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儀式感

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添加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來源: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1

學會做飯,就是學會謀生

年初,一個頭頂風霜上學的“冰花男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他頭髮和眉毛已經被風霜粘成雪白,臉蛋通紅,看得人好心疼。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記者問這位男孩:生活上的問題怎麼解決?


他說:“我們兩個(我和姐姐)在家,自己煮飯,自己照顧自己。有時候姐姐作業多,就我來煮飯,我作業多就姐姐煮,就這樣。”

記者問他生活苦嗎?


他回答:“生活不苦,我會做飯……”

是啊,會做飯,能餬口,食物帶給我們溫暖和動力,就有了抵禦艱難的勇氣,生活也沒那麼苦了。

另一個日本小女孩阿花的故事,曾感動無數人。

媽媽千惠在女兒阿花出生後不久,得了重病,她意識到自己在世上時日不多了,為了自己走後女兒能照顧好自己,她決定教給女兒一些生活的技能和本領。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2007年夏天,阿花4歲生日那天,媽媽送她的禮物是一條漂亮的碎花圍裙,而爸爸的禮物更酷,是一套小學生用的刀具。

而第二天清晨5點,千惠就狠心地把女兒從被窩裡拽了出來。她決定讓女兒學習切菜。

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樣子,千惠說:相當嚇人,可還是忍住沒出聲,也沒伸手。

因為她認為,會做飯就意味著能活下去,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2008年千惠走了,留下了五歲的女兒和丈夫。

而阿花學會了做飯,她說:“當我做飯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當然,這也是媽媽教給我的。”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學會做飯,就學會了謀生,好好活著,生活就有了希望。

2

愛你,就是願意為你洗手做羹湯

會做飯,能謀生,也能謀愛。

大導演李安也很會做飯。他在採訪中曾說,“獅子頭等家常菜我都會做”。連丈母孃都曾誇他說,“你這麼會燒菜,我來投資給你開館子好不好?”

這都歸功於他當年蟄居家裡練出來的廚藝,他曾經因無片可拍,當過6年的“家庭煮夫”。

那時候妻子外出工作,他在家照顧兒子,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每天除了在家裡讀書、看電影、寫劇本外,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

正是因為有這段家庭婦男的經歷,他對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才拍出了那部著名的電影《飲食男女》。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配圖|電影《飲食男女》

如果說年輕時的李安,囿於廚房是被生活所迫,可是成為國際大導演後,他回家後依然繼續幹起自己的本職工作——買菜做飯。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配圖|李安訪談時

在李安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配圖|李安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

在李安拿到奧斯卡後,有一次他和太太去紐約的華人區買菜,碰到個臺灣來的太太對他太太說:“你真好命,你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來買菜”。

李安的太太回答說:“你有沒有搞錯啊,是我今天特別抽空陪他來買菜的!”

在李安眼中,男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賺多少錢,而是來自妻子的認可。愛她,就要每天不懈怠地努力來贏取她的尊敬,而不是因為用老公的身份獲得老婆的尊重。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配圖|李安訪談時

李安愛太太的方式,很簡單,用他的話說就是:“除了電影,我只想燒燒菜,被太太數落。”

“太太能夠對我笑一下,就是現階段最大的幸福感。”

愛一個人,就是我願為你洗手做羹湯。

真愛,不在風花雪月中,而在一蔬一飯的柴米油鹽生活裡。

3

做飯,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做飯,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儀式感。

在我們家,我不會做飯,幸好先生會做,每天下班後,買菜做飯是他的人生樂趣。

他喜歡逛菜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的瓜果、紅彤彤的辣椒、綠油油的小青菜,熱熱鬧鬧,挨挨擠擠,熙熙攘攘,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所有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頓時都拋之腦後。

他享受做飯的每一分鐘,遠離喧囂的世界,給自己留出一片小天地,思考、創作,每一盤飯菜都是一個精心製作的小作品,大大的成就感填滿了繁瑣生活中的苦悶。

精心準備每一頓飯菜,讓家人開心而健康地用餐,可口的飯菜讓家人胃口大開,是每個家庭主婦(煮夫)最大的幸福。

當然,我也不會白吃,雖然我不會做飯,可我常給他打下手,比如:摘菜、洗菜、切菜……減輕點兒他的勞動量。

結束了辛苦工作的一天,我們團聚在廚房裡,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是一天中最美好、最輕鬆的時光了。

接下來我洗洗切切,他煎炒烹炸,我們一邊各自忙碌,一邊傾訴交流。

彼此都打開心扉,盡情訴說當天的所見所聞、工作生活,開心的、傷心的、疑惑的、鬱悶的……統統都可以一股腦地傾吐出來,沒有任何壓力。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做飯時輕鬆快樂的交流,就是最好的排憂解壓方式。

我們一起分享快樂與煩惱,日子倒也過得有滋有味。

人生,處處都可以有儀式感。

過儀式感的生活,先從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做起吧。

4

幸福的家,離不開一個熱氣騰騰的廚房

最近有一則新聞《結婚三年,廚房只用過一次!90後小夫妻:離婚吧》。

講的是,三年前,一對甜蜜的90後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才過三年,兩人就離婚了。

女方開始整理家裡的東西,決定離婚以後把房子賣了,住回孃家。

等她開始收拾廚房的時候,才明白自己的婚姻為什麼不能長久。

三年前結婚時買的那袋東北大米,還靜靜地躺在廚房櫃子裡,原來自從婚禮那天煮了鍋粥以後,這袋米就沒有動過,還有那口炒鍋,連標籤都還沒有扯掉。

這一刻,她才恍然大悟,最終導致婚姻失敗的原因,也許就在廚房。原來住了三年的家,一點油煙味也沒有,這還能叫家嗎?

廚房冷冷清清,日子一定也冷冷清清,想要過得熱氣騰騰,就要從做飯這種小事做起。

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

正如汪涵所說:“其實大家都應該學會做菜。我們到菜市場挑選食材,其實就是偶遇和重逢,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溫,糖醋就是情感裡的蜜意,做一碗麵條何嘗不是柔情。所以家廚裡的感覺,就是愛。”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結果也顯示,經常自己動手做飯吃的人,比不做飯的人幸福感更強。

因為在獲取食物時付出的努力,會增加人們的價值感;吃飯時的快樂感覺和美味感受,會持續24小時。

幸福的家,離不開一個熱氣騰騰的廚房。

如果有一個人,與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為你做羹湯,願意給你做一輩子的飯,陪你一起慢慢變胖,那他一定很愛很愛你。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幸福生活,就藏在做飯這件小事裡。

*作者:霍輝,慈懷原創工作室作者,寶媽,理工女,改善專家,高級工程師,倒過來是輝霍。個人公眾號@霍霍的小世界,簡書@輝霍,微博@霍霍4307。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聯繫微信號(chenyu19950215)授權。

第27屆現代與經典

全國教學觀摩研討會報名中

地點:南京/無錫/溫州/深圳/南昌等

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班主任/名師工作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