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家”是是枝裕和电影里亘古不变的元素,我们看到过父母离异的家,看到过失去孩子的家,看到过四姐妹的家,而今年,是枝导演则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偷之家”。某种定义里它似乎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的家,可它拥有的却是一些血缘关系维系的家人间也不曾拥有的心灵羁绊。

更幸运的是,我们终于有机会和世界观众差不多同时地在电影院欣赏到这部电影。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给是枝裕和的电影写一篇文章真的很难,一位如此克制的导演,倘若像我常做的那样用大段浓墨重彩的文字为其大书特书,把电影里包裹着的情感硬生生的扯开来,那似乎就太违背导演的用意了。

所以我想先说说的就是是枝裕和的这种克制,为何看起来如此珍贵。

情绪和理性思考有时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两条路,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常常被一种单向的情绪裹挟着,被动地只能在这种情绪下做出我们的思索。尽管这种裹挟也并非都是恶意的,譬如在《药神》这样堪称伟大的影片里,我们需要一种强烈的情绪去推动社会完成一场全新的变革。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而从本质上讲,这两条路正是艺术和新闻的分别。

不掺杂情感不诉诸评论才是新闻应该恪守的原则,可是在这个时代,情绪化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尤其在网络发达的后真相时代,每一次不同立场的消息紧跟着的都是看客们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数次反转过后,许多人早就被搞得晕头转向,完全沦为发声者情绪操纵的提线木偶。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当然是允许无限注入创作者情绪的。只不过当另一边的界限被混淆后,我们不免会探讨,倘若以新闻的姿态做电影,又是怎样一番图景。

而这正是是枝裕和在做的事。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作为一位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他把纪录片的冷静与克制,深深烙在了自己的电影里。就像网上一条花絮里说的那样,原本最后一幕玲玲爬上栏杆是看到了“父亲”的到来,并大喊了一声“爸爸”,但导演想想还是果断删掉了。

删去之后,才让这部电影成为了完全的是枝裕和作品。一部电影聚焦社会底层的电影,你看不到一处刻意的煽情,所有伤感的段落都被处理的格外安静,甚至近乎残忍,即使是死亡这样常人难以面对的戏码,也被立刻到来的善后工作匆匆带过。而看起来整部电影最耀眼的家人间的爱,则让奶奶和亚纪的误会和祥太差点被抛弃的事实在嗓子里卡上了一根怎么也去不掉的刺。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与其说是枝裕和看到的是当下令人痛心的社会一角,倒不如说是把人性最本真的善和恶不加修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手里的矛没有刺向任何实体,而是带我们披荆斩棘去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揪心的克制,回应的是绝对冷静的长期思考。这种思考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因此这样一部电影,也必然是放之千年也依然具有意义的永恒所在。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要是因为这种极度的克制就去担心电影过低的温度,那也大可不必。是枝裕和的电影里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美食。每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都能种草美食,《奇迹》的轻羹和章鱼小丸子,《海街日记》的梅子酒,《步履不停》的天妇罗,以及这次《小偷家族》的凉面和可乐饼。可以说种草的原因一半是因为美食本身,一般则是因为演员们让人看起来非常幸福的吃东西的过程。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是枝导演曾经说过,“

我很喜欢选一些吃相好看的演员……他们不需要考虑台词怎么说,只需要专注于考虑吃就够了”。吃无疑是最能代表生活的,无论身在何方,身披何物,只要能享用一份满足的“大餐”,在那一刻就都是幸福的平等拥有者。是枝裕和专注刻画的吃,像一床棉被牢牢裹住了生活的残酷,也让他电影中的那些画面成了脑海中有温度的秘密角落,随时可以跳进去获得慰藉。

他用有温度的克制,唤起永恒的思索|小偷家族

最后插句题外话,虽然非常热衷于在票房给予是枝导演支持,但是我这次的观影体验着实不太让我满意。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三三两两的话语和孩子的吵闹让这部原本格外安静的电影一直进不到最理想的状态里,想想还是蛮遗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