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爲什麼成爲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

我的小可愛看喜劇


毫無疑問,湖南抗戰是抗日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自1938年10月27日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

湖南便成為了抗戰的前線。而由於國民黨政府已於1937年12月遷都重慶,湖南又成為四川重慶大後方的堅固屏障,直至戰爭結束。

抗戰期間湖南六大會戰——其中長沙會戰有三次

日軍對湖南的進攻不可謂不用心,日軍在湖南總共發動了六次大型會戰,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的三次長沙會戰,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會戰,1944年5月27日至6月18日的長衡會戰以及1945年4月9日-6月7日的湘西會戰,崗村寧次、阿南惟幾以及橫山勇都是堪稱冠絕一時的名將,而湖南能夠得以不失,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山河險要

從地圖看,湖南省可謂山河險要,北鄰長江,下來便是洞庭湖平原,西北有三條大河,澧水、沅江和資水,這一帶河汊縱橫非常不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東面與江西交界處則是崇山峻嶺,幕阜崇山峻嶺、連雲崇山峻嶺、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以及羅霄組成了湖南的天然屏障,可稱雄關險隘。

湖南腹地地形

而湖南的腹心地帶同樣是河汊縱橫,尤以長沙北面新牆河、汩羅江、撈刀河以及瀏陽河是最好的防守屏障。而幾次長沙會戰,基本都是以這四條河流為依託建立了四道主防線,節節抵抗,步步為營,薛嶽的“天爐戰法”才得以實施。

正是由於湖南地形的複雜,國軍才能夠在本身裝備及兵員素質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對抗優勢日軍,並打得進退有據。

湖南能夠得以不失,地形險要可居首功。

將士用命

在抗戰中,湖南隸屬於第九戰區,戰區司令由陳誠擔任,但長期由薛嶽將軍代理,薛嶽將軍自不必提,那是“軍神”級的大Boss,“天爐戰法”讓將軍名揚海內外。

第九戰區以下有4個集團軍,直轄6個軍,另有軍委會直轄第74軍。4個集團軍中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為中央軍,楊森的第27集團軍也是川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直轄6個軍中以李玉堂率領的第10軍最為精銳,1939年3月,其前身第8軍在李玉堂率領下在棺材山阻擊日軍,並贏得“泰山軍”稱號,後又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守衛長沙,充當“天爐戰法”之“天爐”爐底,給日軍以重創;而軍委會直轄的第74軍更有抗戰鐵軍的稱號,並獲頒多面飛虎旗——國民革命軍最高榮譽。另,第74軍即後來的整編第74師前身。

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李玉堂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當抗戰到相持階段後,日軍國小民寡的先天不足便暴露出來了:其大部分兵力被牽制在佔領區前線以及敵後戰場,能夠自由調動的機動兵力也就剩11軍了。而前線部隊由於補給線漫長也有攻擊乏力之虞。我們看下日本發佈的對日本陸軍的一般指導要領:“在武漢地區配置一個作戰軍(即第十一軍),使之控制江湖方面的敵主力部隊。該作戰軍應適時對聚集之敵給以反擊,挫敗其抗戰企圖。但要注意避免戰局的擴大”。這說明對於日軍來說,主動進攻作戰,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曾任日軍第11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

外援給力

眾所周知,抗戰中國軍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德國,蘇聯、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軍事援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武器。常年戰鬥於第九戰區的74軍便於1941年4月,上高會戰結束後換裝了蘇式武器,是當時首批換裝蘇式武器的五個軍之一,蘇式武器的裝備使74軍戰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抗戰時期國軍中的蘇式機槍

關於軍援,最值得一提的其實是芷江機場。芷江機場於1937年底開始修建,耗時近一年,於1938年10月竣工。在抗戰中,有蘇聯志願空軍中隊,美國空軍以及國軍空軍都曾在此駐紮,其中最知名的當屬美空軍第十四航空隊戰鬥機隊——比較正牌的“飛虎隊”。芷江機場實力雄厚,除有數百架各型戰鬥機外,其周邊還有約20萬地面部隊駐紮,有“遠東第二大機場”的稱號。

中美空軍混合大隊隊徽

聯軍空軍——尤其是中美空軍,對中國的抗戰貢獻巨大,他們幾乎參與了湖南的所有會戰,多次主動出擊對日海陸空三軍實施打擊。1944年5月底長衡會戰期間,芷江機場出動飛機炸燬日軍運輸船,運輸車隊若干,一度打斷了日軍的補給線,並直接參與了衡陽戰役。最震奮人心的是1945年2月25日中美空軍混合大隊突襲東京的行動,並有一枚炸彈命中了天皇的皇宮,大大震懾了敵膽。芷江機場還直接參與了湘西會戰,又稱芷江保衛戰,此戰之後,日軍徹底失去了中國戰場上的制空權。

其他戰區支援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第九戰區固然坐擁金城湯池,麾下又不乏強兵悍將,但在戰場上難免會出現失誤。1941年9月7日,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調集了4個師團又4個旅團的兵力向長沙進攻。而此時薛嶽以“天爐戰法”迎戰。而由於第九戰區的通訊密碼被竊取並破譯,導致戰局急劇惡化。日軍主力4個師團直搗戰區腹心,兵至長沙城外,而國軍猝不及防,正面戰線紛紛被擊破,奉命救援的74軍也在中途被伏擊並被打散。長沙城眼看不保,第九戰區岌岌可危。就在薛嶽調兵譴將意圖自救的同時,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急令與第九戰區相鄰的第3、5、6戰區向日戰區發起猛攻,以圍魏救趙之計解長沙之圍。其中,尤以第6戰區對宜昌的進攻最為急迫,迫使日軍第11軍下達了反轉令。在日軍撤退途中,緩過勁的薛嶽又命各部國軍銜尾追擊,對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由此,第二次長沙會戰由敗轉勝,雙方又恢復到戰役前的態勢。

第二次長沙會戰態勢圖

由此可見湖南省與第九戰區並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其他戰區的策應同樣重要。

綜上,抗戰中,湖南具備了天時——相持階段日軍強弩之末;地利——山河險要易守難攻;人和——戰區實力雄厚,友鄰配合得當,外援給力,三大致勝要素,才能夠成為日軍最難攻克的省份。


海子蔚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湖南地形複雜。

湖南的地形非常複雜,不要說十萬大山的湘西,即便湘中和湘南也到處都是大山、湖泊、河流。

這種地形不要說作戰,就算日常旅遊業夠嗆。

說白了,這裡是比較適合防禦的地形,易守難攻。


第二,湖南民風兇悍

粟裕是湘西人,他回憶自己在小學時候,十幾歲年紀就敢舞動弄槍同鎮上的北洋軍士兵打架。

要知道,人家可都是成年人,他們不說是孩子最多是少年。

可見,湖南人兇悍的一面。

在湖南作戰,由於湖南人本身兇悍,加上日寇到處燒殺淫掠,引起了公憤。

湖南戰場的民眾,完全支持國軍抗日,出錢出人甚至出命。

以長沙會戰為例,每次會戰開始前,大量民眾都要參加破路、修工事、運輸等繁重又危險的任務,卻沒有人有怨言。

除了正規軍以外,湖南還有大量的民眾自衛軍,也敢和日寇正面對抗。


第三,湖南人心齊

湖南人一大特點,就是比較團結。

在抗戰中,這個團結很快轉變為愛國熱情。

日寇攻打到湖南,男女老幼全部團結起來,甚至山上打劫的土匪,也下山參加抗日。

整個湖南一條心,敵人也就很難打了。


第四,蔣介石在這裡投入巨大兵力

薛嶽這個老虎仔,鼎盛時期兵力超過三四十萬人。

而這三四十萬人中,一半以上是比較精銳的中央軍部隊,戰鬥力很強。

換句話說,湖南也是蔣介石認定的主戰場。


薩沙


任何事情人是最主要的,湖南成為最後的抗日主戰場要感謝薛將軍,他看到了湖南民眾的血性正義,在老蔣想要放棄長沙時,堅持抗戰取得戰果,才也蔣後來的支持,一開始老蔣的軍閥思想是要保持他主力軍的實力,早早準備焦土政策棄守長沙。說地形,說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武漢,廣西,其他地區都有自己的優勢,最後決戰在湖南,就是人!湖南軍民的強悍,團結一心堅定的支持抗戰,薛嶽的戰法得當,才有後來一步步老蔣把湖南作為主戰場。為湖南點贊


LadyEmily008


湖南地處丘陵水網易守難攻和三湘子弟兵的兇悍已經被無數夥伴引用大量實例證明,筆者不在此贅述,就中日雙方的戰略戰術在此談談為何湖南成為最難攻克的地方。

14年抗日戰爭自始至終,實際上只要是日軍想要攻取的中國城市都會全力以赴的去攻擊,基本上沒有不得手的。只是苦於實力不濟,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因此在取得戰術勝利卻是以犧牲戰略為代價。 湖南可以說是抗戰相持階段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最前沿和屏障西南大後方的最主要據點,是中日雙方必須爭奪的要地。武漢會戰結束後,縱觀中日兩軍幾乎都把最精銳的部隊投放在了湖南。中國方面是以薛嶽上將指揮的第9戰區,下轄5個集團軍約40餘萬兵力。日本方面則是由岡村寧次中將指揮的第一支機械化兵團——第11軍,兵力最多時達到7個師團約20萬人。

所不同的是,經歷了日軍大本營和岡村寧次都認為完全以軍事打擊或是以政治誘降實現對中國的佔領已經不可能,那就只有先對中國軍隊進行毀滅性打擊,特別是以蔣介石黃埔系骨幹將領統率下最精銳的中央系部隊,一旦將其消滅或重創,將會從根本上動搖中國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瓦解其正面戰場,逼降國民政府。

而中國方面,雖然經歷了全面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喪師失地,但是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逐漸發揮出了效果,日本資源、軍力匱乏的弱點則逐漸暴露出來,自武漢會戰後,日本再也不能一次聚集數十萬大軍投入一場戰役。而中國方面無論是政令、軍令從抗戰初期的一盤散沙狀態走向了統一,舉國上下凝聚力空前加強,軍隊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國際援助下還是保持住了戰鬥力,在抗戰戰場上也逐漸穩住了陣腳,同時也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一系列戰法。

綜上所述,日本方面,特別是在岡村寧次擔任第11軍司令期間,發動的一系列戰役均不是以過去那種攻城略地為主要目標,而是以打擊中國軍隊主力——中央軍部隊為目標。

於是,岡村寧次將目標鎖定在隸屬於第九戰區的中央軍50個師,核心則是關麟徵部第15集團軍。可以這樣說,日軍在湖南戰場發動的的5場大會戰的第1場——第1次長沙會戰,其實並不是以奪取長沙為目標。而與之對陣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上將,一開始並不準備與岡村寧次決戰,而是讓開大路,運用正面阻擊和側擊相結合的戰術將岡村寧次的10萬大軍放進來,在長沙城下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殲其一部。第一次長沙會戰歷時1個月,岡村寧次從湘北新牆河一路打到長沙城下,未能實現殲滅第15集團軍的目的,卻發現20多萬中國軍隊從四面八方向他壓來,無奈之下只好主動撤出戰場。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湖南的得失同雙方的戰略意圖息息相關。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岡村寧次總結經驗得出,要想給予中國軍隊第九戰區以毀滅性打擊,就必須對其窮追猛打,而不是像這次打一下就撤回來。但是岡村寧次沒有想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日軍大本營再次調整了其戰略部署,在湖南這個局部戰場還能投入多少兵力對中國軍隊進行“窮追猛打”呢?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岡村寧次離開第11軍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繼任者園部和一郎先後發動棗宜會戰和上高會戰,一勝一負,1941年3月,阿南惟幾接任第11軍司令。1941年可以說是讓整個世界都難以喘息的一年,下半年伊始,蘇德戰爭爆發,一下子澄清了混亂不堪的國際局勢。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迅速形成,再次極大的影響了日本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日本陸海軍之間北進與南進兩種策略的競爭由對立完全走向惡化,而大本營也傾向於南進,但同時又認為不能在中國戰場有絲毫停頓,以免給中國政府造成日本在中國支持不下去的印象,這對於在華日軍將是極其危險。於是,在阿南惟幾的指揮下,日軍於1941年9月上旬發動了在第11軍參謀官們認為是“以國家命運孤注一擲”的第二次長沙會戰。這次日軍投入的陸軍兵力有3個師團又4個支隊,共11.5萬人,略多於第一次,但是航空兵部隊大部分準備南調或用於轟炸重慶,沒有多少投入支援陸軍作戰。

日軍這次雖然以奪取長沙為目標,戰力也確實兇悍,僅僅半個月就擊潰正面阻擊的30萬中國軍隊,中央軍最精銳的第8軍、第74軍也被打得一敗塗地,兵臨長沙城下,其第4師團甚至一度進入長沙並在市中心升起軍旗。然而遺憾的是距離長沙千里之外的後方基地宜昌遭到中國軍隊第五戰區的圍攻第11軍的圍攻,守城的第13師團有被圍殲的危險。一旦宜昌失守,第11軍後路被抄,完全成為孤軍。於是,阿南惟幾主動下令撤出長沙向北轉進。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雖然取得很大戰果,只可惜因為軍事戰略的錯位和兵力不足的凸顯導致奪取湖南、消滅第九戰區的目的功虧一簣。 兵力不足而導致軍事戰略錯位,軍事戰略錯位又影響兵力使用,這恐怕就是日軍在戰爭初期橫行一時卻終究走向失敗的根本原因吧。

兩次長沙會戰,日軍折兵數萬,所取得的戰果基本上只有戰術意義而沒有戰略意義,對本來就十分有限的力量無疑是一種浪費。

第二次長沙會戰後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有限的戰爭資源大量向南方戰區和海軍方面傾斜,第11軍一次性就調走了兩個師團,在湖南方面的力量更加薄弱。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一開始也是橫掃千軍、氣吞萬里如虎。長年奉行綏靖政策而不認真備戰甚至嘲笑中國軍隊的美英軍隊被如狼似虎般突如其來的日軍打得一敗塗地。在中國大陸陷入僵持狀態的日軍對太平洋日軍的攻勢感到眼饞,特別是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對於大本營下達的在華中戰場取守勢、華北戰場取攻勢的命令更是耿耿於懷,自中日戰爭爆發之日起就流行在日軍中“下克上”的行為再次蔓延在第11軍中。阿南惟幾自認為自從太平洋戰爭開始後,中國戰場在大本營眼裡就淪為一個次要戰場。因此必須以一次實際行動來打破大本營的這種觀點。於是阿南惟幾以策應香港方面日軍作戰為由,集中手上的3個師團又一個混成旅團約8萬多人仍然按照上次的戰法對長沙發動第三次進攻。

完全是一場“以怒而興師”的賭氣戰!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上將則吸取前兩次的經驗教訓,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在長沙佈下了天羅地網,等著阿南惟幾往進鑽。戰役的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日軍此戰遭受了自日本建軍以來空前的慘敗,僅僅不到一個月的作戰,8萬兵力減員超過5萬,第11軍幾乎喪失了戰鬥力,在此後兩年之內一直將長沙視為危途不敢邁進一步。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日軍全力用於太平洋戰爭,一年多的時間內在中國大陸特別是正面戰場基本沒有再發動大規模攻勢行動。等到1942年之後,日軍在太平洋也陷入危機,反過來同盟國陣線更為緊密,這才又決定為了挽回頹勢在中國戰場發動攻勢力圖打破一點。這就有了常德會戰! 發動常德會戰的日軍仍然是第11軍,司令是橫山勇中將。奇怪的是,日軍發動戰役的時間正好是中美英三國首腦召開旨在聯合對付日本的開羅會議期間,這足以說明針對日本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之牢固、作戰決心之堅強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戰爭勝負已經是顯而易見。而此時的日本無論國力軍力相比兩年前更加匱乏,又如何能通過一場局部戰役來扭轉頹勢呢?因此,日軍發動的常德會戰實際上是一場軍方置國家戰略於不顧的盲目舉動! 從第三次長沙會戰以後,日軍大本營已經十分清楚自己的實力和處境,於是給在中國戰場的日軍下達命令無論是正面還是敵後戰場都已不擴大佔領區為原則。而此時的中國軍隊已經有超過500萬正規軍和上千萬的地方武裝,特別是在第11軍周圍,中國軍隊就超過100個師!

於是第11軍坐不住了,以“配合東南亞戰場、打破中國軍隊的包圍”為由發動一場進攻戰。同時不敢再去招惹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重兵雲集的鄂西和長沙,選擇在兩個戰區的結合部——湘西常德突破,一旦成功就可以威脅中國首都重慶! 實際上橫山勇心裡也沒底,手上就10萬人面對對方的百萬大軍,繼要進攻又要防止後路被抄,只能是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險中求勝。第11軍進攻常德,確實出乎中國方面的預料,直到常德城被圍後,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才逐步判明日軍的企圖,就連遠在開羅的蔣介石也擲下嚴令,不許放棄常德。國民政府軍委會迅速制定了在常德城下與日軍決戰的計劃,迅速調集第6、9戰區8個軍的兵力約20餘萬人向常德突擊。本來唾手可得的橫山勇在常德城遭遇中國軍隊第57師的頑強阻擊達8天之久,苦心積慮創下的戰機因此喪失殆盡。佔領常德的第8天后,面對日益迫近的20萬中國軍隊,橫山勇被迫下達全線撤退命令,恢復戰線的態勢。 常德會戰對日軍來說實際上就是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翻版,完全是一次戰場地域有限的、打完就撤回來毫無戰略意義的局部攻勢。

進入1944年,日本高層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戰爭的結局,日本繼續進行戰爭的目的已經不再是以征服中國為目的,而是通過以戰爭方式展示實力,把戰爭損失降至最低! 於是,在中國戰場,日軍傾其所有發動了旨在打通南北交通線的豫湘桂會戰。第11軍作為中間戰場——湖南戰場主力,以奪取長沙、衡陽為目標,集中了空前強大的兵力發動了長衡會戰。困獸猶鬥的日軍確實爆發出來了驚人的戰力,一舉拿下了曾經讓第11軍碰的頭破血流的長沙城。只可惜,又一個出乎所有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事情發生奇蹟般又改變了戰局。第11軍攻佔長沙後又直撲衡陽,駐守在這裡的曾經是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中立下大功的第10軍。儘管僅有1.7萬人的孤軍,卻在衡陽城堅守達47天之久,還消滅了日軍一個師團包括師團長在內的全部領導班子,創下了中日戰爭以來城市保衛戰的最長記錄。在此期間,中國戰場最南端的緬甸,中國遠征軍與英印軍一道將駐緬日軍打得節節敗退,收復緬甸大部。

這就讓在長衡會戰乃至整個豫湘桂會戰中日軍取得的戰果變得毫無意義,將僅有的軍力耗費殆盡,完全是一場陸軍式的自殺式攻擊。 即便如此,日本軍國主義依然不肯罷休,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甚至決定傾其全力向大西南進攻,以此吸引美軍登陸中國,緩解日本本土的壓力,攻擊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湘西。此時的日軍無論兵力火力都已經遜於中國軍隊,在中國軍隊地空火力密切協同的打擊下很快潰退。而中國軍隊連同湘西人民群眾則在日軍的悲慘呼喊中漫山遍野的追殺逃敵!

總結,縱觀在湖南戰場上的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日軍始終攻不下湖南固然有中國軍隊依靠地形和人民群眾支持浴血奮戰的因素,同時也和指揮官利用日軍決策失誤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局勢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湖南戰略位置太過重要。一旦丟了湖南,大後方就要完蛋,保衛湖南不僅是湖南之力,一省之事,而是傾盡全國之力。看看丟失湖南城池的將領下場有多慘,就知道湖南有多重要。

據統計,湖南戰場傷亡的中國軍隊高達32萬人,而手無寸鐵的湖南人民也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群眾傷亡260多萬,毀房94萬多棟,毀糧4000多萬擔,損失耕牛64萬多頭,造成經濟損失12萬多億元(法幣),湖南人民的犧牲和奉獻,將永遠載入抗日戰爭史冊。

湖南的戰略位置——保護大後方的最後屏障

抗戰爆發後,侵華日軍的大規模攻勢都是沿著幾條主要交通幹線開展的,當北方大部淪陷,南方的上海、南京、武漢等大都市淪於敵手,重慶成為大後方時,湖南成了最後的屏障。

湖南北接湖北,南鄰兩廣,西護重慶,處於南北交通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湖南全境淪陷,則重慶失去最後屏障,國民政府無路可逃,因此湖南成為中日雙方戰略爭奪的焦點。

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共發生7次大型會戰,在日軍數十萬重兵進攻下,前後抵抗達6年之久而未全境淪陷,湖南的頑強在全國絕無僅有!

四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

從1939年9月到1944年6月的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出動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會戰,也是一次日軍主攻,我軍主守的會戰,充分展現了我軍的抗戰決心和意志。

四次長沙會戰中,儘管我軍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訓練水平不如日軍,但仍在付出重大犧牲的情況下,給予日軍沉重打擊,致使日軍傷亡10萬餘人,前三次長沙會戰,我軍勝利,日軍敗退。

第四次長沙會戰,我軍以少敵多,但卻出現驕傲輕敵,指揮失當,貽誤戰機等錯誤,導致會戰失敗,長沙陷落,讓蔣介石萬分震怒,負責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被處決。由此可見,長沙在當時全國抗戰局面的地位有多麼重要。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

著名的常德守衛戰中,日軍以4萬餘人的優勢兵力進攻常德城,我第74軍僅有57師8000餘人守城,堅守城池16個晝夜,擊敗數倍於己之敵。在絕大多數將士壯烈殉國,沒有友軍來援的情況下,師長餘程萬率50多名勇士突圍,逃出常德,但次日便又在友軍幫助下收復常德。

此次常德保衛戰,我軍意志之頑強,戰力之堅強,抗戰以來從未有過。要知道,以往國軍往往是一擊即潰。日軍為了攻城,甚至使用了化學武器,施放毒氣瓦斯,電影《喋血孤城》講述的便是常德保衛戰的故事。

但蔣介石認定餘程萬違反自己“堅守城池,戰至一兵一卒”的命令,突圍是為棄城逃跑,以違抗軍令罪,下令將其送交軍法處審判,後在王耀武等人說情下,被判入獄服刑2年。

衡陽會戰——1944年6月至1944年8月

日軍佔領長沙後迅速南下,我軍毫不退縮,於1944年6月在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組織兵力阻擊日軍,史稱衡陽會戰。

衡陽會戰中,日軍投入兵力高達35萬人,我軍則是30萬人,又是以寡敵眾,歷經70多天慘烈會戰,殲敵6萬餘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十軍以1.7萬人,抱定“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必死決心,堅守衡陽47天,戰死1萬將士,殲敵2萬餘眾,戰鬥之慘烈,為抗戰史上所僅見。

儘管最後衡陽失守,但我軍不怕犧牲的抗戰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抗戰後期,日軍為攻佔中國芷江空軍基地,為大舉進攻四川,迂迴重慶背後作準備,集中5個師團8萬多人,發動合圍芷江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戰役。

此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我軍隊集結9個軍10萬兵力,雙方勢均力敵。經過2個月的廝殺,由於我軍指揮得當,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最終大獲全勝,我方傷亡1萬2千餘人,殲敵2萬8千人,取得抗戰史上酣暢淋漓的勝利。

湘西會戰是八年抗戰中最後一次大型戰役,拉開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大反攻的序幕,此後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我軍轉入大反攻,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湖南呆過好多年,都快安家到湖南了。覺得湖南人聰明,勤快,做事蠻很狠。特別是打架不怕死。在街上拉幫結派,拿著刀子滿街砍得就算湖南人厲害。好像湖南人還能文能武,吃完飯沒事做閒聊時就喜歡討論時政,國際大事。閒聊時感覺他們說起來一套一套的。還有那公園裡老頭大媽你還別去惹,碰了一點事他們吃了虧,調子高的很,不是要賠錢就是了不難,感覺就是不怕事。我能感覺的出來。當年鬼子在別的省節節勝利,在湖南受阻,那是正常的。鬼子是鐵的話,湖南人就是鋼,兩者一碰就是你死我活幹了起來。湖南人感覺一直不服輸,鬼子碰了,估計會被百姓砍成一塊塊的做成長沙臭豆腐。😁但是湖南人也有不足,感覺當領導,搞決策,搞理論還是有一套。以前廣東打工時候,好多工廠的組長,科長,經理都是湖南人,很有領導氣派。好像廣東好多市領導也是湖南籍的。不足的就在於過於理論,搞起經濟,經商來就不如廣東人,潮汕人,溫州人,福建人靈活,八面玲瓏會做生意了。這方面湖南人有那麼一點一根筋的感覺🤔這就是我生活在湖南長沙好多年的感覺,總體來說,湖南人算中上等素質了,還不錯😊


中國黑協副會長


岡村寧次曾經說過:欲滅華夏,先平湖南。抗日戰爭打了8年,在湖南戰場上就打了7年,日軍先後動用了60萬大軍,傷亡20萬,也未能攻陷湖南。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曾發生過22場大規模的戰役,在湖南就打了6次,4次長沙會戰,一次衡陽一次常德。

7年時間,日軍總共投入了60萬兵力,損失超過20萬,10多萬中華好男兒壯烈犧牲。

小逸認為,湖南能堅守7年的原因離不開湖南人民那顆忠貞的愛國之心。

抗戰初期的湖南還只是一個後方戰略基地,為宣傳抗日救國,湖南省中群英薈萃,像郭沫若、朱自清等文學界大佬都寫文章、搞演講鼓勵中華民族。

藝術界的大牛也沒有閒著,他們排編愛國救國話劇,到各地進行演出;並且長沙的大街小巷中都寫滿了、畫滿了抗日的詩和畫。


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去鼓舞我們的士兵。

我們的中華好男兒沒有讓湖南人民失望,衡陽保衛戰中,中國軍隊1.7萬人硬撼9萬日軍,日軍甚至還動用了飛機,面對多於自己5倍的日軍,第十軍沒有退縮。

這場戰鬥持續了47天,日軍傷亡3萬人,第十軍陣亡6000多人,還有8000多人是傷員。雖然衡陽戰役失敗了,但日軍也只是慘勝!


中日軍隊在湖南攻防7年,湖南的城市之中沒有一處是完好之地,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岡村寧次都忍不住感嘆道:欲滅華夏,先平湖南。湖南人民保衛了家園,也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逸聞軼事


74軍打光後,在湖南補充的,第五軍在湘潭組建的,十軍和74兵員十之八九都是湘人子弟,其它北方人只曉得當漢奸,你見過湖南有漢奸嗎?民團黑社會都自覺組織打日本?其它地方有嗎?農民用鋤頭乾死小日本你見過嗎?雪嶧戰役一個武岡城國軍一個營守日本就是攻不進去,那是有民團。日軍攻到雪嶧山下竹市就是過不了,我爺爺就洪江(是武岡人)沒有民眾一仗下來怎麼補充兵員,物資怎麼運上去,這就是民風,除了廣西和湖南你見過有這種民風嗎?我們老家在湘西南,祖上都參軍了,農民說這是我家,絕不允許外人踏入半步,小日本是外人,所以湖南就變成日本人的傷心地!!


西門吹雪58030385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立青對湖南人的總結最經典:湖南人傑地靈,歷來革命都是江浙廣東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犧牲。

秦亡也是因為將太多的精銳的放在湘北,去鎮壓少數民族造反,才無法回援長安,不然項羽的起義軍還不夠秦國虎狼之師塞牙縫。

抗日戰爭時期,剛村寧次就告訴日本大本營,要想讓中國亡國,就必須拿下湖南,才能讓有血氣的中國人臣服。

湖南人聰明而又有戰略,知道怎麼打擊對手又能減少傷亡,充分利用湖南地形遲滯,誘敵深入,打擊日軍,不會落入日軍圈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不按常規出牌。

日軍雖裝備精良,個人素質高,可如果沒有後勤保障,三八大蓋就是長矛,大炮就是擺設,坦克就是烏龜殼,怎麼打。

湖南人就以已之長克敵之短,不正面硬拼,專打日軍後勤,才能讓日軍次次無功而返,保住了湖南,保住了重慶國民政府。


光芒萬丈34957


在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抗日相持階段,湖南是抗戰的前沿陣地,是主戰場之一。

在湖南戰場上,日軍投入先後投入了侵華日軍總量1/3的兵力,而國軍則是投人了總兵力1/4。雙方在湖南戰場上進行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等七次大規模的絞殺戰。

而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也沒有能夠攻佔湖南,反而是在湖南戰場上丟掉下20多萬具屍體。

日軍之所以在佔領大半個中國的情況,投入總兵力三分之一的人馬也未能佔領湖南,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湖南的地理位置

湖南地處中國腹地,遠離日軍侵略中國的起點。

日軍全面侵華的過程中,主要的侵略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從淞滬由東往西推進,一條是從華北由從北向南進軍。

恰好,湖南距離淞滬一帶很遠,距離華北平原也很遠。雖然日軍的空中部隊早在1937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就開始轟炸湖南,但日軍的地面部隊卻被國軍在以血肉之軀生生的拖住了。

當1938年的武漢會戰爆發之後,日軍在此付出了25萬人的傷亡之後,其攻勢有所緩和,湖南得以避開日軍攻勢最凌厲的時期!



二、湖南的戰略地位

湖南的背後,便是重慶,是戰時中國的陪都。湖南一丟,重慶便將門戶洞開,日本人的鐵蹄將會長驅直入重慶。

作為陪都重慶的最後屏障,湖南的戰略地位何其重要,所以蔣介石會傾注1/4的軍事力量於湖南一省,嚴令所有將士誓死抵抗,戰至最後一人。

為了堅守湖南,捍衛中國軍人的尊嚴與榮耀,第74軍57師的師長餘程萬率領8000虎賁守衛常德,面對日軍3萬多人的進攻,堅守16天之久,最終生還者1屈指可數。


第10軍的軍長方先覺率領第10軍的16000名勇士,面對日軍10萬人的進攻,堅守孤城衡陽長達整整47天!



三、湖南複雜地形

湖南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地形複雜,遍地是丘陵!

日本軍隊的機械化程度遠超國軍,這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在湖南這樣的山地,日軍發揮不出他們的機動性,戰鬥力大打折扣。

反觀國軍,在老虎仔薛嶽的帶領下,以天爐戰術,在三次長沙會戰中擊敗了日本,消滅日軍10萬人。而天爐戰法之所以能成功,得益於湖南複雜的地形。

所謂天爐戰法,就是主動放棄大城市,避免和日軍打陣地戰,並且利用複雜的地形將主力部隊進行埋伏,在以少量的部隊為代價,引誘日軍深入最終一舉殲滅!



四、湖南人民抗日的決心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是抗日救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在湖南征召了至少200萬的壯丁入伍,僅次於四川。

在八年的抗戰中,湖南平均每年提供軍糧1000萬擔,軍棉7萬擔,軍布300餘萬匹!



五、國際環境

隨著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將美國的這頭巨獸拖入了戰爭的漩渦。

然而,在美國龐大的軍事力量面前,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陷入了苦戰,不得已從中國戰場上抽調了大量的兵力。同樣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上也是節節失利。

與此同時,中國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援助。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日軍想攻佔湖南更是難於登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