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什麼是鬥彩,與五彩粉彩又該如何區分?

關於什麼是鬥彩網上和資料上說法有幾種,說實在的有些是在瞎說,關鍵一點是這些人肯定沒有上手看過真正的鬥彩器。耿寶昌先生對鬥彩講得很對,因為他確實有機會上手看到鬥彩真品,包括故宮珍藏的成化鬥彩。

耿先生說:“鬥彩——又有所謂青花填彩、青花點彩、青花加彩幾種說法,其實都是工藝技法上的區別,現統稱鬥彩。取其釉下與釉上諸彩爭奮奇豔之意。其工藝製作過程為先於釉下以青花作紋飾的輪廓線,或繪局部圖案,再在釉上襁填以豔麗或淡雅的彩色,經低溫二次燒就,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的鮮明對比,交相輝映。”

耿先生這段話正確的闡述了鬥彩的製作工藝,問題是有沒有人細細去品味其中的奧妙。耿先生說的步續是:

1、先在釉下即胎面以青花畫上紋飾的輪廓線,或者完整的繪好局部圖案。完全用青花畫好局部圖案的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圖案大都是線條,比較窄,比如卷草紋,不可能再分成雙線中間再上彩。而網上有些文章說什麼以雙線勾勒圖案,然後再填彩,純粹是胡說。

2、這第一道工序完成後,表面塗上透明釉後進窯燒製,這裡有一點很關鍵,就是上的釉面必須相當平整,厚度均勻,以便於後一道工序上彩。此時燒製的溫度在1290度左右。燒製完成的瓷器表面是白色的透明釉,釉下是完整的清晰的青花圖案,但大部分圖案都是青花勾勒外邊線,圖案中間是空白的,好像畫圖中的白描稿。

3、然後根據預定的設計,依照釉下的紋飾輪廓線填畫彩料。彩料全部填畫完畢後再進窯以低溫燒製,溫度約在600度。這一道工序中的填畫彩料很見功力,需要豐富的經驗。這是因為釉面有厚度,約在1至1.5毫米之間。成化鬥彩釉面較厚在1.5毫米左右,後期的鬥彩釉面較薄,在1毫米或更薄。這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因為釉面越厚上面再填彩料越難。釉面厚了填彩的時候畫匠的眼光必須垂直於下面已經畫好的青花輪廓線,使填上的彩料均在輪廓內不發生偏移。這種畫法有點類似於作畫中以硬黃或響堂的辦法臨摹。另外由於釉料是液體,可能會發生流淌,所以畫的過程肯定比較長,需要等待先畫的彩料基本幹了後才能轉動和翻身。再由於釉料在燒製過程中可能會膨脹或收縮,這都需要有經驗的畫匠控制用釉。成化鬥彩與後期仿品的一個主要的差別就在這裡,成化的鬥彩釉上彩料都與釉下青花輪廓線相當吻合,很少溢色和漏色,而且必須恰倒好處的讓下面的輪廓線正好露出來。這一點非常重要,鬥彩的效果就依託在這一點上。

現在成品出來了,上面的彩料圖案在下面的白釉面和青花線條的襯托下其邊緣會有明顯的立體感,在適當的光線下出現亮邊的效果。另外

透明的彩料下面用青花畫的葉片脈絡或花朵的葉瓣都呈現出來了。這與五彩顯然是不同的。

鬥字有多重含義,我們現代人因為受的教育之故,見到“鬥”字首先想到的是“鬥爭”兩個字,所以用這個詞意去理解鬥彩就會聯想到一個詞“鬥奇爭豔”,現在有不少人就是這樣去理解鬥彩的,認為是鬥彩中的藍色青花和彩料色互相爭豔。實際上這樣的用法我認為是錯的,從鬥彩瓷器來看,特別是成化鬥彩,其色彩給人的感覺首先是一個融合,各種顏色在一起營造的是一種雅緻而美麗,文靜而不喧囂的氣氛。相對來說後朝的萬曆五彩要張揚的多,有一種鬧哄哄的感覺。所以我認為鬥彩的鬥字絕非相鬥之意。那麼應該是什麼意思呢。我想舉出一個古建築中常用的詞:斗拱。斗拱由鬥與拱兩個部件組成,這裡的鬥字有層疊、架空的意思,拱有彎曲、向上的意思。鬥字即使在鬥爭這種用法中也有互相的意思,如鬥毆意思就是兩人相鬥。鬥字還有一個意思是拼合組合的意思,比如木工技術中的鬥榫,意思是榫卯拼合。《水經注·谷水》有文曰:“ 二壁爭高,鬥聳相亂”這裡的鬥有陡然升高的意思。還有我們現代人常用的一個傢俱叫“五斗櫥”,這裡的鬥固然有抽斗的意思,但也有層層相疊的意思。

所以歸納成一句話,我對鬥彩這個名稱的的理解是:鬥彩就是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料上下疊合組成完整的圖案,產生互相映襯的特殊美感。

圖解什麼是鬥彩,與五彩粉彩又該如何區分?

圖解什麼是鬥彩,與五彩粉彩又該如何區分?

圖解什麼是鬥彩,與五彩粉彩又該如何區分?

圖解什麼是鬥彩,與五彩粉彩又該如何區分?

圖解什麼是鬥彩,與五彩粉彩又該如何區分?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識、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轉讓的話歡迎下方留言或關注頭條號私信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