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西徵到多瑙河,是靠什麼和國內聯絡的?

風過花飛


在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軍隊中,

傳令兵(驛遞夫)享有很高的特權,被稱作“箭一樣的傳令兵”。每次蒙古大軍出征,沿途都會設置驛站,擔負通信勤務的傳令兵縱馬奔馳,為力求迅速還會在馬脖子下面懸掛銅鈴,離著老遠下一個驛站聽到鈴聲就立刻備好新馬為其換乘。

在軍情特別緊急的情況下,蒙古傳令兵一晝夜就能跑出400裡,沿途無論遇上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族,都必須無條件地自覺為前者讓路。如果傳令兵的馬疲勞了而下一個驛站未到,則可隨時隨地就地徵集馬匹,即便是蒙古王公也要把最好的快馬提供給他使用

在一定距離範圍內,蒙古傳令兵秉承的是“換馬不換人”的原則,即縱馬飛馳時會用繃帶裹緊頭部和身體,甚至在馬背上飲食、打盹,以此儘量爭取和縮短通信時間。

但需要說明的是,蒙古大汗(除了成吉思汗親征之外)並不過多幹涉前線指揮官的決策,比如1236年發起的“長子西征”,大汗窩闊臺就全權任命拔都為統帥,速不臺為副統帥,大多數時候蒙古傳令兵傳達的都是他們下達的戰術指令,比如調集糧草補給、派出分遣隊四外攻伐掃蕩,這個通信距離一般都不會很遠,至多也就數百或上千裡而已

實際上,從成吉思汗遠征開始,蒙古軍的後勤補給就基本靠著“以戰養戰”來解決,而非萬里迢迢地從東亞國內運來。還說“長子西征”——後方補給基地就位於欽察草原(黑海以北至鹹海以北,主體部分位於今伏爾加河下游),由此地前往東歐最近距離還不到1000裡,通信難度和後勤壓力都不算大。

而且,“長子西征”時蒙古軍先花了很長時間從各地集結,然後用了2年時間橫掃羅斯諸國,再之後就撤兵回欽察草原補給休整了半年,才又殺回東歐。轉過年來(1240年),“長子西征”各部有的繼續休整,有的返回蒙古高原,

剩下的人馬繼續攻打波蘭、匈牙利已經屬於“臨門一腳”的家門口戰鬥了。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時候蒙古傳令兵同時也是偵察兵,遠征花剌子模時蒙古軍斥候反覆多次地來回翻越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之間的高山雪谷,以便及時將獲取的敵方情報傳送給後方。史載,他們在深可沒腰的厚厚積雪中艱難行軍,

為防寒用牛皮包住馬腿,人則穿上雙層毛皮大衣。冷的實在受不了時就用小刀切開馬的血管,吸喝取暖後再把血管封閉起來。

蒙古軍斥候的偵察範圍很廣、距離很遠,通常呈扇面散開深入敵方縱深一二百里之遙,他們一面沿途蒐集各種情報,尋找清潔水源、安全宿營地和豐美草場,一面清除敵軍巡邏隊和小型定居點,以免洩露己方主力動向。他們既是蒙古大軍的“尖刀”,也是統帥的一雙雙“眼睛”,隨時將敵情動態快馬傳遞迴後方統帥部。

另外,往返與歐亞大陸之間的各國商隊出於自身利益,也往往被蒙古汗國收買併為其效力,幫助蒙古軍蒐集情報、傳遞消息


網言軍事


蒙古軍隊西征到多瑙河,是怎麼和本部保持聯繫的?又是怎麼保證不迷路的?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在蒙古西征的時代,人類沒有任何遠距離實時通訊手段,但行軍打仗,前後方進行一定溝通,同時瞭解軍事行動所在地的地形又是絕對必要的,那麼蒙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蒙軍如何實現遠距離通信?

蒙軍的遠距離通信體系其實對咱們中國人來說是很好理解的,因為這個系統就是中國古代的驛站體系,只不過蒙古人當時把這個體系發揮到了極致。

蒙軍用的信使和快馬

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無論蒙軍攻擊到何處,為蒙軍服務的驛站就會建到何處。在蒙軍的驛站裡,會時時備有充足的馬匹和糧草,一有信使從上一個驛站抵達,就會立即有人接替他騎快馬將消息傳遞下去,而之前的信使和馬匹則可以在驛站裡得到充分的休養。在《馬可·波羅遊記》裡,也曾不吝筆墨對元朝驛站體系之完備做了詳細記載:


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餘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

蒙元時期信使在驛站所用的令牌

而這樣的驛站在蒙軍西征的沿途也都有設立,這樣一站接一站的傳遞,保證了蒙軍從蒙古草原到多瑙河之間的各種消息都能以當時最快的速度得到傳達。比如一些史料記載,在蒙軍西征時其大汗窩闊臺在蒙古本部突然死亡,而這個消息大約只用了一個月左右就傳到了在中歐維也納附近的蒙軍前哨營地,而這兩地之間的距離足有六千公里左右。這種速度在當時絕對是超神速了。

蒙古人如何獲知歐洲地理知識?

通訊問題可以通過驛站解決,但蒙古人又是如何獲知歐洲相關的地理知識的呢,為什麼他們在歐洲轉戰無數地區卻沒有迷過路呢?在這裡桃花石雜談可以對大家說,在任何一個時代,如果哪個人或者哪一群人實現了那個時代最巔峰的成就,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或者他們肯定擁有一些那個時代最先進的工具,蒙古征服也是如此。

威尼斯商人可能曾經賣了整個歐洲

當時四處征戰的蒙古人,並不只是一群只知殺戮的莽夫,他們在當時也通過交易利用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情報體系。在公元1221年,蒙古第一次西征時打到了裡海周邊,而當時在這裡,有一些來自意大利威尼斯的勢力存在。威尼斯在當時是一個海洋貿易城邦帝國,在歐洲和西亞許多地區都有有其武裝貿易據點,在裡海周邊也不例外。而在這裡,蒙古人和威尼斯人碰到了一起,但大多是商人出身的威尼斯人卻顯然比很多其它民族有手腕的多,他們沒等蒙古人打上門來就主動派出代表團和其接觸,併成功地和蒙古人達成了一項協議,蒙古人允許威尼斯人在其征服的土地上做生意,並幫助摧毀其競爭對手的商業據點,而交換條件則是威尼斯人利用其在歐亞各地設立的商業據點,將蒐集到的各國情報,特別是歐洲和羅斯諸國的各種戰略情報提供給蒙古人。

馬可·波羅到中國的傳說也和威尼斯與蒙古之間的盟友關係有關

通過這項交易,蒙古人在後來的十幾年中獲得了大量關於羅斯諸國和歐洲的相關知識,為公元1235年開始發動的第二次西征打下了基礎。所以在蒙軍發動第二次西征的時候,其實對羅斯地區和中歐的地理和戰略力量已經有了很充分的瞭解,甚至可能都擁有相當數量由威尼斯人提供的歐洲地圖。


所以其西征才能開展的如此順利,而且行程萬里也基本沒有發生迷路的現象,這其實也要歸功於蒙古人對當時全球最先進情報系統的成功利用了。


桃花石雜談


遊牧民族對於辨識道路有天然的特長,只要認準方向,沿著河流、山脈等固定地標,做到不迷路是正常的。蒙古帝國一人數馬,輪換著奔馳,每天數百里不在話下,萬里之地,到後方也就是數十日的時差。當然,這樣一來,確實消息會來的比較遲。所以蒙哥死的消息傳到西征前線還是頗有一段時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