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菊花從2億年前方解石中浮現 岩石中蘊藏的財富之花 價值連城


手藝人都是寂寞的。始終對著一塊石頭,自然也是寂寞的。哪怕,那石頭裡長出花來。長沙往東100公里,永和小鎮大溪河裡,人們偶然地發現長著菊花的石頭。這種石頭不是瀏陽獨有,然而長時間大規模雕刻卻唯有瀏陽成了氣候。永和人歐陽錫藩拿石頭做了一方硯臺始,菊花石雕刻歷史延續了274年,雖然相對1000多年曆史的瀏陽花炮,它顯得年輕。

如果不看雕刻成品,切開原石看到的花,還別說,有的真像一朵禮花靜靜綻放,最終凝固在時間的河流裡。這些2億多年前二疊系下統棲霞組灰巖段的方解石,其實有“花”的,也只是大約20釐米薄薄一層。

1989年後,人們已經不需要拿著五六米長的鋼釺人工去水下弄原石出來。機器剷起來的毛料被送進了各個作坊。它們已不只是來自這河中,還有附近的山料,花色密度大一些,但始終比不上河裡的石頭潤,也缺了那麼一點瓷的質感。

2014年4月4日,我們在瀏陽城內才常路看到一排菊花石展示店。那些充滿質感、彷彿怒放著的菊花,安靜地講述著一個個故事。2008年,瀏陽菊花石雕技藝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一年,38歲的陳繼武成為省級美術工藝大師,大概是當時最年輕的“大師”了。

20歲剛接觸菊花石雕時,陳繼武還是個留著郭富城髮型的青澀少年。24年,他不記得自己親手雕過多少塊石頭。初學時那一套傳統的雕刻工具,如今已成為道具。但即使有電動工具的今天,一塊美麗的菊花石雕的落成,依舊並不容易。


跟其他石雕相比,菊花石雕特殊之處在於先要找出花的所在,再依據花去構思造型。在灰塵飛揚的作坊裡,看著一道道工序,明白製作菊花石雕遠稱不上一件美妙的事情。然而看著一塊灰撲撲的原石最終如此美麗,稱得上奇妙的事情。

與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很容易就知道“花”在哪裡,依據筋道、紋路判斷,且長菊花處石頭偏軟一些。這是個刺激的尋寶過程,誰也不知道有什麼等在石頭中,且幾個毫米可能就破壞了花朵的完整性。運氣好遇到花朵密密麻麻,層次錯落,張力自然,“鬼斧神工,根本不需要雕刻”。

更多的,則在花被找出來後,得根據花的位置、層次進行創意設計。石也有道。從追求型,到追求意境與人生感悟,最終都呈現在一塊塊雕刻上。這是人與石頭的一次凝視與對話。最終它們達成共識,變成最後的模樣。


設計圖稿是直接拿毛筆畫在石頭上的,依據這個開胚,雕刻出整體輪廓。這之後的工序,跟其他石雕就類似了。深雕、精雕,去沖洗、打磨,繼續精修、打磨、打蠟。有著國畫、工筆畫基礎的陳繼武,將這些都運用到了石刻上。那副著名的“桃花源記”裡,近處的桃花整體鏤空雕,屋旁的松樹是巧色,遠景則用浮雕,虛實得當,而溪流、小橋、漁夫,細密、生動。

整個石雕,很耐看。終於,這些石頭像泡在水裡一樣潤澤,卻已被賦予了意義,它們會被配上實木底座,以新的面貌被人打量、解讀,以及收藏。

一塊好的菊花石雕,動輒是十個月才能大成。這是一個持續做減法的過程。唯有安靜、耐心、挑剔。雕琢,本就是一件精益求精的事情。

瀏陽會這門手藝的人,如今已不足200人。而菊花石的開採也存在問題,資源也終將枯竭,很多年後,也許靜靜看著一朵菊花從石中浮現,已是奢侈之事。

精雕,精修。最細節的東西,人的臉部、松樹的小針葉等等,一切細部,需要慢慢雕琢完善。菊花石雕是湖南瀏陽縣獨特的手工藝品,用生成於2億多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瀏陽菊花石雕被譽為“全球第一”。

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雕琢藝人利用菊花石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菊花。

為了美觀,菊花石雕都會被配上雕花的木質底座,有的是樟木,奢侈的用紅木。近年來,突破平面造型,發展到立體多層花卉,並使人物進入這一獨特的工藝品,如雕琢成“黃巢詠菊”、“天女散花”等人物神話故事作品。瀏陽菊花石雕技藝精湛,構思巧妙,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