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明皇帝柴榮,也曾經對外瘋狂屠城,對內大開殺戒,是怎麼回事?

柴榮是商人,也是老闆。

老闆的特質,在必要的時候必須獨斷專行,甚至六親不認。否則,作為老闆你無法帶領團隊。應該這樣講,柴榮除了是那個對郭威、柴守禮孝順的柴榮,除了是那個為工作盡心竭力的鄴城留守,澶州刺史。後來的柴榮還必須是一個好的一把手,他必須有責任有義務帶領一個王朝,一個國家向前進。從這個角度考量,柴榮的人生最高標準是為江山社稷負責,而其他的約束和限制,在這個最高標準面前必須讓路。甚至如果有必要,柴榮可以不為仁慈甚至道德這些儒家教條負責,但是必須為萬民,為江山社稷負責。

比如在對北漢的戰爭結束以後,雖然在戰略上取得絕對勝利,成功地消滅了北漢的有生力量,並且將戰火一直燒到了北漢都城晉陽城下。而一旦決定撤退,則實行了三光政策,堅壁清野。從大兵壓境,到從河東全身而退,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然而,在三個月的戰事中,一些高級將領也陸續犯了很多錯誤,甚至於臨陣脫逃。

戰後覆盤,很多人上了軍事法庭。

以樊愛能,何徽為首的七十多元戰將,被柴榮下令斬首。

宅心仁厚固然好,但只有宅心仁厚的老闆卻一定做不成事。

熟讀儒家,黃老學說的柴榮,在行軍打仗中已經十分顧忌到了自己的道德底線。比如,三徵南唐戰爭的初期,柴榮發現揚州兵力空虛,就派人去攻揚州。臨出發前,柴榮特意囑咐自己的手下人,路過揚州,要保護好南唐李氏的祖陵,要做到秋毫無犯;不過,同樣是對南唐的戰爭中,南唐國主李璟,派人送來了一百五十名士兵。這些士兵本來是後蜀士兵,在柴榮征討後蜀的時候投降後周。結果後周伐南唐,這些人又臨陣倒戈,投降了南唐。

柴榮二話沒說,一百五十個人,悉數斬首。

聖明皇帝柴榮,也曾經對外瘋狂屠城,對內大開殺戒,是怎麼回事?

當然,也是在伐南唐的戰爭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楚州屠城”事件。

古楚州,在今天的安徽鳳陽一帶。楚州是一座小城,然而攻打楚州,柴榮親自上陣殺敵,卻依然用了四十多天才拿下。要知道之前的太原圍城,僅僅打了二十多天,柴榮就退兵了。拿下楚州城之後,發生了屠城事件,史載:“周兵怒甚,殺戮殆盡”(《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具體人數不得而知,按照《舊五代史》史的記載,應該至少有一萬多人(“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六》)。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周兵“怒甚”。歷史的記載語焉不詳,給了我們很多的想象空間。

我們認為,這次的屠城,應該是艱苦圍城戰的一個延續。後周軍隊包括柴榮本人,應該是在這次戰役中吃了很大的苦頭,乃至於心理上受到了極大的創傷。所以,隨後發生的屠城事件,應該是得到了柴榮的默許。不過,我們話分兩頭。首先這樣的屠城,在五代是比比皆是的,當時別說是屠城了,就算是吃人肉喝人血的,前文至少提到好幾個,後文還會涉及不少。那麼,屠城這件事情,實際上在五代時期是經常被得到默許的,哪怕是延伸到整個古代社會的框架內,默許屠城依然是經常發生的一件事情。我們遠的不說,就說郭威南下進攻汴梁之戰中,當時城破之前,郭威向部隊的承諾就是可以放肆劫掠幾天。

所以,五代那個時代發生屠城,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而在柴榮麾下的後周軍隊中,確實是個小概率事件。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或者為了防止部隊譁變的情況下,柴榮的默許是可以理解的。我們還是那句話,柴榮是為了國家社稷負責的,在這個大前提下,一些次要的問題,可以暫時被犧牲。

即便是放在今天,當老闆必要的時候就必須狠,只是如今不用殺人了而已。

作為老闆而言,帶著整個公司前進,他還需要有長遠的戰略思維。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