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資本注資2.4億元廈門見福便利店,占股20%

2018年5月4日,海峽導報記者瞭解到,紅杉資本已經注資廈門見福便利店,佔股20%,且給見福便利店做出了大約12億元的估值。

增資之前,廈門見福連鎖管理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增資後為1.25億元人民幣。新增股東為北京紅杉盛德股權投資中心,出資2500萬元,佔股20%。

雖然註冊資本不能體現出市場對於企業的估值,但它的股份結構可以反映出各方股東的持股比例。上述增資則意味著,紅杉資本正式投資見福便利店。

紅杉資本注資2.4億元廈門見福便利店,佔股20%

業內人士表示,此番融資,資本給見福的估值大約為12億元。以此估值和20%股權推算,見福此輪融資或可得到2.4億元人民幣入賬,現金流將得到極大的充盈。

據瞭解,見福便利店創立於2006年,是目前福建規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在廈門、龍巖、漳州、泉州等福建各地都設有事業部,並於2017年入駐江西,目前見福便利的門店有1300多家,80%以上是加盟店。

有了資本助力,又在新零售的“風口”,見福便利店佈局顯示出加速態勢。“五一”前兩天,近100位見福人員匯聚見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一同見證見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工程——辦公綜合樓、鮮食與冷鏈物流中心的開工動土儀式。

紅杉資本注資2.4億元廈門見福便利店,佔股20%

該物流配送中心共分兩期進行建設,已完工的一期工程包括烘焙廠、常溫配送中心、研發樓三棟大樓。此次開工的二期工程將包括鮮食廠、冷鏈倉庫、常溫倉庫、綜合辦公樓四棟大樓。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就在紅杉資本注資前後,見福便利店便與臺灣冷鏈協會、康聖工程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崑山天基空調製冷有限公司、金財通商務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見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工程——鮮食與冷鏈物流中心建廠設計規劃的合作框架協議。

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是傳統便利店向新零售靠攏的動機。導報記者瞭解到,去年至今,見福聯手微軟,上線人臉識別會員系統;同年10月,見福便利店與臺灣冷鏈協會、7-eleven、全家鮮食供應商達成合作,自建鮮食工廠,最終做到與臺灣 7-eleven同步、同款上新。

見福便利店取得今天輝煌的成就,離不開其創始人張利在快消品這行的深耕細作。1962年,張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84年畢業於西北輕工業學院玻璃專業,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在啤酒瓶廠,正式接觸製造業。91年,張利所在的啤酒瓶廠與同安銀城啤酒搞聯營,張利作為乙方代表來到了廈門,出任同安銀城啤酒副總經理。

紅杉資本注資2.4億元廈門見福便利店,佔股20%

1997年,張利離開銀城啤酒,進入商品批發業,主批雪津啤酒,同時兼批娃哈哈、紅牛飲料和統一泡麵,“當時量走得還可以,在省內經銷商排名中都能排在前面”,尤其是雪津啤酒,更是他的立家之本。廈門最早的雪津啤酒就是他在1997年引進來的,決定轉行做便利店的時候,他批發的雪津啤酒數量已經在經銷商中名列前茅,一年能穩賺上百萬元。

2003年,張利到廈門大學深造EMBA,在“微笑曲線”戰略課程中,他被洗腦了。“微笑曲線”給學員們灌輸了一條道理:“微笑曲線”中“弧底部分”的全球製造已經供過於求,產業的未來只能集中在“往上翹”的研發和營銷兩端。

2006年,張利在廈門烏石浦開了第一家見福便利店。當時的廈門便利店行業,其實已是硝煙瀰漫,有美資的,有臺資的,還有廈門本土的,都有幾十家門店各自形成割據勢力,彼此之間已經交戰多年,對剛起步的見福來說,他們都是廈門的大哥大,而自己就是一個根本不被放在眼裡的小弟。

張利見證見福便利店數量增加的過程,到第二年,見福開出了11家門店,到2011年,見福門店總數不滿50家。熬過了最初的艱難日子,後來見福便利店進入快速開店階段,到2017年已經超過1000家,門店遍佈全省各地,成為福建省最大的連鎖便利店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