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潤發的新零售模式,能否幹掉眼鏡暴利?

一提起眼鏡,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暴利。然而幾乎100%的眼鏡從業者都打死不承認。

老百姓覺得眼鏡暴利,是因為一句盛傳於市井的順口溜:成本20元的眼鏡,200元賣你是人情,300元賣你是交情,400元賣你是行情……

而眼鏡從業者不承認暴利的原因則是因為,400元的眼鏡200元被房租吃掉了,100元被人工吃掉了,50元被水電物業和裝修、設備折舊吃掉了……賺到手的還不夠塞牙縫。更何況,眼鏡消費那麼低頻,人們兩三年也不換一副眼鏡,而且每天也賣不出去一兩副眼鏡。

都說做生意要講究雙贏,買家要覺得划算值得,賣家要覺得有利可圖。然而在眼鏡行業,卻已經持續了很久“雙輸”的局面。這樣的噁心循環格局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眼鏡幾時才能便宜下來?

從WTO前幾年發佈的數據來看,中國近視率高達47%,位列世界第二(第一是新加坡),是世界上近視人口最多的國家。14億人口中,有近7億是近視眼。按照每人2年換一副眼鏡,每副眼鏡300元計算,中國每年僅近視眼鏡消費規模就超過1000億(7億÷2×300)。其中還不包含太陽鏡、老花鏡、隱形眼鏡及美瞳彩片等產品的消費。

全球最大鏡片品牌依視路曾聯合國際知名的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公佈一個數據:中國有58000家眼鏡店,相當於每24000人擁有1家眼鏡店。這和歐美諸多發達國家的每5000人就擁有一家眼鏡店相比,中國未來還將新增近20000家眼鏡店。

市場前景很大,也還遠遠不飽和。但是在如此“雙輸”的市場格局下,新老眼鏡店將如何生存和發展呢?用戶越覺得貴,越不滿意,購買眼鏡的頻次就越低。這無疑是對市場最大的摧殘。

就在2017年,全國各地開始幾十年,連鎖規模幾十家的眼鏡連鎖紛紛倒閉。而倒閉的原因大多被他們主觀的歸罪於互聯網的低價摧殘。

然而事實真的是互聯網惹的禍嗎?

開在淘寶、天貓、京東等線上平臺的眼鏡網店固然多,但是作為眼鏡業內人士,截止目前為止,真還沒聽說哪家賺錢的。某新三板上市且年營收過億的眼鏡線上品牌工作人員曾經告訴筆者:每年營業規模雖然大,但是虧損還在10%左右。尤其是那些需要配鏡片的訂單,退換貨率高達30%以上。要知道,鏡片是專屬訂製品,一旦做下去就意味著成本發生了,且不可以二次銷售。客戶一旦退換,那就是死虧。雖然平臺有“影響二次銷售的產品不予退換”,但是為了防止客戶在平臺上惡意差評,賣家有時候只能吃啞巴虧。

所以,大多數淘品牌在線上只能另闢蹊徑的銷售以“裝飾”為第一賣點的低價時尚鏡架、太陽鏡。不過為了低價,大家只能採購製造成本從2~16元不等的PC注塑產品。此類產品往往就是拍照P圖後看起來很美,客戶真正收到貨後,往往會因為“實物與照片相差甚遠”而滿意度極低。

也就是說,實際線上賣眼鏡因為解決不了鏡架試戴、驗光等問題,所銷售的眼鏡也都是非眼鏡主流市場產品。如果實體店的倒閉將罪過加於淘品牌身上,未免有點誹謗嫌疑?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眼鏡行業發展如此奇葩呢?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產品同質化。

誰能告訴我,在寶島眼鏡買的眼鏡和在茂昌、吳良材買的眼鏡有什麼差別?大家一定都說不出來。這就導致了眼鏡店之間可替代性特別強。用戶今天在你家配眼鏡,過幾年換眼鏡了,可能就近找一家就解決了。如此一來,就沒有復購率了。要知道,一個生意如果沒有復購率是多麼可怕?

第二,價格虛高。

同樣一款眼鏡產品,在A眼鏡店標價1200元,到B眼鏡店標價可能就是2100元。客戶很難理解其中原因,但是我告訴你其中差異主要是在兩家眼鏡店的房租成本不一樣。如此,你能理解了嗎?顯然大家還是不能,因為客戶配的是眼鏡啊,又不是房租。

然而……就呵呵了……如果一家眼鏡店開在你家小區的地下停車庫,眼鏡每副賣30元,你敢去嗎?嗯!一定不敢。因為從心理上你一定認為那是一家不正規的黑店!而且銷售的眼鏡產品也肯定不靠譜。所以,當用戶無法理解眼鏡店定價規則的時候,勢必造成消費滿意度低下。

第三,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很多戴眼鏡的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A眼鏡店驗光師300度加50度散光,到了B眼鏡店再驗一次,就變成了350度,沒有散光……為什麼會這樣?

其中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兩個驗光師水平不一樣,使用的設備不同,所在的驗光環境也不同,所以得出的結果不一樣。另外還有一個隱性的原因就是B眼鏡店沒有備帶50度散光的鏡片庫存……而客戶又非急著“立等可取”。

除了以上三點,當然還有許多原因,但是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都清楚明白眼鏡行業的問題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很多眼鏡實體店在市場前景廣闊的背景下紛紛倒閉了。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

阿里巴巴(BABA)在2017年的11月份,花了224億港元,收購了一直被譽為線下零售之王“大潤發”36.16%股權。之後便開始大刀闊斧的對大潤發進行“新零售”升級。

阿里+大潤發的新零售模式,能否幹掉眼鏡暴利?

阿里收購大潤發

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說:過去包括大潤發在內的線下公司,不太想跟線上合作,因為擔心,“流量被吸入線上”。但是,“你能阻止客戶到淘寶上買東西嗎?除了一部分不習慣使用手機購物的,該試的早就上網試了。想通了,顧客該去哪裡就去哪裡,你要提供給顧客便利的機制。顧客購買是不同場景切換的,有空就去線下,沒有空就在線上,要把服務做好,吸引他們來。”

通過阿里對大潤發的改造,全部線下的超市門店都借鑑了盒馬鮮生的模式,門店3公里範圍內的客戶,通過線上下單,都可以獲得1小時送達服務。配送由盒馬鮮生的物流團隊完成。這也就意味著,原本坐等客進門的大潤發通過線上、線下新零售的升級,把原本懶得出門的顧客又拽回到交易中來,大大增加了門店商品庫存的週轉率,更加大了門店的坪效。

那麼,同樣的新零售模式可以適用於眼鏡店嗎?比如某城市東區的一家眼鏡店,原本在西區購買不到或者懶得跑過去的客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模式來完成眼鏡的購買訂單嗎?如果能有一種模式打通這一環節,是不是眼鏡店的坪效就高了呢?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做“驗光車上門配眼鏡”模式已經快10年了,從最初沒有驗光車,自己扛著箱子進入客戶家裡、辦公室驗配,到後來鳥槍換大炮,使用驗光車上門為客戶配眼鏡,我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測試,如何用互聯網的方式,讓眼鏡零售的成本低下來,效率高起來。

在這些年的摸索中,我逐漸得到了以下幾個經驗和結論:

首先,眼鏡店要想有競爭力,必須要解決產品同質化的問題。

大家都看到韓國的眼鏡輕奢品牌Gentle Monster(即V牌眼鏡)通過產品聚焦,品牌傳播而大行其道,分分鐘把門店覆蓋全球,還獲得了奢侈品大佬路易酩軒的戰略投資。大家也看到木九十通過賣木腿眼鏡,開不驗光的中島店,最終被依視路戰略收購一半股權,創始團隊獲得了財務自由。那是否想過自己的眼鏡店也早就應該做產品聚焦這件事了呢?

阿里+大潤發的新零售模式,能否幹掉眼鏡暴利?

伊視可驗光車

如果你有眼鏡產品的研發和設計能力,那是最好。為自己品牌量身定製一套產品就可以開始賣。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那我建議你聚焦到眼鏡的某些小品類上,比如只賣鈦架,亦或只賣無框眼鏡,還可以只賣大框眼鏡……總之現在沒人做的,你都可以做。正所謂有舍有得。

當你把產品聚焦了,用戶對你的識別也就更加強了。

其次,解決坪效問題。

眼鏡店本質上不應該開的越大越好。因為如此低頻的消費品,要用那麼大的店面,無形中增加了成本。眼鏡產品的體積那麼小,完全可以小微化。甚至可以做成店中店。

我們伊視可在今年7月推出的佔地不到1平米的伊視可眼鏡閃店5.0就屬於此類精品小微店。它可以出現在寫字樓,也可以出現在社區,還可以出現在影院、高校、圖書館、服裝店、健身房、美容院、咖啡店……總之很小,陳列的產品除了專利設計的眼鏡外,還有很多海淘奢侈品眼鏡,零售價格僅僅是國內專賣店的一半。整個伊視可眼鏡閃店可以陳列160多款眼鏡。如果按照1平米1000元/月的價格來算,是不是一天賣一兩副,兩三天就能回本?

阿里+大潤發的新零售模式,能否幹掉眼鏡暴利?

伊視可眼鏡閃店

當然,伊視可眼鏡閃店的優勢還遠不僅此,它還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把每個網點進行雲連接,不僅通過線上進行引流,還可以通過智能管理來提高用戶的口碑復購率,以及縮短眼鏡購買的週期,把低頻產品變成高頻消費。

第三,解決服務專業化問題。

傳統眼鏡店,因為成本過高導致需要讓驗光師參與到銷售中來。驗光師的收入和銷售進行掛鉤,結果把好生生的專業驗光師培養成了推銷員。我們試想,如果醫院的醫生都成了賣藥的推銷員,那她還能好好的給病人看病嗎?

所以,驗光和銷售兩個環節必須分開。驗光師應該和驗光的精準度、客戶的滿意度、售後的投訴率等指標掛鉤。只有這樣,才能讓驗光師精於其專業。只有自己越來越專業,收入才會越來越高!

好了,說半天你可能要罵娘了:講那麼多,也沒有說眼鏡實體店如何同互聯網新零售掛鉤啊?稍安勿躁嘛!如果不解決以上三個問題,就算我告訴你如何升級為互聯網新零售,也是換湯不換藥不是?就好比大潤發賣的東西是劣質殘次品,就算阿里再神通廣大也無濟於事,不是?

伊視可用驗光車做了近10年的眼鏡零售,每臺驗光車每個月卻可以賣出去近千副眼鏡,為什麼?因為客戶可以通過在線選擇眼鏡的款式,然後通過預約驗光車,直達用戶家門口或者公司門口,為其提供專業驗配服務。

那麼如果未來每家新零售的精品眼鏡店,都配有一臺驗光車,所有店中的產品在線都有展示,你想結果會怎樣呢?

客戶之前在城西配過一副很好的眼鏡,回到城東的家中或公司裡,跟家人、同事提及,大家也都很心儀,也想配類似的眼鏡產品,但是又懶得從城東跑到城西區,這是怎麼辦?打開微信小程序,瀏覽下城西那家店裡的產品和價格,然後一鍵預約驗光車,不就可以搞定了?

跟大家透露一個數據,伊視可驗光車的口碑與復購率頂峰期是70%,復購週期平均6.8個月。這個數據大家一定非常咋舌吧?因為傳統眼鏡零售店的復購率還不到8%,復購週期要2~3年。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巨大差異呢?

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之前所說的:產品足夠差異化,服務足夠專業,性價比足夠高。

所以,未來千億級的眼鏡零售市場,一定不是傳統眼鏡門店能夠佔領的。而應該是處處從用戶角度著想,處處符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用戶心理的新零售模式才能覆蓋的。想要在未來的眼鏡零售市場分得一杯羹,必須大家團結到一個平臺上,各做各的差異化產品,專心於用戶價值的創造,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作為實體店主的你也可以像大潤發被阿里收購股權之前那樣拒互聯網新零售於千里之外,但是你可能在明年甚至明天,就被你對門兒、隔壁的參與到眼鏡新零售平臺的店家給幹掉。甚至被更多醉心於想賺取“眼鏡暴利”的局外人給幹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所以,要問眼鏡如此暴力,何時才能便宜下來?也許就在明年,甚至就在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