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遇刺身亡,斷送了大清王朝最後一絲復興希望

清朝末年,南方革命形勢洶湧起伏,朝廷內部袁世凱攫取軍政大權。當時以鐵良、良弼為首的皇室少壯派組建宗社黨,妄圖挽清王朝大廈於將傾。可惜,隨著良弼的遇刺身亡,大清最後復興的希望也隨即覆滅。下面,我們就一起說說清朝宗社黨良弼的短暫人生。

良弼遇刺身亡,斷送了大清王朝最後一絲復興希望

良弼,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祖上原系宗室,順治年間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以附睿親王多爾袞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始命覆宗籍,賜紅帶子。早年喪父,與母親杭阿坦氏相依為命,從小接受正統的忠孝倫尚教育,侍母極孝。

作為皇室後輩,良弼沒有八旗子弟的腐朽氣質,更沒有逗鳥遛狗的愛好,他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後,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升司長。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

良弼遇刺身亡,斷送了大清王朝最後一絲復興希望

良弼剛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為清末旗員翹楚,不但是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參與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舉凡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盧靜遠、章遞駿、陳其採、馮耿光、蔣百里等無不延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後,良弼既反對起用袁世凱,又反對革命,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

良弼遇刺身亡,斷送了大清王朝最後一絲復興希望

1912年1月12日,良弼與溥偉、鐵良等組織“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遜位。1月19日,宗社黨發佈宣言,主張罷黜袁世凱,組建“戰時皇族內閣”,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忠於清室的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此時,良弼的禁衛軍協都統一職雖已被馮國璋接替,但在禁衛軍中仍廣有人脈,鐵良更是久歷行伍,在軍中的影響大約僅次於袁世凱,因此宗社黨聲勢不小。

26日,議事畢回家,在光明殿衚衕家門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紅羅廠街),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四川武備學堂畢業生)向其投擲炸彈,被炸傷左腿。

良弼遇刺身亡,斷送了大清王朝最後一絲復興希望

良弼遇刺,並未即死,救治了兩日,請日本軍醫做了截肢手術,但終於傷重身亡,臨死前,良弼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1912年2月1日,以副都統陣亡例從優賜卹。良弼死後十餘天,清帝遜位,撫卹之事無人再提。良弼家中並不富裕,只留下三個女兒,日子十分艱難。秋瑾好友、清末女傑吳芝瑛聞此,寫就一篇言辭極為懇切哀怨文章,呈交有關部門,撫卹金一事,總算有了下落。

良弼遇刺身亡,斷送了大清王朝最後一絲復興希望

縱看良弼為人,頗有些國難將才的俠義,如果良弼不死,憑藉宗社黨力量,大清王朝也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無奈時局不由人,共和的潮流不可阻擋,最終,歷史沒能給良弼挽救大清的機會。作為一代英傑,只能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