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山法師:什麼是「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為構成萬物的五種物質元素,據《白虎通》說:“伏羲兩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通鑑前編》說:“燧人氏作(坐)觀星辰而察五行”。《史記曆書》則稱:“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由此可知,“五行”之說,在燧人氏、伏羲時代已有之。到了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著論終始五德之運,把五行同天地、萬物、社會運轉等聯繫起來加以闡釋和發揮。道教創立後,吸收陰陽五行學說,並進而將其與教義相結合。認為萬物(五行)既相生又相剋,循環往復。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隨著“五行”學說影響的擴大,這一教義又輻射到了諸如內丹、飲食、醫學、音樂、術數、地理等方面。如“五行主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行主五官”(耳、鼻、口、眼、形)、“五行主五色”(青、赤、黑、白、黃)、“五行主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行主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行主五方”(東、西、南、北、中)……

閭山法師:什麼是“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閭山法師:什麼是“五行”?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到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裡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五行在中醫裡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總之,五行學說在我國曆史上,直至現代都起到了重大而深遠的作用和影響。在教義上,“五行”又常與“陰陽”相對舉。故世人常說:懂的“陰陽五”之道,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