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廬江「何門五尚書」、「兩皇后」指誰,你知道嗎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南朝有劉宋、南齊、南梁和南陳四朝;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歷史上的廬江“何門五尚書”、“兩皇后”指誰,你知道嗎

何尚之。

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崛起了七大郡望,分別是:廬江何氏(安徽)、陳郡何氏(河南)、東海何氏(山東)、郫縣何氏(四川)、扶風何氏(陝西)、丹陽何氏(江蘇)、齊郡何氏(山東)。

廬江何氏初露頭角於西晉,風聲水起於東晉,鼎盛時期是在南北朝特別是南朝劉宋時期。自魏晉至宋齊梁陳五朝,見於史書記載的廬江何氏家族成員有52人,其中僅劉宋一朝就有20人之多,可見廬江何氏家族在南朝劉宋時期的興旺。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的“廬江何氏”,並非指廬江郡中的所有何姓人,而是指廬江郡中“灊”地的一支何氏望族。“灊 ”是古地名,歷史上有幾個地方都曾稱之為“灊 ”或“灊縣 ”。一個是今天的安徽省霍山縣,公元前622年稱“灊邑”、公元前106年設“灊縣”(《霍山縣誌》);另一個是今天的安徽省廬江縣,公元502年稱“潛縣”(《廬江縣誌》)。再一個是今天的安徽省潛山縣,潛山縣是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設置的(《潛山縣誌》)。因此,“灊”是安徽省的具體什麼地方目前仍有不同解讀。這些就留給專家學者們去研究考證吧,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廬江郡“灊”地何氏望族中的“何門五尚書”和“兩皇后”。

歷史上的廬江“何門五尚書”、“兩皇后”指誰,你知道嗎

網絡圖片。

一、廬江“何門五尚書”

尚書,是中國古代政府高官名稱。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謂和職權範圍,有叫尚書、中書令、尚書檯、尚書省、尚書令等。尚書令,始於秦、西漢,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奏章。漢武帝時又稱中書令。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魏晉南北朝,尚書檯改尚書省,尚書令事實上即為宰相之職。唐代尚書省長官僅為左右僕射。宋代為親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師上,非實職。明朝廢止。而部門的尚書,如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為各部的主官,一般為正三品。

南北朝時期的廬江“何門五尚書”是指:何尚之、何偃、何戢、何昌宇、何敬容。

何尚之:南朝宋文帝時期的尚書令

何尚之(382—460年),字彥德,南朝宋廬江灊人,南北朝時期劉宋時期的尚書令。東晉散騎侍郎何準曾孫、南康太守何恢之孫、金紫光祿大夫何叔度之子。官至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兼領中書令。

何尚之初從劉裕徵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少帝劉義符時,任廬陵王劉義真車騎諮議參軍。景平二年(424年),被調作中書侍郎。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先後任臨川內史、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及左衛將軍。元嘉八年(431年),守父喪畢,復任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二年(435年)遷侍中,兼任太子中庶子,不久又改領遊擊將軍。元嘉十三年(436年),任丹陽尹時,在城南外建造宅院,置玄學校,聚徒講學。東海人徐秀、廬江人何曇、黃回、潁川人荀子華、太原人孫宗昌、王延秀、魯郡人孔惠宣前來遊學,謂之“南學”。元嘉十七年(440年),遷吏部尚書,國子學建成後,領國子祭酒,及後又領建平王師,轉任中書令、中護軍。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遷尚書右僕射,加散騎常侍。同年,宋文帝造玄武湖,何尚之勸阻宋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遷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領汝陰王師。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轉尚書令,領太子詹事。次年何尚之退休,時宋文帝不允。孝武帝時何尚之復任尚書令,領吏部。孝建元年(454年)遷侍中、左光祿大夫,領護軍將軍,不久又辭領護軍將軍,轉加特進,又再領尚書令。大明二年(458年),何尚之轉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後又曾兼領中書令。大明四年(46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本官加贈司空。賜諡號簡穆。有文集十卷行世。

何偃:南朝宋孝武帝時期吏部尚書

何偃(413年—458年),字仲弘,南朝宋廬江灊人,何尚之中子。約元嘉十年(433年)被揚州州府闢為議曹從事,隨後舉秀才,經過考核,授予中軍參軍,併入臨川王劉義慶的平西將軍府擔任主簿。元嘉十九年(442年),他出任丹陽郡丞,後歷任廬陵王友、太子中舍人、中書郎、太子中庶子、行義陽王昶義陽國事,升始興王浚徵北長史、南東海太守,後任侍中,掌管詔誥。孝武即位,何偃任大司馬長史,升侍中,領太子中庶子,改領驍騎將軍,轉吏部尚書。當時其父親何尚之為司空尚書令,何偃居其門下,父子並處機要,甚得時譽。孝武帝時,何偃任吏部尚書。時孝武帝長女山陰公主愛傾一時,配何偃兒子何戢。何偃卒於大明二年,孝武帝為之哭傷不已,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諡靖子。何偃好談玄,曾注莊子逍遙篇,與文集十九卷並行於世。

何戢:南朝齊高帝時期吏部尚書

何戢(446-482年),字慧景,南朝宋廬江灊人。南朝宋金紫光祿大夫何偃子,司空何尚之孫。何戢娶宋孝武帝劉駿之女山陰公主劉楚玉為妻,拜駙馬督尉。解褐秘書郎,太子中舍人,司徒主簿,新安王文學,秘書丞,中書郎。

何戢和褚淵是要好的朋友。劉昱時代,褚淵在朝廷參政,推薦何戢任侍中。時何戢二十九歲,推辭不就,上書多次,終改任司徒左長史。南齊時代,何戢官至相國左長史,後遷吏部尚書,加驍騎將軍。481年,轉任吳興太守、左將軍。何戢長相俊美、儀態端莊,舉動與褚淵相仿,時人稱何戢為“小褚公”。何戢三十六歲卒,諡“懿子”。其女何婧英成為鬱林王蕭昭業的皇后之後,追贈何戢為侍中、右光祿大夫。

何昌宇:南朝齊明帝時期吏部尚書

何昌宇(467-544年)(又寫作何昌寓、何昌禺、何昌珝),字儼望,廬江灊人。祖父何叔度曾為吳郡太守。父親何悠之,曾任太常。兄何顒之,官通直常侍。昌宇少而淹厚,為伯父司空何尚之所際遇。宋建安王休仁為揚州,徵何昌宇為州主簿。遷司徒行參軍、太傅五官、司徒東閣祭酒、尚書儀曹郎。建平王景素為徵北南徐州,何昌宇又為府主簿,以風素見重。母老求祿,出為湘東太守,加秩千石。為太祖驃騎功曹。何昌宇在郡,景素被誅,昌宇痛之。太祖嘉其義,轉為記室,遷司徒左西、太尉戶曹屬、中書郎、王儉衛軍長史。永明元年,竟陵王蕭子良表置文學官,以何昌宇為竟陵王文學,以清信相得,意好甚厚。轉揚州別駕,豫章王又善之。遷太子中庶子,出為臨川內史。除廬陵王中軍長史,未拜,復為太子中庶子,領屯騎校尉。遷吏部郎,轉侍中。臨海王蕭昭秀為荊州,以昌宇為西中郎長史、輔國將軍、南郡太守,行荊州事。

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年),為侍中,領長水校尉,轉吏部尚書。復為侍中,領驍騎將軍。四年(497年),卒。年五十一。贈太常,諡簡子。

何敬容:南朝梁武帝時期尚書令

何敬容(?-549年) ,字國禮。南朝梁廬江灊人。出身世家,祖父何悠之,曾任南朝宋太常卿;父親何昌宇,曾任南朝齊吏部尚書。20歲時,選配南朝齊武帝次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後,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揚州尚書,官至宰相。任吳郡太守時,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四年,治為天下第一。當地吏民詣闕為何敬容樹碑立傳,得到批准。南朝齊永明三年(485年),提為尚書右僕射,參掌選事,侍中如故。南朝齊永明五年(487年),提為左僕射,加宣惠將軍,置佐史,侍中、參掌如故。很快又任中權將軍、丹陽尹,侍中、參掌、佐史如故。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年),改太子中庶子。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徵為中書令,未拜,復為吏部尚書,領右軍將軍,俄加侍中。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入為尚書令,侍中、將軍、參掌、佐史如故。他善理政,改變了南朝宋以來崇尚玄學、清談文義、不問政務的頹廢風氣。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為其解脫,被劾免職。南朝梁中大同(546年)初,起為金紫光祿大夫,未拜,加侍中。南朝梁太清(547年)初,遷太子詹事。復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今南京),他被圍於臺城,次年卒,贈仁威將軍。子鸊,秘書丞,早卒。

以上五人同為東晉金紫光祿大夫何叔度的後裔,但五人實為“兩家子”,即何尚之、何偃、何戢是父子祖孫關係,何昌宇、何叔容是父子關係。曾有資料認為以上五人為一家五代,即認為何尚之子何偃、何偃子何戢(慧景)、何戢子何昌宇、何昌宇子何敬容。其實不然,何昌宇、何敬容是何尚之弟弟何悠之一脈。據《南齊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二十四何昌宇傳》記載:“何昌宇,字儼望,廬江灊人也。祖叔度,吳郡太守。父佟之,太常。”這個“父佟之”恐為“何悠之”之誤。如果何昌宇的父親是何佟之,那麼何昌宇與何尚之就不是叔侄關係,因為何佟之(449年-502年)的祖父是何劭之,南朝宋員外散騎常侍;父親是何歆,南朝齊奉朝請。《何昌宇傳》中記載:“昌宇少而淹厚,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 說明何昌宇與何尚之是叔侄關係。史書記載何尚之有三個弟弟:何悠之,官至太常,與王微交好;何愉之,新安太守;何翌之,都官尚書。“何佟之”與何尚之不是親兄弟關係。可見何昌宇應是何尚之弟弟何悠之的兒子。我查了相關何氏家譜,也記載何昌宇是何悠之兒子,不是何佟之兒子。

歷史上的廬江“何門五尚書”、“兩皇后”指誰,你知道嗎

二、廬江“何門兩皇后”

何法倪(339年—404年),廬江灊人,散騎侍郎何準之女,東晉穆帝司馬聃的皇后。昇平元年(357年)八月,被立為皇后。昇平五年(361年),晉穆帝去世,晉穆帝堂弟晉哀帝司馬丕即位,尊何法倪為穆皇后。元興三年(404年),何法倪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於永平陵。

何婧英,生卒年不詳,廬江灊人,南朝齊吏部尚書何戢之女,南朝齊廢帝蕭昭業的皇后。永明三年(485年),嫁給時為南郡王的蕭昭業,成為南郡王妃。永明十一年(493年),蕭昭業獲立皇太孫,何婧英成為皇太孫妃。同年,蕭昭業即位,何婧英成為皇后。隆昌元年(494年),蕭鸞發動政變殺了蕭昭業,追貶蕭昭業為鬱陵王。廢何婧英為鬱陵王妃。從此何婧英下落不明。

對廬江何門兩皇后,歷史上有褒有貶,史書譜牒有述,在此不贅。

廬江何氏在300年間人才輩出,以上所列僅為一小部分而已。

歷史上的廬江“何門五尚書”、“兩皇后”指誰,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