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明皇帝柴荣,也曾经对外疯狂屠城,对内大开杀戒,是怎么回事?

柴荣是商人,也是老板。

老板的特质,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独断专行,甚至六亲不认。否则,作为老板你无法带领团队。应该这样讲,柴荣除了是那个对郭威、柴守礼孝顺的柴荣,除了是那个为工作尽心竭力的邺城留守,澶州刺史。后来的柴荣还必须是一个好的一把手,他必须有责任有义务带领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向前进。从这个角度考量,柴荣的人生最高标准是为江山社稷负责,而其他的约束和限制,在这个最高标准面前必须让路。甚至如果有必要,柴荣可以不为仁慈甚至道德这些儒家教条负责,但是必须为万民,为江山社稷负责。

比如在对北汉的战争结束以后,虽然在战略上取得绝对胜利,成功地消灭了北汉的有生力量,并且将战火一直烧到了北汉都城晋阳城下。而一旦决定撤退,则实行了三光政策,坚壁清野。从大兵压境,到从河东全身而退,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然而,在三个月的战事中,一些高级将领也陆续犯了很多错误,甚至于临阵脱逃。

战后复盘,很多人上了军事法庭。

以樊爱能,何徽为首的七十多元战将,被柴荣下令斩首。

宅心仁厚固然好,但只有宅心仁厚的老板却一定做不成事。

熟读儒家,黄老学说的柴荣,在行军打仗中已经十分顾忌到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比如,三征南唐战争的初期,柴荣发现扬州兵力空虚,就派人去攻扬州。临出发前,柴荣特意嘱咐自己的手下人,路过扬州,要保护好南唐李氏的祖陵,要做到秋毫无犯;不过,同样是对南唐的战争中,南唐国主李璟,派人送来了一百五十名士兵。这些士兵本来是后蜀士兵,在柴荣征讨后蜀的时候投降后周。结果后周伐南唐,这些人又临阵倒戈,投降了南唐。

柴荣二话没说,一百五十个人,悉数斩首。

圣明皇帝柴荣,也曾经对外疯狂屠城,对内大开杀戒,是怎么回事?

当然,也是在伐南唐的战争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楚州屠城”事件。

古楚州,在今天的安徽凤阳一带。楚州是一座小城,然而攻打楚州,柴荣亲自上阵杀敌,却依然用了四十多天才拿下。要知道之前的太原围城,仅仅打了二十多天,柴荣就退兵了。拿下楚州城之后,发生了屠城事件,史载:“周兵怒甚,杀戮殆尽”(《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具体人数不得而知,按照《旧五代史》史的记载,应该至少有一万多人(“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六》)。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周兵“怒甚”。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我们认为,这次的屠城,应该是艰苦围城战的一个延续。后周军队包括柴荣本人,应该是在这次战役中吃了很大的苦头,乃至于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所以,随后发生的屠城事件,应该是得到了柴荣的默许。不过,我们话分两头。首先这样的屠城,在五代是比比皆是的,当时别说是屠城了,就算是吃人肉喝人血的,前文至少提到好几个,后文还会涉及不少。那么,屠城这件事情,实际上在五代时期是经常被得到默许的,哪怕是延伸到整个古代社会的框架内,默许屠城依然是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我们远的不说,就说郭威南下进攻汴梁之战中,当时城破之前,郭威向部队的承诺就是可以放肆劫掠几天。

所以,五代那个时代发生屠城,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在柴荣麾下的后周军队中,确实是个小概率事件。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或者为了防止部队哗变的情况下,柴荣的默许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还是那句话,柴荣是为了国家社稷负责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一些次要的问题,可以暂时被牺牲。

即便是放在今天,当老板必要的时候就必须狠,只是如今不用杀人了而已。

作为老板而言,带着整个公司前进,他还需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