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大慶油田如何轉型:一邊忙「賣電」,一邊「走出去」

现场直击|大庆油田如何转型:一边忙“卖电”,一边“走出去”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餘娜 在經過近60年的高負荷運轉之後,被稱為“世界石油開發史奇蹟”的大慶油田已經正面臨空前的危機與矛盾:開採難度不斷加大,原油含水率逐漸升高,產量不斷下降,企業盈利下滑。加之此前兩年因低油價帶來的“整體性虧損”,大慶油田發展壓力巨大。

數據顯示:大慶油田在主力油田採收率突破50%,連續實現27年穩產原油5000萬噸,又保持12年穩產4000萬噸的峰值業績後,最終難掩頹勢,自2015年以每年150萬噸的速度向下滑落。按照既定計劃,大慶油田在整個“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仍要減產130多萬噸。預計到2020年,年產下調減至3200萬噸。

與此同時,與“石油經濟”綁定的大慶,其城市經濟不斷觸底,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三年驟降。直到2017年,大慶生產總值企穩,其生產總值為2680.5億元,同比增長2.8%。儘管逐漸企穩回升,但與2013年前後4000億元左右的峰值,仍相去甚遠。大慶油田原油持續減產,已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大難題。

今年年初披露的大慶油田2017年成績單顯示,其油田持續穩產的壓力依然巨大,資源接替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特高含水、特高採出程度的“雙特高”開發途徑還需探索,亟待上市的一些重點業務尚未梳理清晰,內部市場化機制仍需加快建立。油氣資源面臨枯竭、成本高企,怎麼辦?大慶油田的出路在哪裡?

大慶油田的機會是全國最大規模的自備電廠託底,加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賦予了油田合法供電的資格,電力購銷及增值服務成為大慶油田自我救贖的“新藥方”。陣痛之下,電力輔業反而成了機遇。而此前,伴隨油田發展而誕生的油田電力,一直被視為輔助角色。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激發著“三桶油”參與電力市場的熱情。2017年年底,河南油田獨資設立的河南明珠電力銷售有限公司取得配售電業務資質,成為中石化成立的首家配售電公司;而此前,中海油深圳電力有限公司也被列入廣東經信委第七批售電公司名錄。

“中油電能已在全國陸續成立了12家省級售電公司,主要面向中石油集團內部的用電市場。這些售電公司進行了市場化嘗試,代理了部分社會用電量。”日前,中國石油集團電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電能”)戰略發展部經理王軍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透露。這家依託大慶油田而生的電力企業,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企業電網和中石油最大的企業自備電廠,擁有300多座變電所和不同等級的輸電線路,發電總裝機119.7萬千瓦,生產的電力可實現油田用電量三分之一的供給。

迅速崛起的中油電能,對正在進行國企改革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而言,可謂重要一環。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公司制改造,中油電能有望輔助中石油內部企業降低購電成本,躋身市場競爭主體,並躍居中石油系統最大綜合性電力公司。

誠然,一次能源(油氣)賣二次能源(電力),本身就是鮮活的綜合能源轉型樣本。然而,把副業做成專業,卻是道實實在在的難題。按照中油電能重組、改制、上市的“三步走”發展規劃,中油電能將持續深化內部重組和業務調整,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並適時啟動A股主板IPO上市。“我們已申請加入第三批混改試點,但截至目前方案尚未獲批,股份制改造尚未開展,上市時間也待定。”中油電能相關負責人向經濟觀察網記者透露。

做優油氣主業、做強電力輔業,大慶油田的“野心”不止於此。在其勾畫的未來十年版圖中,大慶油田將從一家中國本土的油田勘探開採企業,轉型成一家跨國綜合能源集團,且油田產量的一半以上源自海外,並形成油田本土業務和海外業務各佔“半壁江山”的發展格局。

“自1998年進入國際市場以來,大慶油田海外服務已經覆蓋26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場收入52.55億元,獲得海外權益產量298.54萬噸,同比增長19.55%,預計全年有望突破600萬噸。”大慶油田市場開發部國際科科長董志林向經濟觀察網記者介紹,“到2030年,海外油氣權益產量將達2000萬噸左右,佔大慶油田總油氣產量的一半。”

早在2004年,大慶油田就提出通過“以氣補油”、“以化補油”、“以多補油”三大策略謀求轉型。而今,海外市場被寄予厚望,或成為其新的經濟增長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