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真的延长了吗?现在是什么政策?

目前广义上一刀切的延迟退休在头条等N个平台上的网络审核系统里的诊断是疑似谣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当下的立场。延迟退休涉及千家万户,每个人的利益,此项工作的推出要慎重再慎重。国家需要全面考虑,长远考量,目前硬性延迟退休已搁浅,扑朔迷离,在没有出台方案前,只能算是坊间传闻。

退休年龄真的延长了吗?现在是什么政策?

虽然说前些年,延迟退休年龄炒作的很热,一度还明确了出台的时间表,人社部曾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预计2017年出台。但现在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因为这确实是太重大的政策了,事关每个人,必须非常慎重,慎之又慎。

人社部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或者建议稿的时候,肯定会首先顾及到广大体力劳动者不容易,我想大家也知道,低层次的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有限,所以,延迟退休的对象肯定会重点放在脑力劳动者身上,比如说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企业高管等等。

目前执行的还是之前的退休年龄的规定,延迟退休年龄没有相关的文件和调整方案出台。现在流传的各种延迟退休的方案都是只是推断。针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国家人社部正在研究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等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中国社科院和人社部在几年前就以“延迟退休"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建议未来中国的退休年龄在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的前提下,先对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进行改革,力争第一步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周岁。

延迟退休的施行当受全国人大讨论表决;还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延迟退休是国家一大战略,涉及面太广泛,既要符合我国国情,还要尊重民意;国家正在积极考量。延迟退休,路很漫长。只要国家尚未正式出台延退的方针政策,其它都是谣言,扰民!

行测答题技巧:解决行程问题这个大麻烦

数量关系当中,每年都会出现行程问题,往往困扰了一部分同学,想好好学,但学起来又觉得头疼。行程问题有一部分主要是利用画图结合比例去解题,今天我们主要就比例问题的细节点去进行分析。

在题目中,我们一般看到比例,可以想到用整除的思想解题,但有的题目用整除并不能排除选项,所以,还得利用比例去解题。有的同学就头疼了,要从哪分析起呢?题目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大同小异,要想举一反三,要先学会分析。我们以两个例题,去示范分析的过程。

例1:甲乙两辆车从A 地驶往90 公里外的B 地,两车的速度比为5:6。甲车于上午10点半出发,乙车于10点40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 分钟到达B地。问两车的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

A. 10 B.12 C.12.5 D.15

解析:1、先分析问题,求的是速度的差,因此要求出来速度,去题干找跟速度相关的话,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5:6;2、给了比例,光有比例要想解题,还需要找到实际值,题干中给出的实际值,一个是路程,一个是时间,其中路程不变,时间两车相差12分钟,去思考那个值能用得上;3、要想利用比例,利用正反比解题,则要找到定量,路程为定量,则速度V和时间t成反比,甲乙两车的时间比为6:5,根据实际值,为差值量的实际值,则一份为12分钟,甲行走的时间为72分钟,一小时12分钟,乙行走的时间为60分钟,即1小时,所以,路程有了,时间有了,甲乙的速度就能求了。

以此为例,举一反三。

例2:小陈骑车自A 地往B 地,先上坡后下坡,到达B 地后立即返回A 地,共用19分钟。已知小陈的上坡速度为350 米/分钟,下坡速度为600 米/分钟,则A地距离B 地()米。

A.5400 B.4600 C.4200 D.3600

解析:1、先分析问题,求路程,则想到S=vt,所以需要知道速度和时间,去题干找数据;2、题干中给了上下坡具体速度,所以还需要时间,对于时间的描述只有一个公用了19分钟,一个和对应的实际值,想到,如果知道比例,那和的实际值知道了,各个部分就分别能求了;3、要用到比例,则利用速度关系,通过分析,上坡总路程和下坡总路程相等,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上坡速度和下坡速度比例为7:12,则上坡时间和下坡时间的比例为12:7,和为19份,对应19分钟实际值,则一份对应1分钟,则下坡总时间为7分钟,则总路程为S=7×600=4200米,选则C。

做题时不能只想着这道题会不会的问题,更重要是分析这一系列问题的求解思路,找到一个突破路线,才能更高的解决问题。错的题目更是重要,要不断的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去突破。

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里,数字推理一直是必考的一类题型,数字推理题目的占比也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数字推理一直以来也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很多考生在做数字推理题目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而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规律的知识也都了解,但是就是不能熟练运用,但是在阅读参考答案时候又会豁然开朗,埋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规律,悔不当初。种种现象都是由于考生对于数字推理题型的题型特征非常不熟悉,导致不知道如何从题型特征入手去确定规律,其实对于数字推理这一个类型题目来讲,主要考察对于数字的敏感性,所以如何入手,如何使用规律才是重中之重,而题型特征正是我们能够入手的方向之一。

一、等差数列(逐差法)

等差数列一直以来都是数字推理中比较常考的题型,也是题型特征非常明显的一类题型,更加重要的是一些能使用多种方法解决的数字推理的题目所共用的方法都有逐差法,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往往希望能有一种万能的方法去解决数字推理,虽然这是不现实的,但是逐差法却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说逐差法的适用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

特征点拨:等差数列的题型特征主要是数列一般具有单调性且数列变幅不是特别的大,一般在俩倍以内,符合该类题型特征的可以优先使用逐差法。

二、倍数数列

倍数数列也是数字推理中常见的题型,倍数数量的题目和等差数列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倍数数列在数列前半部分往往不好入手,数列的前半部分和等差数列很像,一不小心就会用错方法,而数列的后半部分会发现数列的变幅比等差数列大,考生可以通过数列的后半部分入手进行处理。

特征点拨:倍数数量的题型特征的变幅相对于等差数列要大,一般在2-7倍左右,数列一般也具有单调性。

三、积数列

积数列与倍数数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积数列一般是相邻2-3个数字乘积后进行调整得到后面的数字,所以数列越到后面往往数字越大,至最后一个数字往往出现四位数乃至五位数。

特征点拨:积数列的题型特征最明显的就是数列变幅非常大,至后面的数字出现较大数字,数列出现陡增情况。

四、例题精讲

3,4,6,9,14,22,35,( )

A.47 B.49 C.53 D.56

【解析】D。解法一:数列有单调性且变幅不大,考虑使用逐差法,逐差后为1,2,3,5,8,13可知为和数列,可得答案为56,选择D。

解法二:俩项之和减一得到下一项,可得答案为56。

5,12,21,34,53,80,( )

A.121 B.115 C.119 D.117

【解析】D。数列有单调性且变幅不大,考虑使用逐差法,逐差后为7,9,13,19,27,再进行逐差后可得2,4,6,8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可得答案为117,选择D。

2,2,4,8,32,256,( )

A.2048 B.4096 C.6942 D.8192

【解析】D。数列出现陡增情况,至最后数列中数字较大,考虑使用积数列规律,2×2=4,2×4=8,4×8=32,8×32=256,可知答案为32×256=8192,选择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