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窮神到底是誰?

送·窮神到底是誰?

暢讀文研院:“送窮”作為正月初五一項重要的風俗活動,始於漢朝,盛於唐朝,如今依舊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送窮”的含義是要將“窮鬼”送走,迎來富足的生活,這代表了廣大中國的勞動人民希望擺脫貧窮的美好願望。

作為一種古風,“送窮”在歷朝歷代的內涵大抵相同,都是對來年富裕生活的企盼。但隨著歷史的更迭,歲月的演變,各地關於“送窮”的風俗也發生了變化,形式表現的多種多樣。

不論是送窮日期的差異,還是禁忌觀念的不同,都是人們根據“窮神”衍生的產物。

根據錢鍾書先生《管錐編》考證,我國唐朝漢族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為“窮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說得清。

送·窮神到底是誰?

與眾不同的“官二代”

相傳,“窮鬼”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兒子,亦名“窮子”。

根據隋朝文學家杜公瞻《荊楚歲時記注》描述: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

翻譯為: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窮子”。正月的晦日,窮子死了,宮人把他理葬,並說:“今天送窮子。”

暢讀文研院:雖然這一史料採自傳說,並略顯荒誕,但卻反映人們對“送窮”最通俗的理解,同時這也是“送窮”風俗最早的文獻資料。

其實,“窮鬼”的窮並非如今人們理解的“窮”,畢竟生在帝王家,首先吃穿不愁,也許穿破衣和喝稀飯只是“窮鬼”的獨特喜好吧。

送·窮神到底是誰?

比物質貧窮更可怕的是精神貧窮

唐朝文學家韓愈曾模仿西漢揚雄《逐貧賦》的寫法,創作古文《送窮文》,將“窮鬼”細分為“五鬼”:“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文中,韓愈以幽默嘲戲的筆調描繪了自己“君子固窮”的個性和形象,抨擊了庸俗的人情世態,抒發了內心的牢騷和憂憤。

暢讀文研院:雖然“五窮鬼”的說法屬於韓愈臆造,帶有明顯的文人化詮釋和解說色彩,卻反映出時人將“窮鬼”定型為五鬼的傾向。

孔子曾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此為故聖人之道,也是韓愈所熱衷的道。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由盛轉衰,儘管士人在道德、品行、才能上依舊保持“富有”的道,可現實生活中的生活窘迫,仕途不得志的萬般無奈,是韓愈無法控制的,只得借文抒情。

送·窮神到底是誰?

窮鬼也可以是女的

其實,唐朝對“窮鬼”的身份界定也不盡相同,比如晚唐畫家陳惟嶽所作《送窮圖》中就繪有草束“窮女”與木鏤“富女”的形象,遺憾的是,此圖如今已不幸亡佚不存。

到了清朝,“窮女”和“富女”簡化為同一紙人,當地民眾剪紙為婦人狀,正月初五這天將其丟棄到大路邊,謂之“送窮”;若行人撿拾、拿回家供奉,謂之“娶富媳婦回家”,藉此附喻“迎富”。

根據錢鍾書先生《管錐編》考證,則此所送之窮即彼所迎之富,一物也,遭棄曰“窮”,被拾曰“富”,見仁見智,呼馬呼牛,可以參正名齊物焉。

暢讀文研院:不論是遭棄還是拾取,也許將別人的東西收歸己有,可以算得上是最原始的“富有”方式。

送·窮神到底是誰?

如今,正月初五這一天南方“迎富”,北方“送窮”,儘管看似截然不同,但彼此都是密切相關的風俗行為,其含義都是為了迎接財神進門,體現人們對來年生活富裕的美好祝福。

暢讀文研院: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方的風俗不同,就“窮鬼”而言,雖然內涵大抵相同,但形象卻多元化,從傳說略顯荒誕的“窮子”,到君子守道的“五窮”,再到“窮女”與“富女”的合二為一,甚至是神是鬼都沒人說得清,但這些差異,從側面反映著“送窮”風俗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下流傳過程中的傳承與衍變的統一。

送·窮神到底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