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日本岡山縣立美術館典藏有以雪舟和浦上玉堂為首,與岡山縣有所淵源之畫家的水墨山水畫,且蒐集了他們所憧憬學習的中國繪畫,於多次展覽會中加以介紹。其中,1993年10月入藏的玉澗《廬山圖》,可謂館藏水墨山水畫名品的代表,而同為館藏的雪舟仿玉澗《山水圖》(重要文化財),則是自玉澗習得潑墨技法的作品,足見作品間有深厚的淵源關係。此外,廬山所在的江西省和岡山縣於1992年締結友好合作關係,25年來亦持續相互交流。本次展覽正是以“廬山”為著眼點,於流傳日本各地的書畫名品中,加入現代畫家山部泰司筆下新的風景表現觀點,由新的角度介紹山水畫的魅力。

1958年生於岡山縣的畫家山部泰司,在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歷了“關西新浪潮”的多樣藝術表現活動,以單色風景畫為中心,追求繪畫的各種可能性。近年來則憑藉與(傳)董源《寒林重汀圖》之相遇,製作出大尺幅(259×388釐米)的《橫斷流水圖》,繼而發表習自(傳)李成《喬松平遠圖》(澄懷堂美術館藏)的《巖與松 平遠圖》等,令人感受到水和大氣之躍動的繪畫表現上呈現出新發展。2016年夏天,他實際到訪廬山,於當地獲得靈感,又創作出系列作品,並以和雪舟有淵源的寶福寺(岡山縣總社市)為展覽會場發表。2017年5月,他以畫風具備了與古典名作相通之魅力而受到好評,獲得第30回“京都美術文化賞”。此外,他還繪有陶淵明、李白、白居易等的名詩,以及表現儒、釋、道三者相遇的“虎溪三笑”等畫題,在“廬山”此一日本亦視為嚮往之地而持續受到歡迎的主題中,加入自身作為現代畫家的新詮釋,致力於大型作品之製作。

本次展覽會場分為三個單元,對合計約70件的中國宋元以迄日本近代的書畫名品和現代畫家山部泰司的作品加以介紹。其中,“中國山水畫的世界”單元,主要介紹宋元時代的山水畫名品,及山部泰司從中獲取靈感而製作的作品,讓觀眾盡情沉浸在穿越千年時空、相互共鳴的繪畫空間之中。“令人憧憬的廬山”單元,呈現以廬山為主題的作品,其中系以玉澗《廬山圖》為首,共含括中國明清時代以迄日本近世、近代甚至現代的作品。“山部泰司的現代山水”單元,則是由山部泰司曾致力投入的現代性表現活動,到使用紅色或深青色等有機性單色繪畫表現的發展過程中,按年代順序展示其帶有“山水畫”共通要素的作品,特別是其在山水畫上採用帶有嶄新視點的手法,相當值得注目。

展覽期間,也將同時舉辦豐富多彩的相關活動。其中既有本館與岡山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共同主辦的紀念研討會,也有畫家山部泰司與來賓的對談活動,甚至還有能品嚐廬山特產上等茶的茶會。誠摯邀請大家前來會場體驗廬山藝術、文化之豐富,並親身感受現代作家所挑戰的大尺幅“廬山圖”等。盼藉由現代畫家真摯的表現,與流傳久遠的中國繪畫和以文學信仰聖地“廬山”為題的書畫名品相互應和,讓本次展覽成為體會山水畫世界的寶貴機會。以下擇數件精彩展品,供讀者先睹為快。

(傳)董源《寒林重汀圖》

重要文化財,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五代時期,山水畫分南北兩大流派,李成為華北山水畫派代表,南唐畫家董源(約 934—約962)則是江南畫派的開山始祖。此幅《寒林重汀圖》正是董源描繪江南實景山水的典型代表。畫家利用河流將畫面分割成水平疊架的空間單元:下方近景為沙岸蘆荻;中景有木橋和小徑通往位於隆起之山坡和寒林後方的村舍;遠景可見丘陵左右兩旁臨近岸邊的水村及停泊的小舟;再遠處則是溪岸重重,予人一望無際之感。

董源可以說是“用光線作畫”的魔術師,他善於利用柔和的長披麻皴線條、墨點和大量暈染,製造物象在溼潤空氣中的迷濛感,並經常以夕陽餘暉斜照的江南景色作為繪畫的主題。其作品曾讓北宋文人沈括(1031—1095)驚歎不已,而留下“其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的記述。

燕文貴《江山樓觀圖》卷

北宋,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燕文貴(約967—1044),浙江吳興人,原為軍中僕役,後於太宗朝駕舟至京師,由高益薦入翰林圖畫院。他以擅畫山水、屋木、舟車聞名於時,人稱“燕家景緻”,乃李成之後與范寬並列的兩大華北山水畫派主流。現藏大阪市立美術館的《江山樓觀圖》,卷末署有“待詔□州筠□縣主簿燕文貴□”,為學界公認燕文貴唯一傳世真跡,亦為存世最古老的紙本山水畫長卷。

此卷前半段以“平遠”構圖表現長岬汀洲、水榭亭臺的江南風光,卷尾則轉換為以“高遠”構圖描繪北方山水千巖萬壑的宏偉景觀。整幅畫由山川、屋木、峽灣、沙洲、行旅者等各種豐富的細節所構成,佈景巧妙、描繪精緻,忠實呈現同時代人劉道醇所描述的“大不盈尺,舟如葉,人如麥,而檣帆槔櫓,指呼奮踴,盡得情狀。至於風波浩蕩,島嶼相望,蛟蜃雜出,咫尺千里”之情狀,相當引人入勝。

玉澗《廬山圖》

南宋,重要文化財,日本岡山縣立美術館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若芬,號玉澗,浙江金華人,是南宋末至元初的畫僧。據說他修習天台宗,曾任上天竺寺(位於浙江省)書記,後遊歷各地創作山水畫,並於圖上賦詩。此幅《廬山圖》的表現手法,是在滲入絹地的墨面上,加以濃墨皴擦的筆觸,表現群山向後深入之感及雲霧動態,由此展現潑墨那不拘於表面暈染效果的豐富表現。畫上自題七言絕句開頭“過溪一笑”一句,系基於駐錫廬山東林寺的東晉僧人慧遠與陶淵明、陸修靜的“虎溪三笑”典故,詩末“爐峰香”一句則讓人想起了李白和白居易詩所吟詠的香爐峰。本圖曾流傳至京都廣隆寺的西林坊。1653年,當時的收藏者佐久間將監真勝為了把此圖當成茶席的掛飾,經與狩野探幽討論後,將之割裂為三幅。本圖即是由裁去瀑布的主要部分所構成。此後,其先經酒井忠勝之手,再被轉獻給幕府,繼而渡過幕府末期的動亂,於岡山覓得安放之地。在本次展覽中,此作將緊鄰摹寫其割裂前樣貌的《廬山圖抄本》(根津美術館藏)一同展示,供觀眾遙想其本來面貌。

石濤《廬山觀瀑圖》軸

清,重要文化財,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石濤(1642—約1707)本名朱若極,明朝皇室後裔,生於廣西桂林。其父靖江王朱亨嘉於明末之際死於兵亂,當時年幼的石濤遂被送入佛門出家,嘗遊歷安徽宣城,後遷居金陵、揚州等地,交遊廣泛。他擅畫山水、花果、蘭竹,筆意狂縱恣肆,用墨淋漓多變,提倡我自用我法,孕育出獨特的山水畫風。

《廬山觀瀑圖》即石濤少見的巨幅立軸,以雲海間的瀑布與燦然生輝的香爐峰為主題。畫中危巖聳立,飛瀑高懸,底部細心勾勒出兩位觀瀑者,一位駐足觀瀑,一位策杖而坐。此畫系根據他過去登臨廬山的真實感受,以自身獨特的畫法繪成,筆法秀潤,淡墨與淡色交替皴染,煙雲氤氳,巍峨壯觀。自題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系由不同角度吟詠廬山仙遊之境的豐富色彩,正與本圖中前所未見的色彩相應和。而在追記的跋文中,石濤則提到他曾見過好幾幅北宋郭熙的作品,卻沒什麼特別的感覺。話雖如此,從這件作品雄偉的構圖及重複疊染淡彩(淡墨)的技法,仍能看出石濤對宋代山水畫的借鑑。

山部泰司《巖與松 平遠圖》

2015年,畫家自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這是一幅與(傳)李成《喬松平遠圖》有關的畫作,源於山部泰司在澄懷堂美術館首次見到該畫時所萌生的奇異感受:“我第一次見到李成《喬松平遠圖》,便感受到這件作品的天空與大地之間,有一股非同尋常的力量。在面向畫面的左側,可見到樹枝前端彷彿被截斷、呈橫向擴展的松樹,右側則畫有橫臥於傾斜地面的樹木及遠處的小樹。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自己的身體飄在那棵小樹上空的情景。身體的飄浮感,則與兒時所見的夢中記憶相通。在那夢中,宇宙從無限的遠方開始變成結晶,存在著一股金屬的宇宙逐漸逼近自身的恐怖感。來到夢境的尾聲,我的心臟變成了金屬,時間就此停止。那一刻,我的存在消失了,和宇宙合而為一。”

在此幅作品中,畫家於《喬松平遠圖》那原本看似被截斷的松樹上方,製造出可供枝葉伸展的空間,並讓遠景的樹木隱沒於光中。前方支撐起松樹的岩石,則與流水的意象相重合。如此完成的作品,正是對《喬松平遠圖》這幅在不經意間將觀者由近處邀請至宇宙盡頭的作品致敬。

山部泰司《雲煙觀瀑圖》

2018年,畫家自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此件作品繪於兩幅200號畫布拼接而成的縱幅上。畫中所描繪的物象,除了近處的松、遠處的山及湧動於雲煙之間的瀑布,最引人注目者,當屬畫幅上半部自左往中央延伸的巨大松樹,尤可留意的是它的上方和左側看似被大幅度裁切,不禁讓人錯覺畫作本身彷彿是由好幾倍大的作品中截取下來的局部。這種表現手法雖非畫家所獨創,其背後卻隱含了他對於繪畫觀看方式的思考:“無論什麼樣的作品,繪畫就是通過帆布這個矩形框架來截取世界。但只要想象框架的外側,觀畫方式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取景方式亦往往隨著不同時代的審美意識和道德觀而有所變化。通過想象外側那經過編排卻未被採納的信息,便能讓世界的形象變得完整。”

有意思的是,畫名雖為《雲煙觀瀑圖》,畫上卻無觀瀑的文人高士,彷彿是希望畫外觀者能參與其中,一邊感受松風,一邊耐心等待自雲煙中現身的瀑布。“我想,在那段時間裡,喜愛山水畫的人們與觀賞現代美術的人們若有相遇交談的機會就好了。過去和現在的距離,比想象來得更近。”畫家如是說。

山部泰司《橫斷流水圖》

2014年,畫家自藏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此圖作于山部泰司首次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特別公開展遇見(傳)董源《寒林重汀圖》之後。他注意到“圖中的小山岡和流水,即便到了畫面上方,仍被描繪成堆疊為帶狀的模樣,傳達出冬日景色至日落為止那種時刻在變化的強烈起伏感。雖是縱幅形制的作品,卻給人一種橫向擴展的感受”。

這給了山部泰司創作的靈感,促成《橫斷流水圖》的誕生。畫中以單一的紅色調,將尋常可見的樹木和名園的樹木與流水交互堆疊起來,且樹木的大小不受遠近法或逆遠近法的限制。其目的正是要讓觀者自己修正遠近法的混亂,並在此過程中與風景相遇。對畫家而言,《橫斷流水圖》正是一幅在人們觀看之下應運而生的作品。

文∣古川文子,日本岡山縣立美術館學藝員

譯∣何玉新

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岡山縣立美術館、泉屋博古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山部泰司

亙古長存的山水

凝望廬山的古今之眼特展

8.31—9.30

日本岡山縣立美術館

[傳]董源《寒林重汀圖》,展期為 8.31-9.17

[傳]李成《喬松平遠圖》,展期為 9.19-9.30

燕文貴《江山樓觀圖》卷,展期為 8.31-9.17

玉澗《廬山圖》,展期為 8.31—9.30

以下為“山水禮讚”“廬山憧憬”板塊展出的“古代畫作”:

(點擊可放大圖片觀看)

今天,董源《寒林重汀圖》展出,李成《喬松平遠圖》隨後就到!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中文簡體版2018年9月刊,原標題:《“亙古長存的山水:凝望廬山的古今之眼”特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