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國家寶藏有一個疑問,陝西寶雞的石鼓,怎麼會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美食美氪


上圖為故宮石鼓館。

陳倉石鼓,一共十個,目前剩九個半,現在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即寧壽宮後殿。特闢展室,存放條件較好。很少人打擾,展館裡比較安靜。

陳倉石鼓出土於陝西寶雞,出土地點就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旁邊緊鄰的山上,現在修了“中華石鼓園”。古代的陳倉現在隸屬於寶雞市。

石鼓是唐代出土的,剛開始對於石鼓的來源眾說紛紜。唐代詩人韓愈作《石鼓歌》其中提到“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當時以為是周宣王時期所制。

唐初石鼓在陳倉的山上被發現時就因為上面刻有大量先秦時期的古代文字而引起震驚。在唐代,石鼓的命運可以說是幾起幾落,在安史之亂中曾消失過,叛亂平定後又曾供奉於孔廟。唐朝滅亡後石鼓又一度消失。

北宋時期,鳳翔知府司馬池為了討好宋仁宗,費盡心思終於找到了九個石鼓,還差一個作原鼓。司馬池不惜假造作原鼓以矇混,後被發現而獲罪。司馬池是史學家司馬光的父親。

北宋末年,作原鼓被在關中找到,只是已經被切去一半,剩下的一半也挖成了中空用來搗米。上面的文字只餘下少量還有留存。

石鼓從東京汴梁到金中都是在北宋滅亡後金兵所為。因為不失貨,石鼓一度被丟棄再次遺失在戰亂中。

南宋時期石鼓被再次發現,以後的元明清三代就一直留在北京。抗戰時期石鼓隨故宮國寶南遷。抗戰勝利後石鼓又被從重慶運往南京。中間路上也曾翻車再遇險。說實話中國歷史上這種例子真不少。比如東漢太學的熹平石經,曾在南北朝後期被東魏權臣高澄下令從洛陽運往鄴城時中途落水摔壞。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鄴城博物館等都有熹平石經的殘塊。

建國前,石鼓也曾差點被運往臺灣,但最終因為體積太大,又實在太重而被留下來。

關於石鼓的年代:羅振玉《石鼓文考釋》認為是秦文公時的古物,郭沫若以為是秦襄公時遺物,唐蘭考定為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刻。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認定石鼓刻於先秦時期,但具體年代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是秦景公時期的,也有認為是秦惠文王時期的。

石鼓一共有十個:吾車鼓、汧殹鼓、田車鼓、鑾車鼓、酃雨鼓、吳人鼓、吾水鼓、馬薦鼓、而師鼓、作原鼓。我說九個半是因為被找到的作原鼓只剩半個。有文字的石鼓是八個半,馬薦鼓上我已經找不到文字了。

這些石鼓上的文字記述了某位“秦公”鑾車出行,從人如流,登原遊獵、獻獲祭祀的種種盛況,描繪了秦國的大好河山,“秦公”有感而發,述志作詩。

石鼓上的文字,確切地說,應該叫作“秦大篆”,比起李斯小篆雖不似其規整嚴謹,但格外透出早期文字的個性靈動之美。描摹、繪畫的感覺更勝於理性。可以體會文字從矇昧時期向理性時期轉化的過程。從書法的角度來講,書法的追求目標絕不應該是技巧。秦大篆是界於金文和小篆之間的文字,不講求筆鋒、筆意,但正因為如此格外表現出文字之美,樸拙的書體是書法的本質,氣勢超越了後世的精巧之作。


沅汰


唐朝時一共出土了十件石鼓,看過的資料說自從它們出土之後,因為上面的古文字少人能夠解讀,於是被傳的神乎其神,成為了當地流傳的傳說。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藉著研究的名義進行翻拓。但即使這樣了,似乎也沒有引起唐朝皇帝的重視,就擺在荒野裡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平叛的唐肅宗知道了,才命人將其從荒山野嶺運到雍州,只是此時叛軍逼近雍州,應該是為了防止叛軍借這些古文字做文章吧,石鼓被掩埋。

安史之亂被平定,當地的官員們慢慢的想起了埋於地下的石鼓,於是便進行了發掘,這也是它們第二次重見天日。韓愈還寫了奏摺,請求將它送到長安的太廟進行保管,但皇帝依舊沒當回事。

石鼓第一次被官方當回事是公元814年的時候了,一個名叫鄭餘慶的人就任鳳翔尹。因為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便重新奏請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陳倉石鼓。於是,曝於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當地孔廟,首次進行了妥善的保管。

不過唐朝滅亡之後,這十件石鼓便不翼而飛了,直到宋朝仁宗年間,因為皇帝喜歡,所以在鳳翔當官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九件石鼓。因為離唐朝時間相隔不遠,包括宋仁宗在內的很多宋朝人都知道應該有十件石鼓,為了馬屁拍到位吧,司馬池自己做了一件石鼓,湊齊後給皇帝交差。

雖然宋仁宗當時重獎了司馬池,但很快就發現有一件石鼓是假的,於是便以欺君治了司馬池的罪。其實第十件石鼓並沒有消失,只是被當地人抹去了銘文,改造成了磨刀石而已,在被當時的一位金石學家向傳師發現之後,由鳳翔當地政府緊急送往開封,和其它九件一到被供奉於太學之中,之後便被痴迷於古物的宋徽宗移到了皇宮之中進行保管。

下來便是靖康之變,石鼓和徽宗欽宗一道被金人擄走,下落不明。直到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楫於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楫出身於陝西虢縣,與石鼓同根同源,他將其保存於孔廟之中,並請專人看護。而後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王朝的廢墟


想要理清這個原因,只要梳理一下石鼓顛簸的命運就可以了。先說一下這個石鼓的價值,它們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被康有為稱作“中華第一古物”,因為這些石鼓還專門有了“石鼓文”的稱謂概念,是中國文字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石鼓最早在公元627年,一牧羊老人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的北阪發現了10塊石鼓,上面有字。眾多文人墨客聞訊而來,想要研究研究石鼓上面的文字。唐肅宗把石鼓遷至雍城,沒多久安史之亂爆發,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並對外宣稱“毀失”,其實是為了保護石鼓。安史之亂後,石鼓又被挖出來,韓語還專門寫了贊文。不幸的是,後來發生了更多的動亂,石鼓被人劫掠一空。

北宋時期,司馬光之父司馬池經過幾番周折終於再次找到9面石鼓,還有一面沒有找到。向傳師後來在屠夫家中找到了另一面,用做了磨刀石。後來歷經數個朝代,石鼓在北京待著,直到上世紀抗日戰爭爆發,石鼓又開始了南下避難的命運。解放後被陳列在故宮。


張小中的旅途


晚清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以及海內三寶(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中華石鼓(陳倉石鼓),何尊,西周銅禁,佛指骨舍利,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八重寶函,鎏金浮屠,武則天繡裙等等舉世聞名的中華頂級瑰寶全部出土於寶雞,其中毛公鼎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一鎮館之寶,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盤為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二,散氏盤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之一,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中華石鼓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何尊則為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館之寶,西周銅禁兩個,其一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其二為天津博物館館藏珍品,佛指骨舍利藏於寶雞扶風法門寺合十舍利塔,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以及八重寶函和鎏金浮屠,武則天繡裙等藏於寶雞扶風法門寺珍寶館。還有無數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分佈於中國甚至世界各大博物館。至今,寶雞地下到底還有多少瑰寶,是個謎。


華夏始祖


在回答提問之前,先說說上海博物館。我們都知道,上海是近代開埠才迅速發展成國際性的大都會。即使把上海的前身松江府算上,也是歷史悠久的城市,畢竟轄區面積還是很小。但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包括石雕、青銅器、陶器、瓷器、錢幣、書畫等等,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的博物館中都屬頂級的。其絕大多數藏品相信都不是上海本土的,而來自全國各地,當然也包括陝西。上博館藏的青銅器,出土於陝西寶雞的,數量可能還不少,其中還不乏珍貴的甚至國寶級文物。

在全國的各個博物館,除了收藏本地文物外,館藏文物中還有大量其它地區文物,這樣的情況再正常不過了。

再說說故宮博物院,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後,以明、清兩代的皇宮及宮廷收藏為基礎建立的現代博物館。其藏品除了北京故宮的擺放收藏以外,還包括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的部分文物,提問的石鼓就是故宮收藏的文物之一。

故宮珍藏的國寶--石鼓,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應該說誕生於秦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到唐朝貞觀元年首次被發現,也是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即現在的寶雞市石鼓山。石鼓從發現,在唐朝並未引起皇家多大的興趣,歷經安史之亂、朝代更替,又流失荒野。到宋朝宋仁宗時期,因宋仁宗就是金石專家,在查閱前朝的史料後,對遺失百年的陳倉石鼓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動用國家資源,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找陳倉石鼓的下落。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十面石鼓得以尋訪到,並被送到北宋的京城汴梁(即現在的河南開封),進奉給了皇帝。靖康之變,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兵攻破,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擄掠到北方,石鼓與宋皇宮的其它寶物也被運到了燕京,自此元明清三個朝代石鼓就一直沒離開過北京。抗戰期間,石鼓隨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中有到過南京、四川,抗戰勝利後又回到了北京故宮。所以石鼓從宋朝離開陝西,至今已是1000多年了。

各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很多來自考古出土與個人捐贈。除了國家部門通過行政命令調撥,一般不會有太多變動。故宮的文物更是如此,只會是充實故宮的館藏,比如戰亂時期故宮流失的文物,通過回購、捐贈重新回到故宮。象石鼓這樣的離開陝西上千年的文物,沒有必要再去糾結是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在西安的陝西曆史博物館了。


whitedeer


一、石鼓的發現及保存上的原因:十面石教最早發現於唐,保存在鳳翔府,期間有過散落遺失,最終完整保存著。北宋徽宗時,石鼓被運至汴京,金人佔領汴京後,石鼓被金人所得,元滅金後,元人運石鼓去大都即現在的北京。抗日戰爭時期,為保護古宮文物,石鼓被輾轉運到上海,重慶等地,抗日戰爭結束後,又運回北京,現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二、文物價值極高。十面石鼓,每面用大篆刻錄一首詩,十首又成為一組詩,這在春秋時代的文物中是很難得的。宅在金石,書法,文學,歷史,風俗民情方面的研究,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闢玉


因為當時石鼓在國民黨手中,蔣介石想帶去臺灣的時候,石鼓太重被遺棄,當時戰亂所以在寶雞放了一個月,然後就轉到鳳翔,因為保存條件不完善直接運往北京故宮,一到故宮就直接被封閉式保存,直到近幾年才出來展示,但是其中也只有一面是真的。


萬里晴空一片浪


唐朝的時候被發現,歷經戰亂,宋徽宗的時候運到汴京還包了金,後金人入侵連皇上帶石鼓就弄走了,收復故土後就一直放在燕京,抗戰爆發後石鼓又是顛沛流離,輾轉好多地方南京、重慶,新中國成立又運到了北京。有許多盛世現,亂世藏的故事。

石鼓是中國九大國寶,有很高的歷史、書法等等價值,寶雞市石鼓是仿製品。


幸福在眼前67978879


真正研究石鼓第一人應該是杜甫,真正用詩歌寫石鼓是韋應物,下來才韓愈他們,蘇軾兄弟,郭沫若,我今年在《文化月刋》上發表《說說韋應物〈石鼓歌〉及其它》一文,應該是在國寶檔案之前的純學術文章,可惜學界不夠重視。


萱草園1


這是歷史問題。建國以後最先的政策是各地出土的有高價值的文物都要上交到故宮保管,然後故宮的倉庫都堆滿了,沒有能力再接收了。並且,許多歷史考古專家強烈要求出土的文物應該保留在當地才有價值,並且上書國家。之後國家才出臺了“就地保護”等相關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