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送戲下鄉’給大夥帶來了精彩節目,我們盼著這樣的活動更多些,一年到頭都有戲看。”9月10日晚,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寨裡鎮土山峪村文化廣場上,村民許翠萍看著舞臺上演出的呂劇節目,十分興奮。這是當地民間劇團——

寨裡群英藝術呂劇團“進駐”貧困村的一場惠民演出,也是當地發揮文化作用、助力扶貧攻堅的一次實踐。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位於淄博市中部的淄川區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區,共有107個省定貧困村。近年來,通過扶貧扶智,當地在廣大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喚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

-1-文化大院建起來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太河鎮黑山村

太河鎮黑山村是淄川區107個省定貧困村之一,三面環山、交通不便,400餘戶人家中211戶為貧困戶。得益於政策扶持,今年8月,該村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歷時1個多月建設完成,區文化旅遊和新聞出版局還為其配發了活動器材,並按群眾所需購置了1500餘冊圖書。

“受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影響,黑山村一度閉塞、落後,近幾年,村民逐漸意識到與外界的差距,文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在文娛活動、科學技術、信息諮詢等方面的需求尤其迫切。”村黨支部書記魏允喜坦言,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的建成十分及時,讓村民業餘“充電”有了好去處。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寨裡鎮朱水灣村

在寨裡鎮朱水灣村,原先的村委會大院修繕一新,圖書室、活動室及文娛設施、健身器材等不一而足。“以前這兒破破爛爛,經過改造翻新竟成了村裡最熱鬧的地方。閒時我就來這裡打乒乓球、下象棋,也充實了日常生活。”朱水灣村村民周建國說。

今年,淄川區投入214萬元資金用於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大院)新建、改建、擴建、裝修工程,截至目前,107個貧困村文化大院已全部建成,按照標準化要求,文化活動室面積均在80平方米以上,配備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歷史文化展室等功能室;文化廣場面積達500平方米,配備3種以上健身器材,為滿足群眾文化活動需求做足了保障。

-2-惠民培訓辦起來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2017年6月,“淄川文化雲”平臺正式上線

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2017年,依託“互聯網+”技術打造的“淄川文化雲”平臺上線運營,至今,該平臺累計推出聲樂、歌舞、書法等公益文化培訓16152課時,通過全區106處服務點組織培訓群眾37.28萬人次。“淄川文化雲”日常培訓如何向貧困村輻射,一直是當地文化主管部門著重考慮的問題。“自2017年11月起,淄川區文旅新局工作人員對107個省定貧困村掛片幫包,定期下基層走訪、督導,調研村民需求,挖掘村莊潛力,搭建起了政府與村居間的聯繫紐帶。”淄川區文旅新局局長唐加福表示。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55歲的鄉村女畫家李玉蓮正在舊門板上創作

“我們村的門板畫是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李玉蓮多次在各地開講座進行培訓,我們想請她通過‘淄川文化雲’平臺向群眾授課。”9月6日,在淄川區文旅新局工作人員駐村調研時,寨裡鎮土灣村文化管理員趙青梅說。

“在許多空心村,我們按群眾實際需求調度文化活動,或者通過合併培訓點等辦法,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比如,針對甘泉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情況,通過與附近蓼塢村共享師資等辦法,為該村配備了太極拳課、書法課等適合老人、孩子的活動課程。”淄川區文旅新局工作人員鄧曉迪介紹。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學員們上戲曲課

在文化幹部“深扎”基層的同時,淄川區還調動區、鎮(街道)、村三級文化志願者,深入貧困村定期開展不同文化門類的志願服務。“每到一個村,都能看到群眾自編自創的文藝節目,他們從以往被動接受到如今成為文化活動的發起者、推廣者,這樣的變化讓我們由衷高興。”淄川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高璇說,她與同事負責太河鎮12個村的文化扶貧工作,每週都有1至2天在鄉村輔導。

-3-文旅融合富起來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太河鎮魯子峪村

太河鎮魯子峪村是典型的山石地貌,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全村171戶中有128戶貧困戶。然而,隨著高端民宿“芸弘山房”項目落地,村民們有了在家門口賺錢的“致富經”。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芸弘山房

“芸弘山房”主打“古村落文化牌”。山石壘牆、麥草做屋頂,院落內流水潺潺,自然生態之美吸引眾多遊客落腳。“我們主打文化創意理念,山房石料上雕琢出‘如意’圖案,院外的柿子樹寓意‘事事如意’,卵石、山泉等搭配更為山房增添了審美志趣。”該項目負責人胡立剛介紹,

“芸弘山房”於2016年底籌建,2018年初正式營業,至今,藉助節慶文化活動等文旅融合路徑,累計實現營業額18萬餘元,帶動魯子峪村30餘戶居民就業。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建文化大院、辦惠民培訓、促文旅融合 在貧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夢泉村

而在貧困村夢泉村,近年來,“生態遊”亦為村裡增添了文化味。該村主打民俗遊、生態遊品牌,借力國家級非遺項目“孟姜女傳說”

和市級非遺項目“孫臏夢泉傳說”,組織策劃了文化交流、美術展陳等系列活動,為自然美增添文化附加值。建旅館、夢泉書畫院……村民李興斌正是瞄準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契機回鄉創業的。“我經營的體驗式民宿收入十分可觀,為給夢想‘打氣’,我還結合鄉村民俗、景觀等創作了一幅長24米的《夢泉風光圖》。”李興斌說。

“富”腦袋、變思路,正讓貧困村脫貧的願景逐漸變為現實。

記者:孫叢叢

通訊員:侯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