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孤篇中的純美與浩瀚

​​文:錦瑟

有這樣一首詩,它起源於宮體詩。但當所有的宮體詩都不免淪為陳辭豔曲時,它卻掙脫了宮體詩的束縛,成為千古絕唱。

有這樣一首詩,它的作者名不見經傳,一輩子只寫了這樣一首佳作,而這一首佳作卻被譽為“孤篇壓全唐”,流傳千古。

有這樣一首詩,它形成的曲子,是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國樂,貫穿了我們童年時光,驚豔了我們最好的年華。

春江花月夜:孤篇中的純美與浩瀚

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沒有被選入必修課本的它,也許在國人心中並不如我們曾苦苦背誦過全文的詩歌般熟悉。但每每聽見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總多多少少會情不自禁地吟出它的開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江花月夜》,它的名字就是一副美好的畫面。春天、江河、鮮花、月亮、夜晚,這五個元素相映成輝,構成了詩意與畫境。而全詩也正是圍繞這五個元素緩緩展開,良辰美景,盡在紙上。

《春江花月夜》是美的,而且它美得純粹,美得清麗,美得沒有一絲一毫的牽強與扭捏。通篇下來全以寫景為主,沒有任何的引經據典,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感慨強加其中。而難得的是,通篇寫景物的詩,因作者的筆力所至,通讀下來也不覺得枯燥,只覺唇齒留香。

寫小景,他寫“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寫大景,他寫“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寫孤獨,他寫“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卻始終是淡淡的,沒有撕心裂肺的傷痛,只是“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春天已經即將過去,然而吟誦的人尚未歸家,卻只是就著沉沉的斜月,走在灑滿月光的江樹畔。

春江花月夜:孤篇中的純美與浩瀚

《春江花月夜》之美,不僅在於對景物的描繪,更在於詩中高於一般寫景詩的境界與思考。古往今來寫江月的詩詞有那麼多,但能夠提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樣問題的,卻只有張若虛一人。

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有如時間與空間的開始般永恆而虛無,但卻是當人類把自己渺小的目光投向浩瀚宇宙時所不能避免的終極問題。也許是受了張若虛的啟發,才有了後來蘇軾那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歸根結底,面對著春江花月夜,沒有單純地沉浸在景物中戀及自身,而是把目光望向時間的盡頭,提出這樣沒有答案問題的,張若虛卻是第一人。

春江花月夜:孤篇中的純美與浩瀚

《春江花月夜》具體成詩年份不詳,但推算大約是在700年初時作成。彼時唐朝正處於武則天統治期間,政治上雖然多有波折,但經濟上屬於“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繁榮時代。物質的繁榮推動了社會文化藝術的進步。也只有在那樣一個物質繁榮、文化百花齊放的盛世,才能夠誕生這樣的詩人,將眼界投向更遼遠的時空。

由《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誕生的曲子,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民樂代表作之一。最早為琵琶曲,曲譜記錄於清朝。從古至今經歷多少時代變遷,這首曲子卻幸運地得以完整保存,在今人手中得到了更趨完美的演繹。

春江花月夜:孤篇中的純美與浩瀚

而這首曲子最美好的演繹,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在用一連串節目介紹完中國的四大發明後,緊跟著出來的第一個“禮樂”節目,用的便是《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和場景。在縹緲悠長的音樂聲中,緩緩出現的是承載著盛世的畫卷如江河般緩緩流淌,江河之上,優雅的才子佳人用崑曲的方式吟唱著《春江花月夜》的詞句。然後恢弘的音樂聲響起,流光溢彩的華表緩緩升起,盛裝的唐代仕女們為我們再現了那個繁榮磅礴的盛世。每一個畫面都美輪美奐,每一段旋律都扣人心絃。在那一個瞬間,我們看見千年的美潮水一般流淌在身邊,帶來古今的融合交錯,也帶來兩個盛世共生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