游,是蝦種、蝦飼料和養蝦技術。

稻的內核,是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

稻的下游,是大米加工、銷售等業態。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於是,有“弘耕種業”的地方,便自然而然出現這樣一種景觀:蝦稻共作田間,時有蝦飼料商、蝦種企業或者是有機肥料商、大米加工商的身影閃現,全產業鏈緊緊圍繞“蝦稻共作”,娓娓“稻”來。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據介紹,自2014年至今,“弘耕種業”通過種業公司提供優良種子及技術服務;種植大戶生產優質稻穀;米業公司加價收購稻穀、品牌營銷大米、提高附加值,力促產業鏈各環節良性互動,提升系列產品的全產業鏈價值。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與其說我們賣的是種子,還不如說我們賣的是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和附加值。”趙軍說,通過這種模式,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資源配置。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正是因為“戀”上了“弘耕種業”的全產業鏈模式,劉勇才試用泰優398新型移栽模式。“去年,我缺乏種植經驗,選用長生育期的中稻品種與小龍蝦養殖做配套,結果蝦後稻產量遠遠低於預期。”劉勇說,今年在“弘耕種業”的指導下,試驗取得實效,不光小龍蝦賣出了好價錢,稻穀以高於市場價10元/百斤的價格,被京正糧油全部收購。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種好,種好,米才好,價才高。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觀摩會上,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京正糧油、國寶橋米、康宏糧油、知音糧油、北港米業、金祥米業紛紛表示定購泰優高檔優質種子和稻穀的意向。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眼下,湖北“蝦稻共作”站在風口上。

據介紹,近年來,我省探索出“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生態環保”的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了貢獻。全省發展蝦稻共作、稻漁種養面積561萬畝,位居全國第一。蝦稻共作、稻漁種養專業合作社有1556家,種養大戶有10000多家,小龍蝦加工企業50家,初步形成了小龍蝦全產業鏈。預計到2020年,全省蝦稻共作、稻漁種養規模發展到700萬畝,實現畝產千斤稻,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機遇面前,“弘耕種業”躊躇滿志。


湖北蝦稻共作誕生“弘耕樣本”


趙軍表示,願意與全省各地種業、米業和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分享蝦稻高產、保優、防毒、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完全解決方案,共同打造可供廣泛複製的蝦稻共作“弘耕樣本”。(文/項俊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